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離地球約400公里的浩瀚太空中,一座名為“天宮”的空間站正以每秒7.9公里的速度翱翔。這座國家太空實驗室裝載了大量高科技儀器、裝置及裝置,它們肩負著完成特定科學實驗任務的重任,被形象地稱為“有效載荷”。然而,要讓這些“有效載荷”在太空中發揮出最大的作用,並非易事。這就需要一個強大的後盾——有效載荷運控中心,來管好、控好、維護好這些太空中的寶貝。
有效載荷運控中心,隸屬於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是整個空間站上空間應用實驗的“大腦中樞”。它負責統一指揮與排程所有有效載荷,統籌空間應用的運控任務,包括任務規劃、執行控制、載荷監視、資料管理、空間環境預報等,堪稱在軌實驗的第一現場、核心和樞紐。
有效載荷運控中心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
在這個中心裡,有一支被親切地稱為“太空實驗大管家”的團隊。他們透過測控通訊手段,將地面的科學家與太空中的科學實驗緊密相連,為科學家開展空間實驗提供全方位的支援、服務和保障。他們就像是一群精心策劃的導演,為每一場太空實驗制定高效的“課程表”,精心規劃安排各個載荷的工作視窗,確保科學實驗能夠有條不紊地進行。
在有效載荷運控中心,資料型別繁多,包括遙測資料、工程資料和科學資料。遙測和工程資料主要用於監視實驗櫃的執行狀態,預測可能出現的效能退化趨勢,輔助工作人員儘早發現實驗裝置的故障徵兆,並及時發出預警進行維護。
而科學資料則是空間科學任務中獲得的實驗資料,包括實驗過程的數值、影片和影象。運控中心的專家們會對這些科學資料進行深入分析和處理,將其轉化為具有科學意義的資料產品,分發給科學家,幫助他們獲得更加深入的研究成果。
當然,太空實驗並非一帆風順。在空間環境下,往往會發生預期外的實驗現象。這時,“太空實驗大管家”們就需要迅速調整實驗方案,透過遙科學或遙操作技術,實時觀察實驗的進展情況,及時調整策略、方案或引數,以獲得更好的實驗成果。這種技術的應用,不僅減輕了航天員的在軌工作負擔,還增強了科學家參與空間實驗的現場感,更有利於發揮科研人員在空間實驗過程中的主導作用。
空間科學實驗的開展是一項系統性工作,需要航天員、運控專家與科學家的通力合作。有效載荷運控中心正是這樣一個連線天地、協調各方的橋樑。在這裡,每一位工作人員都秉持著嚴謹科學的態度,默默守護著太空中的每一個實驗,為人類的太空探索事業貢獻著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隨著“天宮”空間站的正式運營,有效載荷運控中心將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它將繼續發揮“太空實驗大管家”的職能,為更多的空間科學實驗提供有力支援,助力人類在太空探索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中國科普博覽
監製:中國科普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