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灰狐
2025年的春節,全球科技市場被Deepseek攪動起來,在AI時代來臨的當下,成為科技圈或許很多人都已經忘記了網際網路時代,曾經有一個藍色巨人創造了很多輝煌。
有人意圖收購晶片巨頭的訊息傳來,人們才不得不感嘆,在科技時代,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掉隊,這就是殘酷的科技圈。
2025年1月17日,科技網站SemiAccurate報道稱:有人意圖收購晶片巨頭英特爾(Intel),他們已耗時幾個月,以證實訊息的準確性。Citibank(銀行)的研究紀要顯示:美國知名富豪馬斯克(Elon Musk)很可能是潛在買家。
花旗分析師 Christopher Danely評價,“我們認為收購對英特爾來說是糟糕的結果,除非它做出戰略性變化,能夠聘請一位會退出商業晶片代工業務的
這一訊息再次攪亂了整個半導體行業,儘管這一意向並不被看好,但絲毫不妨礙外界對此議論紛紛。
Intel這一網際網路時代的半導體巨人,竟淪落到成為別人的收購物件,不免令人唏噓。
Intel的崛起
在1968年的某一天,一位叫戈登·摩爾(Gordon Moore)的中年工程師,因不滿老東家快捷半導體的激進管理方式,毅然辭去了收入頗豐的工作。
在回家途中,摩爾拜訪了老同事羅伯特·諾伊斯(Robert Noyce),暢談起了對當下工作的不滿、半導體未來的新趨勢以及各自還未實現的夢想。
1968年7月18日摩爾和諾伊斯拿著250萬美元的風投資金,在美國加州Mountain View市成立了Moore-Noyce電子公司。
但由於在英語中“Moore Noyce”的發音與“More Noise”非常相似,會讓人聯想到品質有問題,於是,他們選了“Integrated Electronics”兩個單詞的縮寫為公司名稱,而且這個名字能夠體現公司的主要業務方向。
自此,Intel誕生了!
1971年11月15日,Intel正式釋出世界上首個商用微處理器Intel 4004。儘管以如今的眼光看,其效能頗為有限,但在當時,其運算能力足以比肩佔據一整間房的計算機。
1978年,Intel推出8086處理器。三年後IBM選定英特爾8088處理器作為首款個人電腦的核心,這一決策奠定了Intel在PC時代的霸主地位。
從上世紀90年代,到新千年後的第一個十年,英特爾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從奔騰系列到酷睿系列,再到至強系列,Intel x86處理器幾乎獨霸全球個人PC、筆記本及伺服器處理器市場,特別是在2005年為其主流微處理器引入的Tick-Tock策略,將競爭對手AMD壓得完全喘不過氣來。
彼時,Intel Inside是最具價值的科技商業品牌。2015年,Intel的市值已超2000億美元,成為當之無愧的晶片之王。
帝國的隕落
正當人們認為Intel將永遠統治半導體行業的時候,危機卻悄然而至。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崛起,Intel並未預見到智慧手機和移動裝置的迅速崛起,蘋果、高通等競爭對手開發的適合移動裝置的低功耗晶片迅速佔據市場,Intel卻顆粒無收。
儘管Intel曾嘗試開發出移動處理器,例如Atom系列,但其高功耗和效能不足導致市場表現不佳,並未在市場上掀起波瀾。
其實,蘋果公司在推出iPhone之初,曾向Intel丟擲了橄欖枝,希望其能夠為iPhone定製晶片。然而,Intel的時任CEO卻拒絕了蘋果的請求,原因竟然是蘋果的出價低於預算成本。這一短視行為,讓Intel徹底錯過了移動網際網路發展的黃金時期。
更可怕的是,Intel曾經引以為傲的晶片製程技術,也被競爭對手遠遠拋在身後,特別是在推進10nm和7nm製程上接連遇到挑戰,導致新產品延期,市場信心大幅下降。
當人工智慧時代的浪潮洶湧而來時,英特爾再次因為戰略決策的失誤,錯失了在這一新興領域實現彎道超車的機會。
而這一次的劇本,竟然與前面如出一轍——對生成式AI模型短期內難以實現商業化和盈利能力的錯誤判斷,拒絕了與OpenAI的合作。
除市場誤判外,英特爾內部企業文化也發生了轉變。自前CEO Paul接手以來,過度追求利潤而非技術,大量的股票回購,大量的裁減技術人員,不僅間接導致Intel錯失移動計算和AI計算時代,在PC和資料中心等傳統市場也受到競爭對手的極大蠶食。
反觀競爭對手Nvidia,早在2006年便將GPU推向超級計算和人工智慧領域,並在同一年推出CUDA軟體平臺,把顯示卡的邊界從遊戲和3D影象處理擴充套件到通用加速計算領域。
這個極具風險的決定,換回了Nvidia今天的輝煌。
美東時間2020年7月8日,Nvidia當日報收408.64美元,市值接近2500億美元,首次超越Intel的2480美元,成為全美最大晶片企業。截至2025年1月17日,Nvidia的市值已達到3.37萬億美元,是Intel的36倍多。
Intel還有救嗎?
拯救這個曾經的藍色巨人絕非一蹴而就,需要Intel在技術創新、戰略調整、組織變革、市場拓展等多個方面採取果斷而有效的措施,特別是技術創新,目前Intel在微處理器製程工藝上已落後臺積電、三星太多。
而歸根結底,這都需要錢,而Intel現在最缺的,也正是錢。
2024年,Intel代工業務的虧損仍在持續擴大,僅上半年虧損就超過了53億美元。預計2024年第三季度,其虧損金額將達到25.5億美元,這對Intel整體財務狀況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不僅如此,近兩年來,Intel的股價也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回撥,投資者對其未來發展的信心受到了嚴重打擊。
2024年開始,Intel走上了斷臂求生式的自救之路,時任CEO基辛格向全體員工發出一份公開信,信中公佈了下一個階段公司的轉型計劃,包括晶片代工業務完全獨立、年前將裁員1.5萬人、出售大量不動產等。
與此同時,Intel也在積極尋求外部投資以支援其業務發展。據報道,Intel與另類資產管理公司阿波羅全球管理就一筆50億美元的投資進行了談判。並且,Intel還根據《晶片法案》獲得了高達78.7億美元的直接資金支援。
此外,Intel還與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和高盛攜手,探索拯救其業務的方案。這些方案包括分拆其晶片設計和製造的代工廠部門、削減工廠專案以及實施併購等。
2024年9月被高通收購的傳聞,曾讓Intel的股價大漲,似乎帶來了一絲曙光。此前博通、Arm等行業巨頭也都曾被捲入與Intel收購相關的傳聞之中,而今天的主角,又換成了馬斯克。
如果單純從戰略角度看,Intel在CPU技術領域所擁有的深厚的積累和強大的研發實力,以及在PC和伺服器市場佔據重要地位,無論是高通還是馬斯克,都能為其帶來新的業務增長機會。
不過,這一切還都只是未知數。畢竟,收購面臨著嚴格的反壟斷審查,美國、歐洲和亞洲的反壟斷機構都會對其展開調查,使交易時間延長,甚至最終無法達成。
但無論怎麼講,Intel依舊擁有者深厚的技術積累和龐大的研發團隊,如果未來能夠在技術創新上實現重大突破、在市場策略上更加靈活精準,依舊有望在未來的市場中重新找回自己的立足之地。
結語:
所謂“盛極而衰”,這次,Intel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危機,最終是在自己的主營賽道中逐漸沉淪下去,還是能夠逆勢翻盤、浴火重生,不妨讓我們拭目以待,然而,無論如何,與時代共舞依舊是科技企業生存下來的第一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