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中國已經有一個“天眼”了,還將籌備建立“第二個天眼”了?的確,看到這個訊息有點令人興奮,但是這“第二個天眼”也跟現階段的天眼有點不一樣,那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這可以說完全不在一個級別上,但部分人可能也會說,有一個天眼就夠了,建立那麼多不好一樣,並且從現階段的天眼來看,似乎成果也不那麼明顯一樣?真的嗎?
下面我就先說明一下現階段的中國天眼是怎麼回事,再來說說下一個“天眼”的問題,可以說很多人也的確不太瞭解,如果你瞭解到了,就知道這完全是不一樣的情況。
中國天眼建設以來,到底實現了什麼突破?
從全球範圍來講,全世界就只有中國有天眼了,此前美國有一個,但是在2020年的時候,出現了崩塌,最終沒有也放棄了對它的維護,直接說不要了,過後美國也沒有打算建立天眼了。
所以,世界上就只有中國有天眼了,而且是全球最大的。
具體情況就是——中國天眼FAST是目前世界最大、靈敏度最高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於貴州省平塘縣的一處喀斯特窪地中,佔地面積約30個足球場大,天頂覆蓋角度為40°,工作頻率為70MHz-3GHz。
FAST由我國已故天文學家南仁東於1994年提出構想,歷時22年建成,2020年1月11日,FAST透過國家驗收,正式開放執行。
而在建設完成之後,我國也實施國際開放,並且在進行合作,但是對於我國利用天眼的突破而言,到底實現了什麼突破呢?很多人可能都不太瞭解,最大的突破就是脈衝星。
在2024年11月底的時候,我國宣佈了脈衝星數量已突破1000顆,超過同一時期國際其他望遠鏡發現脈衝星數量的總和,實現了探索方面的重大突破,不過很多人可能會說,這脈衝星到底有什麼用處?
其實脈衝星的作用非常大,它是旋轉的中子星,因不斷地發出電磁脈衝訊號而得名,也就是因為這個特點,它使得未來人類走向深空具有幫助。
因為可以不間斷的釋放訊號,可以利用它繪製出宇宙地圖,而使得航天器在未來深空探索之中不迷路,其次就是可以豐富了脈衝星的種類和數量,對於理解脈衝星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所以,脈衝星的發現在未來的探索中很重要,雖然現階段可能還未看到有什麼用處一樣,但這只是短期的,而且就算是它存在利用價值,大部分人可能都不太瞭解。
而除了探索脈衝星之外,中國天眼還有其他作用:
巡視宇宙中的中性氫,研究宇宙大尺度物理學,以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觀測脈衝星,研究極端狀態下的物質結構與物理規律主導國際低頻甚長基線干涉測量網,獲得天體超精細結構探測星際分子,研究恆星形成與演化、星系核心黑洞以及探索太空生命起源等等
所以,更多的太空探索都需要中國天眼發現。這不,我國又準備建設第二個天眼了,已經有科學家建議了,這是什麼情況?
這可能還會有人說,美國都淘汰天眼了,都不再建設了,中國還要建?這其實完全是“張口就來”,中國建設的第二個天眼不在地球,是建立在月球上,這一旦全面建設的話,又將是世界一大奇蹟。
因為中國又走到了最前面,而世界其他國家可以說還在準備探測器發射計劃,載人登月計劃等等,這也是差距上的問題。
地球有天眼,中國科學家建議月球建立一個
看到沒?不是在地球,是在月球上建議建設“中國第二個天眼”,而且在月球上具有一定的優勢,可以說相比地球來說,更加具有不一樣的點。
月球建設天眼到底要幹什麼呢?這是來自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王赤日前在香山科學會議上提出建議,希望利用月球最為獨特的“隕石坑”特點,來打造一個“月球天眼”,為什麼選在月球?
其實原因非常簡單,那就是月球是解開宇宙起源終極問題的一個理想場所。
按照中國科學家說,月球上幾乎沒有電離層,而且月球背面電磁潔淨度非常高,是低頻射電探測的最佳場所。
低頻射電可以探測到宇宙大爆炸後約38萬年時發出的氫原子輻射訊號,為了解宇宙早期演化提供重要線索。
如果在月球背面建立低頻射電陣列或架設射電望遠鏡,將極大促進人類對宇宙起源的認知。
所以,其實歸根結底一點,就是月球上觀察相比地球來說,少了更多的干擾,進行深空探索的價值變化可能也會出現轉變。
只不過,現階段還是我國科學家提出的建議問題,到底我國會不會建立“第二個天眼”,肯定是要根據未來我國的月球計劃安排,如實現,或又是一個世界第一。
因為全球還沒有那個國家有這樣的計劃,更加別說建設的問題了,我國這會建議提出來了,很大機率已經有這方面的想法,並且也在進行相關性的論證。
但說實在的,我個人認為,計劃還是有點遠,因為我國現階段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
那就是——載人登月任務
沒錯,相對來說,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講,現階段載人登月是非常關鍵的,無論是建立月球基地,還是建立未來的“第二個天眼”,還是未來月球資源的開採等等。
其實都可能是在載人登月執行之後,才會滿足。
雖然說在航天發展實力較強的時代,機器人,月球車等可以代替一部分的工作,但還是無法全面的替代,不然我國在月球計劃之中,也不會執行關於月球房子建設的計劃。
因為建設月球房子,就是為了未來可以實現航天員在上面居住,然後進行更好的科學研究,資源開採等問題,所以,建設“第二個天眼”,我個人理解應該是在這後面建設才對。
當然,按照我國的計劃,我國預計是在2030年前完成載人登月,只不過,這也要看我國長征十號的進度。
我國長征十號是載人登月的關鍵,長征十號火箭是一款專為載人月球探測任務而開發的三級半結構新式火箭。
它的高度達到92.5米,起飛質量約為2189噸,擁有2678噸的起飛推力。
在地月轉移軌道上,它具備至少27噸的運載能力,這使得它能夠承擔發射新一代載人飛船和月面著陸器的重任。
除此之外,長征十號還有一種“輕裝上陣”的版本——沒有助推器,這使得它同樣適用於執行空間站的航天員和物資運輸任務。
所以,長征十號全面實現研究突破之後,我國才可能全面實現載人登月的計劃,而從時間上來說,我國預計是在2027年進行首飛。
並且在2024年已經實現了發動機點火,整流罩等突破,這也說明了我國的登月計劃是在穩定執行,這相比美來說,的確是一步一個腳印在推動。
同時,如果我國在2027年完成載人登月首飛的話,如果沒有意外,我國很大機率可能在2028年左右就完成載人登月任務,到時候,我國後續的月球計劃也會繼續來。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在月球計劃之中,也並不是單一的進行某個任務,是多個任務同步之中,除了載人登月計劃之外,我國月球月球科研站就是依託嫦娥七號,嫦娥八號等任務執行的。
所以,多方面我國同步執行,那也會讓我國在整個月球戰略計劃,進行的速度,時間點會加快不少,因為每個任務之間都存在一定關聯,這就是大概的情況。
所以,期待我國能夠早點完成載人登月,創造中國航天發展上的一個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