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著名電磁專家、離休幹部、國防科技大學李傳臚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2025年2月4日下午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公開資料顯示,李傳臚是我國著名的電磁專家。“國防科大”公眾號2018年11月曾刊文《艱苦奮鬥:八十年代國防科大科研風景線》介紹了他的事蹟。
文章寫道,優秀的科學家都是一名優秀的預言家。他們淵博的知識、豐富的閱歷,使他們對未來有著一種天然的感知力。當人們盯著眼前的山路尋尋覓覓時,他們的目光已經越過迷濛,看到了遙遠的燦爛。李傳臚就是這樣一名科學家。
上世紀70年代末的一個星期天,李傳臚在校圖書館翻閱一本英文科技期刊時,看見一張機器的攝影圖片。攝影水平不高,不是光圈沒調好,就是焦點沒對準,照片很模糊,似罩著一層迷霧,看不清機器細部,只能看清基本輪廓。圖片下邊的半行英文說明也沒註明是什麼機器。
但李傳臚的目光落到這張照片那一瞬間,眼睛倏然亮了一下,身上熱血沸騰起來。科學的直覺告訴他,它是用於自由電子鐳射和高功率微波技術研究的支撐裝置,不遠的將來,它極有可能帶來軍事領域的革命性變化。
李傳臚胸腔裡立刻湧起開展高功率微波技術研究的強烈慾望。
學校領導非常支援他開展這一開創性研究,為他調集人馬,組織隊伍,並在營房奇缺的情況下,為他騰出了一間平房作實驗室,再從別的專案經費中為他勻出了5萬元資金。後來七機部又給他追加了2萬元。這是他的全部啟動經費。
1979年,李傳臚帶領大夥開始了高功率微波技術研究的關鍵裝置“強流脈衝相對論電子束加速器”的研究設計,並給任務組定下了五項任務:搭好舞臺,選好劇目,提升票房價值,培養骨幹演員。
經過七年艱苦奮鬥,他們終於完成了“強流脈衝相對論電子束加速器”研究設計,開始進入安裝除錯。儘管他們在機器設計時,不斷最佳化方案,一再壓縮機器空間,可它還是十分的龐大,哪怕讓它“上房揭瓦”,那間小小的平房也難容下它。建機房,那更是想也不敢想的事。
李傳臚和戰友們,在平房裡急得團團轉。那天上班時,他帶來一把鎬頭,對著平房地板中央一鎬挖下去,說:“咱們挖地三尺,也要把機器裝起來。”就這樣,他和同事們在平房裡挖了一個八九米長、四五米寬、五六米深的大坑,作為“強流脈衝相對論電子束加速器”的棲身之所。
1987年5月,“強流脈衝相對論電子束加速器”透過了部委級鑑定。它是全國高校中的第一臺該類裝置,為開展高技術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驗手段。
用李傳臚的話說:“我們已經為以後精彩表演搭好了戲臺子。”
為給這個“戲臺”選準一個“票房價值高”的好劇目——以後的研究方向,李傳臚帶著大家先後向王淦昌、程開甲、陳芳允、于敏、呂敏、經福謙、劉盛綱、丁伯南等兩院院士請教。
這些科學“泰斗”不約而同地向他們建議:科研工作要瞄準和站在科學技術的最前沿,要有自己比較獨立的研究方向,要具有廣闊的開拓面並能開創出一個新的領域和局面,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敢為人先。
根據這些建議,他們廣泛調研了國外科技動態,深入分析了我國國防科技現狀和發展要求,結合自己的優勢條件,確定了實驗室的學科基礎為“脈衝功率與等離子物理科研”,研究方向為“高功率微波技術”。
1987年11月,學校向國防科工委呈送了開展某高功率微波技術專案研究報告。國防科技委朱光亞主任批示同意。這是我國第一個申請也是第一個獲得批准的高功率微波技術研究專案。
課題組和兄弟科研單位團結協作、艱苦奮鬥三年多,終於完成了研究任務,並透過了部委技術鑑定。由程開甲院士擔任主任委員,陳芳允院士等擔任副主任委員的鑑定委員會一致認為:“該專案研究在高功率微波技術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屬國內首創,相當於80年代中期同類裝置的世界先進水平,圓滿完成了計劃任務,對推動我國高功率微波研究有重要作用。”
隨著這一關鍵技術的突破,為此作出巨大貢獻的那臺“強流脈衝相對論電子束加速器”便成為了人們心目中的“大英雄”,每次領導來校視察、記者前來採訪,都要去看看它。
當走進那間簡陋的平房,面對著屈身地下的“大英雄”,聽著李傳臚述說開創時期的那些艱苦歲月,幾乎所有參觀者的心裡都充滿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