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告: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請知悉。
2022年底,中國交付了首架C919國產大客機,從此踏上了成為航空產業強國的第一步。兩年過去,C919客機已經在全球範圍內攬獲1300多架總訂單,C909支線飛機也完成了157架的累計交付量。毫無疑問,中國已然躋身世界航空客機強國行列。
中國航空的卓越發展自然令人欣喜,可鮮為人知的是,早在45年前的1980年,國產大飛機的先行者運10就從跑道上騰空而起,完成了國產客機的首飛測試。但本次測試後,運10專案便被匆匆下馬,就此湮滅在歷史長河之中。
有人說運10專案的終止是國產航空界的一大敗筆,直接導致國產客機的崛起延後了50年。也有人說,我們是在自毀長城,將全球民航領域的蛋糕拱手讓人。可運10專案當年為何要停止?又對未來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運10專案始末
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在航天航空領域投入重資,力求在民航客機領域取得關鍵突破。1968年,美國順利推出全球首款可以直接飛越太平洋的大型客機747,一時之間可謂震驚全球。次年,美國政府官宣阿波羅航天計劃,將宇航員成功送上了月球。全球各國都可以接收到阿波羅登月的電視實況轉播,唯有中國和阿爾巴尼亞除外,這無疑是一種公然挑釁。
六七十年代,中國軍事界呈噴湧式發展,核潛艇、原子彈、氫彈先後問世,但唯獨缺乏遠端轟炸機以及空中加油機的遠端投送能力。毛主席高瞻遠矚,清楚意識到中國必須開展大型客機以及大型運輸機的自研。1970年毛主席視察上海工作時突然提到:“上海工業基礎如此強大,完全可以嘗試搞一搞飛機嘛。”
上海市委聽到毛主席講話,立刻雷厲風行的展開了相關行動。同年7月國務院航空工業小組便向中央提交了《關於上海、廣州地區製造飛機問題的請示》報告,並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批准同意。經國務院確認,同意上海研製“運十”飛機,專案定名為708工程。因此運10飛機的起源,是在毛主席提議、周總理批准的背景之下誕生的。
雖然運十成功立項了,但當時的中國工業基礎並不完善,技術水平對標美國也十分落後,想要成功研製出一款大型飛機可以說是困難重重,核心的材料、加工裝置都有待解決。
在大家一籌莫展之際,1971年一架巴基斯坦民航波音707客機在新疆地區著陸時衝出跑道受損嚴重。上海飛機場瞅準時機,立刻想上級提議爭取到這架飛機。最終經過國家層面交涉,這架波音707正式劃給上海,運十研製工程就此拉開序幕。
1976年我國第一架運十飛機出廠,運往陝西省開展全機破壞實驗。1980年第二架運十在上海首飛成功,根據《上海航空工業志》記載,這款運10飛機是裝備4臺美制JT3D-7發動機進行試飛的。後來我國還仿照該發動機研製出了國產渦扇—8,遺憾的是渦扇8最終未能安裝在運10上,而是雙雙一起下馬。
從1980年,運10便開始在北京、合肥、哈爾濱等多地進行各類科研試飛。短短4年間,一共飛行了107架次,155個小時,最大速度每小時930千米,最遠航程3600千米,最大起飛重量110噸。並且還做到了飛機本體原材料百分百國產化,機載附件95%國產化。這對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國而言,無疑是一項偉大的成就。
運10飛機第二架試飛成功後,由於經費不足原因,研製工作始終難以繼續開展。當時我國第三架運10的總工作量甚至已經完成了2/3,在此時選擇停手無疑會造成巨大工業損失。全廠7000多人都在翹首以盼等待上級資金,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家劃撥資金卻遲遲難以到位。
1980年上飛廠迫於無奈,直接越級向國家領導人奏寫報告,詳細反映了運10飛機所取得的的耀眼成績,還再三強調了大型飛機研製對國家經濟、國防建設的重要性,但最終卻不了了之。1981年運10在北京進行了二次飛行,全程精彩無比,得到了空軍、海軍的高度讚揚,但有關研發資金費用的報告卻遲遲未能得到審批。
最終運十因資金緊缺被迫下馬,可問題是當時我們難道連一架飛機的研發資金都供應不了嗎?這顯然是有違常識的,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下馬的真相
運10飛機下馬的真正原因當然不是資金不足,而是政策所致,這就不得不提到的那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麥道82專案”。
中國改革開放初期,與美西方展開了大量合作,引進麥道82型民航客機生產線便是其中一項。因為當時我國極為推崇“市場換技術”的發展方向,所以運10與麥道82型客機生產線實則是一道單選題。1984年上海飛機研究所219名高階工程師聯名上書,呼籲請不要取消運10專案研究,更不要花鉅額外匯組裝麥道82生產線,發展民航工業才是國家頭等大事。
但1985年上海航空工業與美國麥道公司還是簽署了協議,正式引進了麥道82型客機的生產線。次年運10專案便被全面叫停,屬於國產客機的時代也短暫的落下了帷幕。
歷史證明,這是一個極其錯誤的抉擇。因為麥道82生產線進入中國後,波音便收購了麥道公司,並對麥道產業及資產進行了清查。
1986年中國完成了首架麥道82客機的總裝,1987年實現了首飛,並取得了美方適航證。但隨著1996年麥道被收購,中國的麥道82專案也很快被剝離。在9年間,我國累計生產了27架麥道82,並未從中得到任何技術,也沒有搭建起任何產業鏈,可謂虧得血本無歸。
運10的下馬失敗為我國帶來了三大慘重損失,第一是使我國喪失了發展民航客機的最好時期。在運十研製過程中,全國工程師上下一心眾志成城,在短短數年便推出了國產客機,併成功試飛上天。但運十下馬後,我國二十年內再無大型客機專案上馬,國外對相關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力度也在逐年加大。
第二是基礎工業蒙受巨大損失,我國一批重點企業在研製過程中,經過艱苦卓越的努力攻克了諸多難題,讓國產航空工業成功走上正軌。但伴隨著運十的夭折,航空工業的原材料、加工工業發展均陷入了停滯,大批企業面臨著停產甚至解散的困境。
第三是優秀人才的創傷,七十年代我國的優秀工程師們在中央政府的號召下,自發從五湖四海匯聚上海研究所,建立起了一直紀律強、技術高的研究隊伍。但他們的十年心血卻被完全辜負浪費,在引進麥道82生產線後,我國第三架運十淪為了麥道82客機的練習靶子,工人們在上面打磨好技術後,才能上手麥道82進行操作。甚至運十的四臺發動機,都被人趁火打劫強拆了去,這是對我國工程師們的一種侮辱。
直到近兩年,我國國民經濟和綜合國力飛速提高,運20、C919等國產飛機才應運而生。而45年前生不逢時的運十飛機,既是遺憾也是無奈,實在令人痛心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