中國晶片實現真正的自主可控,並非依靠一兩個企業的短暫成功就能達成。我們需要整個產業鏈的共同努力和協同創新。
文/每日資本論
比爾·蓋茨還對《世界是平的》深信不疑嗎?
當年,他和諸多美國知名企業家曾極力推薦過這本曾影響全球商業界的書。理念大致是,一架客機的450多萬個零部件,分別來自6個國家1500個大公司和1.5萬家中小企業;一部汽車的部件來自20多個國家……甚至,你不用任何技術,就能買到一部手機所有的零件——全球生產經營活動已被納入基於全球價值鏈的全球生產服務體系。但現在。美國人正在親手將其割裂。
近日,美國宣佈對近140家中國實體進行出口管制,涉及的行業包括電子、通訊、人工智慧、計算機與網路技術、交通基建等等。中國則透過四大行業協會認定美國晶片不安全、不可靠,建議國內企業從今以後謹慎採購美國晶片。
這是美國三年來對中國的第三波打擊中國晶片產業的重大行動。此前,美國針對中國科技產業的出手並不少見。但一口氣打擊140家,且要求對上了名單的中國公司申請購買的產品一概拒絕,不但適用於美國廠家和供貨商,也適用於韓、日、荷蘭等國和地區的公司,其深度和廣度前所未見。
隨後,中國對此做出回應——中國網際網路協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通訊企業協會、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在北京發表宣告,指美國隨意修改貿易規則,泛化國家安全概念,給中國相關行業和產業鏈的安全穩定造成實質性損害,建議國內企業謹慎採購美國晶片。
幾日後,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釋出訊息稱,近日,因英偉達公司涉嫌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及《市場監管總局關於附加限制性條件批准英偉達公司收購邁絡思科技有限公司股權案反壟斷審查決定的公告》(市場監管總局公告〔2020〕第16號),市場監管總局依法對英偉達公司開展立案調查。
簡單說,面對美國的咄咄逼人,中國出手了,而且這回是硬剛對手。
此前的2018年,美國製裁中興,中興無奈選擇妥協。2019年,美國製裁華為,華為放棄了榮耀。但美國並未就此罷手,2022年後繼續擴大對中國的制裁範圍,現在已基本覆蓋了全領域。
換言之,這場中美之間的科技“卡脖”之戰,不是說退就能退的。那麼,中國為什麼會選擇硬剛對手?
顯然,既然避無可避,那隻能正面硬剛了。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在中低端晶片領域已經突飛猛進。要知道,中低端晶片涵蓋了大部分應用範圍。也就是說,在大部分領域我們是可以自給自足。
資料是最好的佐證,2023年,中國進口了3500億美元的晶片,約合2.5萬億元,是中國耗費外匯最大的一項進口商品。但2024年1月至10月,中國出口的晶片已經超過9300億元,全年極有可能突破1萬億元,中國成了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晶片出口國。
在高階晶片方面,2023年,華為拿出了相當於七奈米工藝的晶片,最近又推出效能更強的麒麟9020晶片,而且手機產量能維持在千萬級別,表明美國的制裁完全不能阻擋華為自主研發和迭代高階晶片。
有意思的是,面對這兩大利好,網路上卻存在兩種聲音,一種是中國不行,晶片是個系統性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更非幾個環節突破之後就可以如何如何?另一種是中國現在具備了很強的實力,完全能夠自給自足,“兩彈一星”不是問題,晶片也不是問題。
回答這個問題的前提,問一句自己是不是一個覺得“國外月亮就是比國內圓”的人?是否覺得中國永遠趕不上國外的人?也要問一句自己,會不會因為取得成績,而容易飄飄然?
為什麼要問這些問題?
沒辦法,不管幹什麼,總有一部分人認為中國這也不行,那也不行,說句難聽,美國的屁他們都覺得是香的。當然,還有一部分人,又容易驕傲自大,容不得其他人的一些客觀事實意見,總覺得自己超這個、趕那個,地球第一了。
“每日資本論”認為,作為一名中國人必須明白一個道理,並非中國要打科技戰,而是在老美的逼迫下退無可退。更為重要的是,作為一個主權大國,科技的安全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國家安全,是必須掌控的領域。就如同老美一樣,他們之所以能動不動就揮舞“制裁大棒”,說到底,人家掌握了核心科技,掌握了該領域較大的話語權。
簡單說,科技安全,不能討價還價,更不能作為交易。那麼,中國在科技領域,尤其是晶片領域到底行不行?
先看一組資料。2021年,中國晶片進口額達到了2.79萬億元,創下了歷史新高,這一數字相當於中國GDP的2.8%,同時也超過了石油和大豆等大宗商品的進口額。2022年,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晶片市場需求疲軟等因素的影響,中國晶片進口額仍然達到了2.76萬億元。據海關總署公佈的資料,2023年全年中國積體電路(晶片)進口數量為4795.6億顆,同比減少10.8%。進口額為2.46萬億元,同比減少10.6%。
枯燥的數字背後映射了中國晶片的現狀:進口額持續下降,說明了中國晶片產業正在加速追趕,國產晶片產業展現出了強勁的發展勢頭。未來,中國晶片產業有望實現更大的突破,為建設科技強國和數字中國提供有力支撐。
比如,在5G基帶晶片領域,華為海思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打破了高通、三星等國外廠商的壟斷,這為中國5G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晶片支撐。而中國最大的晶片代工企業中芯國際,其14納米制程工藝已經實現量產,7奈米工藝也在加速研發中,這使得中國在先進製程晶片的自主供應上取得了重要進展。更有訊息稱,通富微電公司不僅精通了6奈米工藝技術,更在短時間內將5奈米工藝推向了商用階段。
簡單說,在某些細分領域,中國企業實現了對進口晶片的替代。這或許也是很多樂觀派覺得可以超這個,趕那個的底氣所在。
但必須要提醒的是,進口額持續在2萬億元以上,也說明國內晶片產能的不足,技術突破也存在較大提升空間。可以想象,2萬多億的晶片進口一旦被全部限制,對涉及到的產業必然產生重大影響。雖然,影響程度還無法預估,但可以肯定並不樂觀。
容易忽視的一點是,晶片雖然只是一個產品,但晶片的種類就有幾十種大門類,上千種小門類,涉及裝置流程的話就更多了——是一條產業鏈形成的組合產品。現在一些報道動輒就是“晶片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這種話有點不負責任,容易產生混淆並進行誤判。
一句話,細分領域的突破確實可喜可賀,但絕對不能代表“晶片”。
重點來了,面對即將到來的2025年,以及越來越冷的科技制裁寒冬,中國需要做什麼?
這個話題太大,籠統歸納一下以下幾點需要注意:首先要進行人才的梯隊培養。尤其的是重點大學高尖端人才,不能國家培養完了,就跑國外了,名校要名校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尤其是要端正高等院校部分人的思想,更要讓高尖端人才有用武之地。相關部門應該及時制定並及時調整人才選拔和使用政策和相關制度。
其次,產業界要齊心協力。殘酷的事實已經證明,沒有自主可控的,就沒有話語權和生存權。“世界是平的”更是一句鬼話。那些產品靠買、靠組裝的企業將很難生存下去。而且,這些企業往往容易在為了買到國外的核心產品而出賣尊嚴、出賣各種利益。
因此,建議相關協會和企業應該在科技領域組建約束力較強的產業聯盟,抱團取暖,共渡難關。
更為重要的是,相關部門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疼”,不要指望外人會對自己好起來。希望從來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上,我們吃了這麼多年虧,現在還要寄望於換個美國總統就不制裁了,就好起來了?就算如此,更要提醒自己,再來一次怎麼辦?
最後,中國晶片實現真正的自主可控,並非依靠一兩個企業的短暫成功就能達成。我們需要整個產業鏈的共同努力和協同創新,需要更多的技術積累和人才培養,才能在全球半導體舞臺上真正嶄露頭角——中國晶片呼喚N個“”。
【文章只供交流,並非投資建議,請注意投資風險。碼字不易,若您手機還有電,請幫忙點贊、轉發。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