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穿搭沒玩明白,美拉德踢館上位,新入的棕色皮衣剛送去幹洗,喜歡的博主說格雷系正大行其道(什麼時候賺錢的速度能跟上流行風向變化的速度)。
向左滑動檢視更多
image:IG@lostjcrew
更別提在中間不斷穿插的「非正式學院風」等等 Tag 讓人來不及反應,風能不能慢點跑,我跟不上了。也不知道是不是錯覺,2023 年被「標籤」的時尚風格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迭,如果在未來會以更快的步伐、更轟烈的姿態席捲 Social Media,一點也不會令人意外。
不過,倒也讓我對這個現象越來越感興趣。當下人人對流行資訊的獲取絕大部分來源於掌上小小的電子螢幕,但,在即時通訊工具還是美好幻想的時代,類似的事情實際上也曾同樣發生。
讓我們把時間軸拉回幾十年前的黃金年代,找到那些與今天相似的“色系流行”“名人帶貨”的故事,或許會讓人發現一點暗地裡的關聯。
A
讓黑色變時髦
VS
讓棕(灰)色變時髦
“1981 年的 Garcons 和 Yohji 的「Black Shock」是迄今為止最後一場時尚革命。”
這是日本時尚評論家山田耕史在 2020 年撂下的一句“狠話”。我想放在幾年後的今天,這句話的震懾力依然是巨大的。
1981 年的巴黎,是日本時尚設計師登堂入室的起點,川久保玲和山本耀司首度舉行主題為“貧困”的聯合釋出會,不對稱的線條、刻意瑕疵,以及經過撕扯的單一黑色調的工業級布料震驚了歐洲時尚圈。
image:sabukaru.online
向左滑動檢視更多
image:VOGUE
在 1981 年之前,沒有人覺得全身穿黑色很時髦。Black Shock 不僅僅實現了這一項偉大轉折,兩位攝影師的亮相更是點燃世界開始關注日本設計的導火索,日本國內也掀起追捧本土時裝設計師的熱潮。1983 年,穿著一層層純黑服裝、不對稱髮型以及平底鞋的青少年遊走在東京與大阪,日本紙媒稱之為“烏鴉族”。兩年之後,以烏鴉族領軍,日本形成了追捧設計師與個性時尚品牌的氛圍,80 年代中期,被視為“DC 熱潮”(Designer and Character brands)。
BEAMS 順勢開設時裝部門 International Gallery BEAMS,來迎合這股風潮,以前我還好奇,為什麼同樣是 BEAMS 的員工,有些穿著非常正統的美式服裝,而另一部分卻有著鮮明的時裝風格,可能這就是原因。| image:BEAMS
川久保玲和山本耀司,是將全黑色變時髦的人。現在看回剛過去的幾個月,流行了全身棕色的美拉德造型、前不久大熱的全身灰色格雷系造型,但這種再版的震撼力還有 40 年前那麼猛嗎?也許不會了。
至少在幾十年之後,或許灰色時裝和棕色時裝會再度流行,但我猜,它們的代名詞不會再是美拉德和格雷繫了。
B
“流行”,是誰說了算?
“以前跟著雜誌、名人買東西,現在看著 KOL 同款來種草。”
直到現在,Nike Air Zoom Haven 2000 這雙球鞋,依然有來自港臺地區的老朋友稱它為「宇多田」。相信很多朋友也曉得,Air Max 95 被奉為上世紀日本鞋圈的神物,這雙鞋也標誌著日本第一輪科技球鞋的熱度達到頂峰。但到了 1997 年,高科技球鞋的熱度開始放緩,取而代之的是像 Converse All Star、Jack Purcell 等等外觀較為簡潔的運動鞋,休閒鞋則有勃肯、袋鼠鞋等款式。
當時的《Hot-Dog PRESS》雜誌也記錄了當時年輕人的球鞋喜好,很明顯簡單的球鞋是大熱趨勢 | image:yamadakoji.com
當時藤原浩也脫下了 High-Tech 球鞋,取而代之的是 Red Wing 、Converse、PRO-Keds 等運動鞋,廣末涼子穿著 Vans 棋盤格的雜誌封面也為這股極簡球鞋趨勢推波助瀾。
後來,伴隨著 Nike Alpha Project、adidas 等研發出創意性科技球鞋,High-Tech 球鞋熱潮在千禧年期間到來了。2000 年,女歌手宇多田光在 MV《Wait & See~Risk~》中上腳了 Nike Air Zoom Haven 2000,引發了一時轟動。
Nike Air Zoom Haven 2000 是 Alpha Project 系列鞋款之一,由設計師 Richard Clarke 設計,靈感源自名作 Air Trainer 1,初期在日本發售時並沒有引發轟動,宇多田光在 MV 中短短几秒的特寫,讓它成為第二輪 High-Tech 熱潮的主角之一,賜名「宇多田」,正是我在開始時提及的那雙。
image:Youtube
image:GQ
從前,雜誌紙媒掌握著時尚環境的絕對話語權,因為資訊是相對閉塞的。現在,話語權下移到你和我的身邊,普通人獲得關注度的機會是人人均等的。
其實看著 XX 買單品,這件事的邏輯好像一直都沒有改變。
只是,當年是看著宇多田光,現在是某位博主同款,當中好像暗含著某種聯絡,這難道不是一場跨時空的奇妙 Call Back 嗎?不過,當年需要 3 年才能完成的風格迭代,如今只需要 3 個月,甚至更短就能實現。我在想:是不是大家對於新鮮感的追求更苛刻,以至於需要不斷的新概念來滿足轉瞬即逝的口味?
向左滑動檢視更多
Ralph Lauren 1993 Fall | image:Pinterest
同樣的,我可以確定的是,以後還有人會將 Nike Air Zoom Haven 2000 稱為「宇多田」,但未來像現在某些 App 上以 XX 同款為字首的單品還能不能擁有姓名,我還是持保留意見的。
也許名人效應能夠持續掀起波瀾的邏輯,在於與單品捆綁的那位名人的影響力能輻射多遠。
向左滑動檢視更多
image:The DUFFER N NEPHEWS
無論是山本耀司和川久保玲,還是「宇多田」,都是撬動消費的支點。
八九十年代,日本年輕人對時尚設計品牌消費熱情十分高漲,CdG 的全球收益在 82 年達到 2700 萬美元。CdG 的價格不斷飆升,背景上,日元兌換美元的匯率也在上漲。
反觀現在,早年間 Gorpcore 大大拉動“殼”的銷量,盛行 Blokecore 之後,球鞋和足球運動鞋也成為品牌重點關注物件,看上去所有的內在邏輯,無論是在哪裡、身處哪個年代,沒有變過。
Fashion is always changing,style is forever. | image:The DUFFER N NEPHEWS
有時候我想,是不是人有種易被大眾同化的慣性思維,剛面世時被大眾審美質疑的單品,由媒體大肆報道、KOL 和名人頻繁上身之後,風評能夠霎時之間完成逆風翻盤,被接受、追捧。或許在資訊越發達的時代,我們越需要甄別的能力。像上面所說:Fashion is changing,style is forever,“黑色時裝的開拓者”、「宇多田」這樣在時代洪流中依然還能留下姓名的人和事,擁有獨立審美意識的人越來越多,才能得以實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