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紀錄片《舌尖上的新年》裡有這樣一段話:
“年味越來越淡,只因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飯失去了吸引力......母親每到過年就抱怨:吃什麼呢?你們想吃什麼呢?兒女都說隨便,您隨便做。只好年年依舊。”
如果要問什麼時候年味兒最濃,得到的多數回答一定是“小時候”。
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年」正在被模版化,走完固定的流程年也就過完了。
但,是年味真的變淡了,還是我們不願意去尋找了呢?
年味記憶
快過年了,馬路上又掛起了紅燈籠,商場也換上了更應景的裝潢。
但看著這片火紅,我們最多隻是會平靜地嘟囔上一句“哦,又要過年了啊”——
可能是見識過小時候更加濃郁的年味,所以總覺得現在的年差了點什麼。
但究竟差了什麼,誰也說不準。
趁著新歲來臨之際,小視和幾位讀者聊了聊關於他們記憶裡的年味,試圖去找回些過年的氛圍和喜悅心情。
在@果果的記憶裡,年味兒是漫天絢爛煙花帶來的攢了一年的期盼。
“我還記得那時,過了小年就別想睡個安穩覺了”,震耳欲聾的煙花聲會從早晨響到半夜,從窗戶裡探探腦袋就能看見漂亮的煙花。
早在過年前的好幾周,煙花售賣點的生意就開始紅火了。爸爸就會帶著她出門買菸花。
什麼“竄天猴”、什麼“滿地金”、什麼“萬紫千紅”果果恨不得一樣買上一個,非要把後備箱裝滿才算滿足。
到了除夕夜當晚,果果會帶上自己“全部家當”跑到小區的小廣場,家家戶戶都會聚在那放煙花。
放完了自己的,就蹲在那邊哆嗦邊看鄰居放,就算耳朵凍到沒有知覺也不想回家。
對於果果來說,一年一次的煙花升空是獨屬於過年的儀式,更是兒時年味的具象。
“年味兒當然是餃子了”,對於北方長大的@阿熊來說,吃餃子是除夕夜裡的頭等大事。
白菜餡,是“百財”;韭菜餡,是“久財”;魚肉餡,是“餘財”——北方除夕夜的餃子是有講究的,要藉著諧音討個好兆頭。
隨著電視機裡倒計時結束,這面孫輩們挨個給長輩磕頭拜年,那面熱氣騰騰的餃子也出鍋了。
“哎呀,這餃子餡咋硌牙?”誰要是第一個吃出硬幣,是會收穫全家人祝福的。
@小晴對年味的記憶,是全家對於“迎財神”的重視。
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不許打掃衛生的,據說這樣才不會把財氣“掃”出去。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是迎財神的吉祥日。
到了這一天,小晴很早就會被媽媽叫起來,幫忙打掃衛生。
窗明几淨以後,爺爺會帶著全家人跪拜家裡供奉的財神。
“小時候皮,偷吃供果被我爺發現了,我爸拿著大藤條追了我兩個村口,我現在大腿上還有塊疤。”
小時候的小晴,對這些根本不屑一顧,她不懂大人們為什麼對這一天這麼重視。
現在,她直接把“玄學指引人生”當作“座右銘”,不需要誰提醒早早就把迎財神當成過大年第一要事了。
在他們的眼中,兒時的年味兒是一樁一件喜慶小事兒的堆積,分明尋常但想來總是窩心。
交談的最後,他們都給小視留下了一句:“現在的年,不像回事兒了。”
有人說自己工作忙,已經好幾年沒回家了,在值班室和同事看個聯歡晚會吃頓餃子,這年就算過了;
有人說現在的年更像是“走過場”,年三十做飯、初一串門、初二逛街,每年連日程安排和年夜選單變都沒變;
有人說家裡過年的流程早就一切從簡了,能聚在一起就是天大的喜事兒了。
熱鬧不再,空有餘慶。
可如果濃郁年味兒只存在於記憶裡,那將是件多麼遺憾的事兒啊。
年輕人,要找回年味
“讓年味,只留在記憶裡”,這屆年輕人可不同意。
這群網際網路時代的原住民,愛搞活也注重儀式感,看不得中國傳統文化的消散,也擅於在與世界交手的過程中尋找新的可能。
還記得那條爆火的熱搜:一名95後女孩花了10天,在VR虛擬世界裡復刻了北上廣三地的廟會。
圖源:星影片
年輕人花樣過年的訊息一出立刻就引起了一大波關於“年味回憶殺”的討論。
對於年味,他們絕不滿足於調取記憶裡的美好,而是更願意結合當下時興的潮流用自己的方式去把年味兒追回。
@小涵在澳大利亞留學,餐食又貴又難吃,只能自己學著做飯。
可涵的廚藝和其他在網際網路曬飯被網友瘋狂調侃的“留子”一樣深諳下廚糊弄學,把漢堡、薯條、米飯、剩餐倒進鍋裡炒熱就是一頓。
後來小涵在朋友的啟發下萌生了掌勺年夜飯的想法,開始鑽研廚藝,慢慢地她也有了一手好廚藝,準備過年回國給家人們“露一手”,做一頓中西合併版大團圓年夜飯。
她不光是想透過這頓飯把“外面的”帶回“家裡”,也是想用這樣的方式讓家人放心,告訴他們自己哪怕遠在大洋彼岸也能照顧好自己。
@林約了堂弟表姐準備錄一個科技感十足的vlog,給長輩們來一個流行於年輕人中的賽博拜年。
“很難想象我姥看到這個的反應,過年嘛孝順心意最重要,就讓咱們小年輕給大人們一個小小的震撼吧。”
98年的@檸檬說自己小時候過年最是期盼的事兒就是零點出門放煙花了,覺得如今不見煙花的年總歸是少了些什麼。
愛玩網的她為了尋回這年味記憶,研究起了“電子煙花大賞”。
聽說今年伊利推出了AR互動煙花秀,透過掃描瓶身LOGO就能跳轉到小程式看電子煙花秀,檸檬恨不得時間直接快進到除夕夜和家人們圍坐在一起看電子煙花純享年味兒。
在檸檬的眼裡,期待的不只是煙花,更是能一起看煙花的時刻,能用更新潮的方式和家人朋友感受年意的祝福,是件幸福的事兒。
沉迷“電子木魚”“賽博功德”的小晴告訴小視,今年一早就準備好了一整套“玄學迎財神”的花式打法。
還沒等到小年,就已經收集好了各種“財神爺周邊”,從手機殼到小掛件但凡和“來財”相關的新潮物件都沒放過。
這不,小晴在逛年貨大集的時候發現了今年伊利純牛奶推出了直戳“玄學穴”的五路迎財神包裝,立馬就收入了囊中。
“信奉”搞錢第一的年輕一代就連過年也要儀式感滿滿,伊利年貨不僅寓意紅火,掃描伊利包裝還可以參與AR迎財神的互動,收穫財神好運卡,為新的一年增財氣。
其實,年味就藏在我們生活的各處,而新一代年輕人們也正積極地在用更新潮的玩法解構年味、重塑年味。
在傳統之上加入新鮮元素,才會讓年更比一年有盼頭。
年的盼頭
無論是對過年禮節簡化的遺憾和懷念,還是年輕人對過年新方式的追求,都反映出,其實中國人對“過個好年”的期盼,從來沒變——
距離過年越近對於年的期待就越濃,人們把這種情緒寄託在年貨裡。
每到新年來臨的時候,人氣最旺之處當屬年貨大集,燈籠高掛、人聲鼎沸,逛上一圈下來,臉上不自覺地就會堆滿春的喜氣。
挑選年貨作為過大年的第一件事兒,是人們對新年期盼的具象化,然而年貨的挑選在人情社會里可是門大學問:
“送得厚了擔心太‘過’,送得薄了又‘拿’不出去”,在年貨挑選一事上網友們的討論已經炸開了鍋。
講究裡子的中國人重視年貨禮,是因為它會讓送與收雙方都開心,畢竟“記掛”在國人心中是一個分量感十足的詞,它比單薄的祝福更顯真摯。
於是,藏在“送禮”“收禮”“回禮”之間的,是往來的人情,也是漸濃的情分。
但在這種最重要的節慶時刻,情意往來之餘,更不能薄了“面子”,年貨、年貨,送的是禮,更是面子。
怎麼選個又有年味又有面兒的好禮是頭等大事。
最近朋友圈爆火的短片,給了選年慶禮一個好方向:
“過年送伊利,有禮也有面”,就是領悟春節送禮哲學的好例子,年貨的意義不僅是透過健康好禮送情意送彩頭,更是相互用“禮”贈“面”。
好禮在手,是對送禮之人的“人情大考”,更是對收禮之人的“尊重表達”,無言之中就能把對過往的情誼和對新歲的展望都濃縮包攬。
伊利牛奶在龍年來臨之際推出限定包裝,紅火的包裝迸發著喜慶與吉祥,五路財神的國風插畫傳遞著吉利。
安慕希的新年限定包裝上不僅有顯眼的龍幣,瓶身相連還可以組成一條“錢龍”,有著聚攏財氣之意,預示新的一年喜迎“好運一條龍”。
金典在甲辰龍年推出故宮聯名特別版,龍紋花樣取自於故宮博物院的中國傳統元素,雄偉矯健、鬃鬣飛揚的祥龍送福帶來藏不住的年味和喜慶吉祥的祝福。
伊利品牌團成員的每一款龍年包裝,都在用細節突顯“有禮有面”的年貨好寓意。
透過“活力伊利”小程式,掃描伊利液態奶瓶身LOGO還可以參與「AR煙花秀」和「迎財神好運」的互動。
無論是精美的煙花表演,還是好彩頭的財運祝福,都是在祝你“萬事如伊,大吉大利”,還不快用更加潮流的方式去開啟新年喜運。
伊利還布展了年味十足的年貨大街,閒暇之時帶著老人和孩子挑選年貨之餘感受年的喜慶。
當“年”與“貨”發生奇妙碰撞,年意的喜慶氛圍也就愈發濃郁了,挑到“有禮有面”的好禮,是新年的第一盼。
所以你看,年味其實從來沒有淡過,只是貼合時代的洪流換了種形式而已。
如果你問我什麼時候年味最濃——
我會回答,是現在,是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