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自江蘇的網友發文稱,由於手機卡套餐到期,去營業廳修改套餐時無意間瞥見,自己被貼上了標籤。
從其曬出的圖片來看,疑似為中國移動客戶後臺,畫面顯示的是PC端操作頁。上述標籤內容是顯示在“統一支撐平臺-前臺營銷”介面,顯示內容為:非家庭決策人,敏感使用者。這一標籤引發該使用者的強烈不滿和對隱私的擔憂。
不過,對於這種情況,網友看法不一。
部分網友認為,貼標籤這件事已是行業普遍現象,目的是為了提升服務質量,沒有覺得受到冒犯。
有網友解釋稱,這些標籤可能是用來提醒客服在與客戶溝通時採取不同的策略,例如“非家庭決策人”可能意味著該使用者不負責家庭財務決策,而“敏感使用者”則可能指那些對推銷電話反應敏感的使用者。
也有網友表示,自己被打上標籤後,客服的態度變得更謹慎,甚至懷疑自己接到的推銷電話變少了。
然而,部分網友則認為自己像是被商品一般被展示出來,這種做法不尊重人,甚至存在歧視使用者的嫌疑。
江蘇移動工作人員對此回應:江蘇有10多個地級市,需要和具體的市級分公司去核實,幫助客戶解決問題。
實際上,為使用者的消費行為提供專門的標籤,按標籤內容繪製使用者畫像,然後進行針對性的營銷,不僅是運營商的慣用手段,也是諸多企業的常見做法。
例如,此前有網友稱海底撈在會員系統裡私下給顧客貼標籤,其中主要包含體貌特徵和個性需求等,這些標籤包括 “20-30歲,圓臉,長髮,瘦,中等,大學生”“20多歲瓜子臉嘴巴長得好看,板栗色頭髮,大學生,喜歡番茄鍋”“吃橙子喜歡服務員剝”等。有的顧客則被打上了“喜歡在App上投訴”的標籤。
海底撈的回應是,為了持續提升和最佳化顧客的個性化服務需求,門店管理人員可以在會員系統中對顧客就餐的個性化需求進行補充。不過2020年起公司已明確禁止對顧客個人資訊如體貌等特徵等進行任何備註。
運營商給使用者貼標籤也非新鮮事。
曾有網友放出截圖並爆料,在使用者行為習慣方面,運營商會透過大資料分析使用者的消費習慣和行為模式,建立一套複雜的使用者標籤系統,進行精準活動推送。在客服方面,運營商也會根據客服電話、一線員工的接待情況對使用者進行分類,這些標籤可能包括“槓精”、“暴躁”、“高危客戶”等,用以描繪使用者的個性特質、消費傾向以及可能存在的風險等級,靈活調整自己的話術。而這些都是卡圈使用者的榮耀。
一般來說,高價值使用者意味著可能接到比普通使用者更多的業務營銷電話,比如套餐資費升級、免費流量包等。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部分網友認為被貼上看似不太友好的標籤可能會給自己減少很多麻煩,能接受無侮辱性字眼的標籤。
有業內人士認為,隨著網際網路經濟深入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的發展,個人資訊的大面積採集和處理,消費者被貼上標籤、形成使用者畫像等已經是一個普遍現象。
當然,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早已接觸到“使用者畫像”,例如在微信朋友圈收到的推送廣告、網易雲音樂推送的可能感興趣的歌曲,抖音的可能感興趣的影片等這些都是使用者畫像在做出選擇。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更明確使用者特點及行為習慣,從而為產品設計、研發、服務提供輔助參考。
不過,也有平臺利用這些使用者資料,進行大資料“殺熟”、區別定價、演算法歧視等。比如線上旅遊、外賣平臺和網上叫車平臺,曾屢陷利用大資料“殺熟”等爭議事件。
按照法律法規要求,平臺必須妥善保管使用者資料,使用前需使用者授權,作為普通消費者,我們在同意“隱私政策”時務必慎重,面對使用者畫像、大資料殺熟、演算法歧視等,可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個人資訊保護法》,積極維護自身權益。
編輯: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