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奇怪的風氣,很多國內優秀的企業都在遭到輿論的“圍剿”。
舉個例子,前天網上爆出了一封有關乘用車要求供應商降價的郵件,立刻使得比亞迪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口誅筆伐,拼了命給它扣上“內卷”、“壓榨”的帽子。
直接挑明瞭吧,比亞迪發函的那家公司,叫做森薩塔,函件的抬頭就可以看清楚,美國獨資公司,總部位於美國馬薩諸塞州。
這家公司全名叫做美國森薩塔工業集團,全球巨頭,這家供應商的利潤常年穩定在30%以上,去年毛利率高達38%,比亞迪自己的毛利率不過20%而已……
現在比亞迪一年銷售400多萬輛,這三年每年增長都在100萬輛以上,森薩塔的訂單和業務也是水漲船高,怎麼,這外企降點價、讓點利、少喝點血,有什麼問題嗎?
你們都說——有種卷外國人去啊,沒錯啊,比亞迪就是在卷外國人啊,一邊卷外資的車企,一邊卷外資的供應商,讓這些躺著賺錢的洋大人把利潤吐出來,讓大家能夠買到更便宜的車子,給本土的供應商和產業工人更多的機會,沒毛病吧?
再告訴大家一個常識,發函溝通要求降價10%確實不常見,能夠這麼硬氣的原因大概只有一個——國內有了更具價效比的國產供應商和替代方案。
還記得比亞迪當年是怎麼讓博世降價的嗎?當年博世在國內市場佔了70%的份額,擁有絕對的定價權,本土車企根本沒有任何議價的空間,博世曾用ABS系統的供應卡過比亞迪的脖子,壟斷加價、限制產能,甚至海外工廠意外等藉口都用上了。結果比亞迪自己研發了第一款100%自主智慧財產權的ABS系統……博世立馬不硬了,主動降價,直接把2000一套的ABS降到800。
你們所謂的“語氣強硬”,是因為有了“備選方案”。
市場經濟就是這麼個邏輯,你美國企業不做,有的是其他企業做,扯什麼“壓榨”都沒有意義……自由貿易、適者生存、這是西方人教給我們的道理,扯太多對不起哈聖。
今年博世剛剛宣佈全球裁員5500人,不是說這些“國際大廠”、“德國企業”、“美國企業”倒了,就沒有貨了,天下這麼大,企業可以死,產業死不了,沒有美屠夫、德屠夫、日屠夫,就吃連毛豬了?
“彼可取而代之也”!
它們死了,剛好給國內企業騰出生存空間。
就這件破事而言,有的人是在帶節奏,有的是是揣著明白裝糊塗,還有人就是乘機圍攻了。
如果都在企業幹過,就會明白這是常見的事情,所有的企業哪年不和供應商磋商採購價格?這種函就是例行公事而已。
有說函裡面的“價格下降10%”太狠。
但如果放下情緒,從理性出發,給你講個最簡單的道理就懂了——你家裝修,需要採購瓷磚,總共100平米,一平方100塊,沒有什麼講價的餘地;但是你同時有一家企業,有2000平需要裝修,然後你企業採購瓷磚,這個價格就可以下降到一平米50塊,甚至還可以繼續商量。
你個人買一臺膝上型電腦,價格七八千,但如果你給公司員工採購一批膝上型電腦,採購價甚至可以到三四千左右……
再舉一個例子,藥品集採,很多天價藥直接降價90%,從腳脖子砍,狠不狠?但是老百姓很高興呀,進了醫保量大廠家還有錢賺,誰會擔心藥品質量下降麼?
規模擴大,單價降低,依然是可以獲得巨大利潤的。
這個道理,到了汽車上怎麼就不懂了呢?
2021年比亞迪銷量是73萬輛,2022年是186萬輛,去年比亞迪的銷量是302萬輛,今年比亞迪前10個月的銷量就已經是325萬輛了,10月單月銷量50萬輛,最終全年大概會突破420萬輛。
銷量的暴增,帶來的也是採購原材料、零部件規模的暴增……上百萬的增量,難道不應該降低單價嗎?
什麼叫市場經濟,這就是市場經濟啊。
有人擔心“價格下降導致質量下降”,說得好,那你之前十幾年為什麼不擔心豐田、本田、大眾、BBA這些“一邊價格上漲,一邊質量下降”呢?放個暴論,質量只和管控、檢測水平相關,和什麼價格關係不大,目前很多合資車企依然質量差、價格高、偷工減料,不還是被某些精神X國人吹成“工匠精神”嗎?
而且你要知道,汽車廠商和某些供應商之間的合同,很可能是兩三年前的,製造業一年一個大突破,國家工業水平、工程技術、原材料控制的進步,本來就會帶來成本的降低!
舉個例子,以前新能源車子貴,是因為鋰電池貴,我們不掌控原材料,後來隨著中國企業在海外拿下了大量的鋰礦,電池原材料價格直接腰斬,電池價格都打下來了,憑什麼車子不能降價?
比亞迪也是很多其他車企的供應商,這事一視同仁,不信你問問其他車企,有沒有給比亞迪、寧德時代發過函,要求“供應商降價”?
別的不說,就說特斯拉,今年剛剛公開要求供應商降價10%,為什麼輿論上一點水花都沒有?特斯拉2023先行降價被稱為“良心”,國內車企後半年宣佈成立“不打價格戰聯盟”被噴作壟斷,自主品牌宣佈降價被罵做“卷”,反正洋人怎麼幹都對,自己人怎麼幹都不對唄?
最後,至於某些採購方……如果你的公司的供應商從來不降價,你就得懷疑是不是你們內部的採購和對方勾結,養肥了一堆“史密斯專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