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文化旅遊節
將於12月6日
在福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開幕
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文化旅遊節將已在福州舉辦八屆的海上絲綢之路(福州)國際旅遊節與在泉州舉辦的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進行整合,是全國唯一以“海上絲綢之路”為題材的大型文化旅遊活動。今年起,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文化旅遊節將一年一屆在福州、泉州輪流舉辦,今年主辦地為福州。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福州
在三坊七巷尋訪古國春秋
在上下杭、煙臺山品味“海絲”遺韻
在馬尾觸控歷史煙雲
感受“閩都韻”與“國際範”交相輝映
“古城兩千兩百歲,信乎今夕是盛年。”
新時代的福州,高揚文化自信
圖源:林雙偉
福州簡稱“榕”,別稱“榕城” ,是福建省省會,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早在宋元時期,福州已成為當時“海上絲綢之路”貿易中絲綢的主要生產地之一,福州港已成為“萬貨隨潮船入市,萬家沽酒戶垂簾”的繁華港口。
伴隨著航運的發展,港口、造船技術也不斷開發、進步。福州港地處閩江下游,外通東海,內連閩江,形勢險要,腹地深廣,是東南沿海一個天然良港。
唐代時期,福州對外交通和貿易迅速發展,通商地區不斷擴大,除了與中南半島、馬來西亞諸國的傳統貿易航線,還開了許多新航線,有新羅、日本、三佛齊、印度、大食等。由於福州對外貿易繁榮,各國商船紛至沓來,中外商賈雲集,福州成為東南聞名遐邇的商業都會。
明清時期曾輸出中國所產的茶葉、瓷器、木材等物品,也曾輸入茉莉花、番薯等重要物種,以及各種海外香料、奇珍異寶。
向海發展的福州,不僅為當地、為福建帶來繁榮與富裕,也為中國吸納著世界的營養。
同時,福州向海而生的氣魄和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讓福州人收穫了豐富的海洋饋贈。
如今,福清、連江等地漁業發達,“海上牧場”蔚為壯觀,每年各類鮮美的海產品都被運往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連江就嘗試鮑魚海上養殖,時至今日,已被譽為“中國鮑魚之鄉”,全國平均每三粒鮑魚就有一粒來自連江。
福清是福建重要的蟶養殖基地之一,天然海水滋養著肥美的海蟶,品質好、個頭大、味道清甜,深受市場歡迎。
派江吻海、山水相依的福州,魅力和活力不止於此。一城秀水半城山,寂靜山河,悠悠千年,這裡是“三山一水”的福州。城內于山、烏山、屏山三山鼎峙,閩江宛如綠帶穿城而過。
宋代詩人陳軒稱讚:“城裡三山古越都,樓臺相望跨蓬壺。有時細雨微煙罩,便是天然水墨圖”。13世紀,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稱讚福州是“美麗的東方城市”。
圖源:陳奇
二千二百多年的建城史孕育了底蘊深厚的閩都文化,其源頭可追溯至公元前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時代,影響全省、全國乃至海外。如今,“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城市精神深入人心,“開風氣之先,謀天下永福”的時代氣息,深深鐫刻在福州人的心底。
明清時代,福建湧現出了許多規模較大且具有地方特色的古建築。三坊七巷建築的主要風貌體現於青瓦白牆、石板深巷、各種雕刻精美的建築飾物和多進院落,曲徑通幽,深宅大院,高牆環繞,集中體現了閩地的民居特色。
馬鞍牆是三坊七巷裡極具地域特色的牆頭風格,三坊七巷民居的馬鞍牆是曲線形的馬鞍牆。一般是兩側對稱,牆頭和翹角皆泥塑彩繪,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獨特的牆頭風貌。
古建築翹角或屋簷下的灰雕,就像是展示藝術的“畫布”。福州的地方戲曲豐富多彩,其中一些喜聞樂見的民俗故事,經過巧妙的藝術處理融匯到馬鞍牆中。
三坊七巷自晉、唐代形成起,便是貴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特別是到了清代中後期,這裡湧現出一批又一批對中國近現代史程序產生重要影響的人物。這不禁讓人感受到“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代史”的含義。
古厝有溫度、有故事,精彩紛呈;人物有作為、有擔當,彪炳史冊……三坊七巷蘊藏著許多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
百餘年前,伴隨著“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馬江之畔誕生了第一艘中國造千噸輪船、中國第一艘鋼甲兵船、中國第一艘魚雷快艇…… 時迭歲替,船政文化歷經百年依然熠熠生輝。
依山傍水的福州馬尾,有一座規模恢弘的中國船政文化城。其核心區是創辦於1866年的船政原址。徜徉在錯落分佈船政衙門、前後學堂、繪事院、鐵脅廠等船政歷史建築群和船政文化博物館中,不僅可以觸控到150多年前中國人探尋自強之計、復興之路的足跡,以及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鑑的歷史,亦能聆聽到船政與臺灣的淵源故事,感受到海峽兩岸歷史、情感與文化的緊密連線。
時光荏苒,船政舊址依然在福州發光發熱,船政文化也與時俱進煥發出新的時代價值。
1989年,國務院批准在馬尾設立福州臺商投資區。2011年,國臺辦授予馬尾船政文化園“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稱號。2010年至2014年,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先後在臺灣多次舉辦專題展覽,加深了臺灣同胞對閩臺融合發展歷史的認知。自2010年至今,連續舉辦了15屆的海峽兩岸船政文化研討會,已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品牌。
2023年,經過系統性保護修繕、活化利用,新升級的中國船政文化城核心區盛大開園,以“一座城”的姿態繼往開來,向世界賓朋展示船政的昔日輝煌與今朝風采。蘊含“愛國、科學、創新、圖強”精神的船政文化,也將在深化閩臺交流合作、促進兩岸融合發展中發揮橋樑作用,貢獻更多力量。
1954年的一天,當地村民在修築堤壩時,一次意外的發現改寫了福建的文明史。曇石山文化遺址位於閩侯縣甘蔗鎮曇石村,距今有4000~5500多年曆史,為典型的貝丘遺址。
5000年前,中原各類文明光彩奪目的同時,福建先民也在曇石山一帶創造出具有福建地域特色的文化型別,石器、骨器、角器、牙器、陶器等大量出現,就是很好的實物證據。
以上3圖源:福州市博物館
背山靠海,潮汐給曇石山人帶來豐盛的海物,農業文明也開始在曇石山悄悄萌芽。在曇石山遺址博物館,一件貝鏟看似平淡無奇,但它卻反映出當時曇石山人可能已經開始從刀耕火種向農耕過渡。
圖源:遇見閩侯
曇石山是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最典型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遺存之一。5000年前,曇石山上的先民在這裡拓土開疆,頑強地與自然抗爭,創造了聞名全國的曇石山文化。一壟貝丘、一把石斧、一枚骨簪……連出一條長長的歷史臍帶,儲存在我們的記憶裡。
圖源:遇見閩侯
千年福州,古老又年輕,傳統又時尚,一年四季奔跑在輕柔的陽光之下,任由榕樹肆意長大,這一倔強,就是千年。
近年來,福州持續對全市文化遺產進行全域性、連片式保護修復。先後修繕重點文物180多處,古建築、歷史建築1300多處,打造17個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整治261條傳統老街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積極成效。透過“古厝+非遺”相結合的方式實現文化旅遊融合發展,讓古厝在得到保護的同時“活化”利用,持續釋放活力。
如今,黛瓦相連的福州古厝,在遵循“最小干預”的保護修繕原則的基礎上,被活化利用,融入文化服務、休閒旅遊等功能,讓古厝煥發新活力,成為群眾品味歷史、體驗民俗、回憶鄉愁的好去處,成為榕城的地標美景。
一座古城,“守舊”彰顯文化自信,“創新”考驗發展氣魄。
江海潮湧,風來帆舉。今天的福州,城市框架向海拓展,產業發展活力迸發,山水城市特色凸顯,閩都文化魅力綻放,正朝著現代化國際城市的目標加速邁進。
“無數春聲秋色,不盡汐落潮生。”一座古城從篳路藍縷的歷史深處走來,留下看不夠、說不完的燦爛文化長卷。
“古城兩千兩百歲,信乎今夕是盛年。”以幸福為名,讓江海作證,一座古城正在展開新的奮鬥身姿,書寫新的傳奇篇章。
今日的榕城
風韻愈濃,風華依舊
三兩言,道不盡
只想邀您來福州細細品讀
2024年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文化旅遊節
我們準備好了!
部分圖片來源:遇見福州
部分文字來源:福州市政府、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
暢遊八閩平臺
cybmflxx
漳州文旅
廈門文旅
綠都三明
大武夷文旅
tmp_1258234832
平潭文旅
pingtandao61
四時福建
ssfj2023
轉載請標註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