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OLED 螢幕憑藉其自發光、對比度高、色彩豔麗等優勢,逐漸成為智慧手機、平板電腦、電視乃至汽車車機螢幕的“標配”。
OLED 獨有的柔性優勢,也讓摺疊屏產品成為了可能。
從智慧手環到旗艦手機,再到高階電視,OLED 的身影幾乎無處不在,甚至成為評判一款電子產品是否“高階”的關鍵。
然而,再優秀的技術也有它的短板,“燒屏”正是 OLED 技術繞不過去的痛點—— 那些長時間停留的導航欄、狀態列,時間久了總會在螢幕上留下“頑固的影子”,讓人心疼不已。
就在消費者對燒屏問題“無可奈何”之際,帶來了一項全新的專利技術,試圖為 OLED 使用者提供一劑“修復良方”,IT之家這就帶來大家瞭解一下。
01.OLED 螢幕,已走進千家萬戶
OLED 螢幕,已經在手機領域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
根據研究機構 Omdia 的報告,去年柔性 AMOLED 顯示面板預計將佔據 42% 的市場份額,再加上剛性 AMOLED 12% 的市場份額,OLED 螢幕在手機市場的出貨量已經超越了 LCD。
此外,在平板、電視、膝上型電腦、顯示器等領域,OLED 螢幕也正在獲得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搭載柔性 OLED 螢幕的華為 MateBook X Pro
▲搭載屏下攝像頭的聯想 YOGA Air X
在上月結束的 CES 2025 消費品電子展上,我們看到在筆記本領域,OLED 螢幕正在由高階輕薄本和創意設計 PC,逐步向遊戲本及入門級家用本普及。
▲海外版拯救者 Y7000P 搭載一塊 15.1 英寸 OLED 螢幕
在 PC 領域更加廣泛的應用,也令不少家友提出了新的擔憂,那就是對於長期顯示固定畫面元素的 PC 來說,燒屏問題該如何避免呢?
02.燒屏,到底是為什麼
這裡,我們先來詳細聊一聊,到底什麼是燒屏?
“燒屏”這一現象,其實最早起源於 CRT 螢幕。
由於長時間顯示靜止的文字或影象,螢幕表面的磷質材料留下長久的烙印。
隨著技術的發展,後續的等離子螢幕、LCD 液晶螢幕以及現在的 OLED 螢幕層出不窮,但他們也都或多或少存在著烙印現象。
我們就以 OLED 螢幕為例,由有機材料製成,透過電流驅動這些材料自發光。每個畫素都由紅、綠、藍(RGB)子畫素組成,這些子畫素獨立控制亮度,從而顯示出不同的顏色和影象。
由於某些畫素長時間處於高亮度或靜止狀態(例如狀態列、導航欄等),這些畫素的發光效率會逐漸下降,導致亮度不均或顏色失真。
最後形成永久性影象殘留的效果,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燒屏”了。
▲OLED 電視燒屏,圖源 rtings
而且,OLED 螢幕的 RGB三色子畫素所使用的有機材料的壽命並不一致,藍色子畫素的壽命較短,容易先出現亮度下降的現象。
我們在二手平臺搜尋幾年前的 OLED 手機,會發現除了狀態列圖示之外,還有很多機器已經“燒”上了抖音的 + 號。
為了避免燒屏現象,廠商們也可以算是用盡渾身解數,除了畫素偏移等功能之外,華碩今年的新款 OLED 顯示器甚至直接內建了距離感應器。
一旦使用者離開螢幕,顯示器就會切換到黑屏,以避免“燒屏”發生。
03.華為的新解法
關於燒屏問題,華為的新專利給了我們一個新解法。
根據國家智慧財產權局 1 月 7 日公示的專利,華為獲得了名為“燒屏修復方法、電子裝置及可讀儲存介質”的發明專利,提供了一種燒屏修復方法。
該專利主要適用於 OLED 等螢幕裝置,其核心在於透過調整燒屏區域內外發光元件的激發電流,達到修復燒屏的目的。
使用者在調節螢幕亮度後,系統會檢測使用者操作並確定目標亮度,系統會根據目標亮度,分別為燒屏區域內外的發光元件設定不同的激發電流值,透過這種差異化的電流控制,最終讓整個螢幕的亮度達到一致,從而修復燒屏。
有些家友可能已經知道,蘋果在切換至 OLED 螢幕後,是有一套特殊的燒屏補償機制,可以監視單個畫素的使用情況,生成顯示屏校準資料的。
在理想的情況下,應用這套演算法之後,我們不太會觀察到明顯的燒屏現象,而且螢幕亮度隨著使用市場的推移而逐漸降低。
不過,在 iPhone 15 系列上,這個燒屏補償功能出現過 bug,嚇到了不少使用者。
華為這次的專利,並沒有介紹記錄影素髮光資料的資訊,而是提供一個控制元件,讓使用者自己在燒屏位置進行調節,直到整個顯示屏的顯示亮度相同。
當自動的“黑箱”演算法並不能覆蓋全部應用場景時,這樣的“手動”補償調節看起來有點笨,但可能很有效。
04.關於燒屏,還有什麼好辦法
歸根結底,OLED 螢幕燒屏問題的根源,還是發光材料的壽命問題。
在 OLED 面板中,磷光材料理論上可實現近 100% 的激子能量轉化率,熒光材料則僅有 25%;目前的 OLED 螢幕上,紅色和綠色上已經採用了磷光發光,壽命的瓶頸主要在於藍色畫素。
OLED 螢幕各種千奇百怪的畫素排列方式,本質也都是為了補償藍色畫素壽命不足的問題。
材料供應商 UDC 計劃在 2024 年將藍色磷光材料推向市場,實現商業化。
根據韓媒的訊息,LG Display 去年已成功開發出利用藍色磷光的 OLED 面板。不過最後落地到產品上,可能還要等到 2026 年了。
採用磷光材料還可以大幅提升 OLED 能效,進而降低功耗、提升亮度、延長續航時間。
另一個思路,便是 Tandem 疊層 OLED 技術。
以最簡單的方式形容,Tandem OLED 就是透過電荷產生層(CGL)將多個發光單元串聯起來的一種器件結構,以圖實現 1+1>2 的效果。
Tandem OLED 不止於“雙層”,甚至可以疊加更多層的 RGB 發光單元。
比如和輝光電去年 5 月就展示了用於穿戴產品的三層 Tandem OLED 面板,其峰值亮度高達 6000 尼特。
而目前,雙層 Tandem OLED 螢幕也已經落地了不少產品。
大家最為熟悉的,應該是去年 5 月釋出、搭載 M4 晶片的蘋果 iPad Pro 平板電腦了。
新款 iPad Pro 克服了此前傳統 OLED 螢幕的亮度問題,在平板電腦的尺寸下做到了 1000 尼特的全屏亮度與 1600 尼特的 HDR 峰值亮度。
與前代 Mini LED 螢幕的型號相比,新款 iPad Pro厚度大幅度降低,續航也得到了提升。
華為最新的旗艦手機 Mate 70 RS 非凡大師,也用上了雙層 OLED 螢幕。
除了消費電子產業,汽車領域在嚐鮮雙層 OLED 技術上也不甘示弱。
比如理想 MEGA 與 2024 款理想 L9,其前後排三臺“彩電”均為三星供應的雙層 Tandem OLED 螢幕,峰值亮度達 1100 尼特。
雙層 OLED 透過分散電流負載到多個層,會減少單個發光層的老化速度,這恰恰就延長了使用壽命,自然也就減輕了燒屏的問題。
不過現階段,Tandem OLED 技術在生產製造難度及成本、螢幕具體的控制方面,還有諸多挑戰等待突破,距離大規模普及還有時間。
雖然 OLED 燒屏問題短期內難以徹底根治,但從在軟硬體兩個方面“雙管齊下”,我們已經看到了技術創新帶來的曙光。
未來,當藍色磷光材料與多層 Tandem 技術成熟落地,或許燒屏將不再是困擾使用者的問題。而 OLED,依然會是點亮我們生活的核心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