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學界又一顆巨星隕落。12月15日,我國空間天氣業務建設的開拓者與奠基人之一張效信博士,因交通事故不幸離世,享年62歲。
人生無常,意外總是突如其來,科學家亦不能倖免。面對這樣的悲劇,我們唯有深切哀悼。但是,令人不安的是,張效信博士這樣關鍵人物的遭遇並非個例。
寧濱,我國軌道交通數字化、網路化訊號系統的開拓人物,大獎的獲得者,2019年6月14日,在赴世界交通大會途中因交通意外逝世,享年60歲。
馮暘赫,我軍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國防科技卓越青年科學基金專案獲得者,某重大工程專家組組長、某重點專案首席科學家,國防科技大學系統工程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2023年7月1日,在執行重大任務途中遭遇車禍不幸離世,年僅38歲。
此外,中科院的天才熱核物理學家肖翔、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副所長羅崇泰、著名植物學家鍾揚、貴州大資料安全工程研究中心創始人劉東昊、傑出轉基因科學家張大兵……他們中的大多數都處於人生的黃金時期,科研生涯如日中天,不僅在各自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大突破,甚至解決了國家“被卡脖子”的技術問題,但均因交通事故意外辭世。
一位科學家因交通事故不幸離世,或許可以歸結為偶然事件,但當多位尖端科研人員都遭遇類似的命運時,還都是“巧合”嗎?
當然,目前我們尚未掌握任何直接證據,能夠明確地將這些科學家的不幸離世與外部勢力的陰謀策劃相聯絡。但是,考慮到當前複雜的國際形勢以及他們所從事工作的敏感性,這一系列接連發生的意外死亡事件,怎能不讓人心生疑竇?特別回想起至今仍然撲朔迷離的馬航MH370神秘失蹤事件時,這種疑慮更是被進一步加深。據傳,馬航MH370上有多名剛剛參與完馬六甲海峽光纖電纜競標工程的晶片技術專家,其中四位更是研發出了KL-02國防工業晶片。而在馬航失事之後不久,美國便宣佈獲得了KL-02國防工業晶片的專利權。
從歷史上來看,美國在遏制中國高階人才方面一直不遺餘力。上世紀,眾多懷抱理想的有志之士,在動盪不安的歲月裡毅然遠赴美國、歐洲等科技強國求學,渴望汲取最前沿的科學知識。然而,當他們滿載而歸,懷揣著報國之志,準備將所學貢獻給祖國之時,卻在歸國的道路上遭遇了美國設定的重重障礙。更有甚者,被美國政府無理囚禁,甚至遭受了非人的折磨。即便有人僥倖回國,也屢遭暗算威脅,便是這段歷史的鮮活例證。
美國的一位海軍將領曾說:“不能放他回去,一個錢學森抵得一支軍隊。”為了阻止錢學森回國搞科研,美國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就在錢學森帶領團隊投身於“兩彈一星”研發之時,間諜勢力也悄然滲透進其科研團隊內部,甚至還企圖對錢學森實施暗殺。1964年,有一次在與家人共進晚餐之際,若非錢學森憑藉其敏銳的洞察力,及時察覺到食物中散發出的不尋常氣息,懷疑餐食可能被人暗中投毒,並迅速提高了警覺,恐怕今日我們仍會籠罩在西方核威懾的陰霾之下。
更為關鍵的是,就當前的國際形勢來看,如今地緣政治風波頻發,中東地區持續動盪不安,俄烏衝突如火如荼,半島局勢亦是緊張微妙。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在拜登任期即將結束之際,他為了在與特朗普的談判中佔據更有利地位,不斷在國際舞臺上製造事端,這無疑為本就紛繁複雜的國際環境增添了更多的不確定性。
大家也看到了,今年以來,美國頻繁對敵對國家的關鍵人物實施精準打擊行動。諸如伊朗的核物理學家法赫裡扎德、伊朗革命衛隊的指揮官蘇萊曼尼、哈馬斯的政治領導人哈尼亞,以及伊朗的前總統萊希,均遭遇了此類定點清除。而近期發生在莫斯科的俄武裝力量輻射、化學和生物防護部隊司令基裡洛夫中將的遇難事件,據透露,背後也涉及了烏克蘭情報機構與特種部隊的秘密行動。這一系列事件清晰地顯示,利用先進的通訊技術和網路資源來鎖定並消滅敵方重要人物,已經逐步成為現代戰爭中一種普遍的戰術手段。
而縱觀當下中美的博弈,無論是明面上的交鋒還是暗地裡的較量,都呈現出一種零和博弈的態勢。貿易戰、科技戰、網路戰、情報戰……那看不見的硝煙已在暗處瀰漫開來。
此前,中國官方相關機構也接連曝光美國對中國實施的一系列間諜竊取機密的行動,其手段之卑劣,令人髮指。這些行動包括在電子產品中暗藏後門、竊聽海底光纜通訊資訊、非法測繪中國領土以及利用木馬病毒大規模竊取我國核心敏感資料。特別是某境外企業A公司打著汽車智慧駕駛研究的幌子,與我國B公司勾結,非法測繪我國高精度地圖這種行為,很可能是在為境外情報機構提供精準鎖定並謀殺我國重量級人才的“導航圖”。關於非法測繪我國高精度地圖的具體內容,我在《諜影重重,國安重磅曝光!性質極其惡劣!》一文中有詳細分析,感興趣的朋友可點選回顧。
此外,美國及其盟友還在地緣戰略層面頻繁佈局,核威懾聯盟的構建、北約勢力向亞太地區的滲透以及印太戰略的推行,這些猶如一張無形的大網,正逐步對我國形成全方位的戰略合圍。
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我們不能排除這些科學家意外離世背後可能存在的陰謀。畢竟戰略級科學家的意外離世,不僅是個人生命與才華的隕落,更可能引發國家科技戰略佈局的連鎖反應,影響科技發展的整體程序。
因此,我們務必從國家戰略安全高度出發,以戰爭思維審視當下國際局勢,全力加強對科學家的保護。一方面,國家需大幅提升對關鍵科學家的安全保障力度,構建完善的安全保護體系,如規定國產汽車為其出行標配,以規避進口汽車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防止外國勢力透過電子系統監控追蹤。另一方面,嚴格限制存在安全風險的服務,杜絕情報滲透漏洞,防止網約車資料洩露等事件重演,避免敵國藉此威脅我國精英人才。同時,為科學家提供優渥的生活條件與廣闊的發展空間,吸引並留住國內外優秀人才。
總之,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中國必須提高警惕。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傳承先輩的熱血奉獻精神,擔當起時代賦予的偉大使命,讓中華復興之路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