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不多說,龍年了,羊來跟大家聊聊龍這個物種,畢竟作為龍的傳人,咱哪能不瞭解龍?
我們為什麼崇拜龍?
提起龍,大部分人的印象都是威武霸氣,作為中國古代神話裡的動物,龍能飛,擅變化,還能呼風喚雨上天入海。
它和鳳凰、麒麟並列為祥瑞,更是古代皇權的象徵。
在中國人的心裡,龍一直代表著自然世界的超自然力,他掌管著自然,古代帝王甚至也會拜龍王求風調雨順。
《爾雅翼》記載“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 。
《論衡》記載“世俗畫龍之象,馬首蛇身”。
那麼,龍到底是什麼呢?
關於龍的起源,學界眾說紛紜。
有人說龍是從鱷魚演化來的,有人說龍是羽化成性脫胎換骨的昆蟲胚胎,但被認可程度最高的依然是蛇演化說。
而古人對於龍的崇拜早在封建王朝時代之前就開始了。
在遼寧阜新的查海遺址,有一個沉寂幾千年的石堆塑龍,它總長19.7米,四肢伸展,身體像是扭動的蛇。
根據專家的考證,這一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聚落址,距今約7000-10000年。
遼寧的這一塑龍形象也是東北乃至全國發現的最早的龍的形象,被稱為“中華第一龍”。
河南濮陽也曾發現一條用蚌殼堆砌的龍,距今約6500年。
蚌殼龍的形態十分獨特,整個龍身由數百枚蚌殼堆砌而成,每片蚌殼之間緊密相連,線條流暢。
龍的頭部高高昂起,彷彿在雲端盤旋,尾部自然擺動。
內蒙古還曾發現距今五六千年的紅山文化裡的C型玉雕龍
而這一切發現都說明中國很早很早就開始了對龍的崇拜。
不過早雖早,但不是最早的。
其實在洪荒時代,人們崇拜的通常是花草樹木青蛙等有強大繁殖能力的生物。
在那個神秘混沌夢寐的遠古時期,人們在面對變幻無窮、充滿危險的自然社會環境時,最大的祈求是能生存下去。
繁衍能力的強弱則是血脈能否延續下去的關鍵。
以至於到了今天,我們仍然能從彩陶蛙紋上看到遠古人類在生死之間苦苦追尋生命的轉化與永恆。
而到了漁獵時期,具備捕食能力的生物則成了人們崇拜的物件,比如老虎、蛇、老鷹等動物。
那時的人們不僅謀求生存,更在尋求發展和開拓。
隨著歷史進入封神王朝時期,我們也開始了農耕文明。
但是人類的開墾會破壞自然環境,人們也開始大規模地圈養、捕殺動物,遠古時期對動物的敬畏之心逐漸被淡忘。
人們依然相信萬物有靈,但人們也相信人定勝天。
人們不再單純地信仰動物,而是把理想和追求融入其中,「龍信仰」就是在那時生髮並不斷形成的。
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塑造,龍成為了一個能夠主宰自然的神獸,也被賦予了很多人文意義。
而古人為觀測天象,每七宿為一組。
其中,“東方蒼龍”包含的七宿,連起來的形狀像一條龍。
蒼龍七宿的出沒與降雨相互對應,古人認為是龍掌管著降雨,降雨又決定著農耕收成,所以龍成了農耕社會最主要的“圖騰”。
對於農耕文明來說,適時耕作意味著一切,所以對於天時的崇拜形成了對龍的崇拜。
那麼,這種崇拜又被體現在哪裡?
持續上千年的龍紋審美
大家應該都知道中國人有圖騰崇拜的習慣。
羊在上文說過,中國早已在幾千年前就有了龍信仰,而這種文化形成於商。
殷商凡事必占卜,他們的紋飾會盡量表現動物的神性,在這種背景下,龍紋通常與祭祀占卜等活動捆綁。
龍成了當時人們祈求風調雨順的某種載體,是人神相通的媒介。
比如在婦好的墓裡就曾出土過身體捲曲的玉龍,龍頭飽滿,眼睛凸起,延續了紅山文化晚期的捲曲龍形象。
西周以及春秋時期的龍紋捲曲,龍身通常呈S型,主要是以下這種紋飾
那時候的玉璧也通常是彎曲的龍身
不過從那時的青銅爬龍就能看出來,西周時的龍樣還沒有非常具體的面貌,只是依稀有個雛形
春秋戰國青銅器上通行的龍形紋飾的主要表現形式有:雙龍蟠繞一起的,有數龍蟠結構成等。
一般施於盤底、鼎口、尊或壺上,紋飾具有力量感,造型豪放粗獷,追求神似而不是形似。
那時的龍大多沒有肢爪,更像是爬行動物。
到了秦漢時代龍紋終於變得更加具體,到了西漢初年,龍正式成為了專制皇權的象徵。
秦朝時的龍紋就已經要比春秋時期精緻得多
漢朝時的龍不論是觸角還是鬍鬚都已經變得非常具象,龍的造型也千變萬化。
這塊來自漢代的勇士馭龍畫像磚,龍的形態已經非常惟妙惟肖
作為專制皇權的象徵,漢代的龍紋雕飾做工非常細膩精緻。
比如這個八龍紋金扣帶,扣面凸顯1條大龍和7條小龍,設計繁縟,並鑲嵌多顆寶石
不過雖然漢代的龍形得到了極大發展,也“演變”出了肢爪,但它渾身沒有鱗片,龍身少了很多點綴。
隋唐年間龍身上開始鱗片,龍的形態剛柔並濟,有“飛龍”也有“行龍”。
龍的四肢更為舒展,龍爪也更加鋒利
而唐代龍紋對中亞地區也產生了一定影響。
比如十一世紀中亞地區的花紋龍掛毯就和唐代的龍紋鏡非常相似
到了宋代,龍的形象就基本定型了。
身體呈蛇身樣式,從身體到尾巴逐漸變細,四肢上長滿羽毛,龍爪三爪、四爪和五爪三種。
宋代的龍綜合了各種奇珍異獸的特徵,龍頭有龍角龍發龍鬚。
人們通常會採用刻花的手法把龍紋裝飾在瓷器上,顯得大氣尊貴。
北宋的劍環式雙龍紋金飾,卷草般的波浪之間隱現螺貝,周邊環以如意捲雲紋、連珠紋。
做工精緻細膩,龍身修長靈動。
到了元朝,龍的頭部和頸部都比前朝更小,更加像蛇,通常被稱為蛇頸龍。
此時的龍紋主要是站龍和游龍,龍身偏扁長,龍眉粗壯,龍頭的毛髮稀疏,整體更為飄逸。
鎧甲龍紋在元青花中,屬於非常精細的一種畫法。
扇形的大鱗片規矩排列,鱗片邊緣做留白處理,燒成後呈現鎧甲的效果,威猛異常
網格龍紋則是元龍比較簡單的畫法,龍鱗排列呈網格狀,緊密有質,靜而似動,矯健而又不失古樸。
元代雙龍蓮花形金釵也非常漂亮。
釵首錘揲梅花簇擁一朵荷花,杆為雙龍造型
明代的龍紋就比較複雜了。
比如永宣兩期的特色是“霸王龍”,龍紋形象威武兇猛,龍首誇張,龍身粗大,毛髮上衝。
弘治時期“眼鏡龍”流行,龍紋像戴了副眼鏡的老學究,俊美祥和,體現出簡筆寫意的氣質。
嘉靖時期流行的龍紋是豬嘴龍,毛如溼重的帽子,龍紋鼻子常畫成如意的形狀,看起來又像豬嘴。
然而,雖然明代的龍紋複雜多變,霸氣側漏,但在現代人的目光裡它們多少帶點呆萌氣質。
遠看很威武,細看又有點可愛
不過長相可愛不影響龍本身的霸氣側漏,特別是當繡在龍袍上時。
比如萬曆這件盤金漳絨繡龍袍,黃色與黑色搭配在一起,既低調又亮眼,充分顯現出皇家的尊貴肅穆。
紅色和綠色則更加有中國味兒,龍頭位於龍袍正中間,龍口大張露出鋒利的獠牙,龍身鱗片環環相扣,周邊有波浪和火苗點綴
在中國的封建史上,中央皇權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步步加強,作為皇權象徵,龍會出現在各種地方。
萬曆的這頂金帽就被多龍環繞
官窯燒紙的青花五彩瓷器上經常會出現遊動的,身上帶著火焰的龍
琉璃磚上也有各種各樣的龍紋樣式,彷彿代表皇權的無處不在。
清朝是龍紋發展的全盛時期。
滿人入主中原後,把龍文化發展到無以復加的程度,龍旗、龍袍、龍椅、宮殿建、玉器乃至金首飾,無處不存在龍的身影。
清朝的第一個皇帝順治喜歡讓龍紋半遮半掩於雲霧之中,講究一身三現、五現、七現、九現。
古人認為單數是陽數,龍為陽,九為尊,所以一身九現是頂級龍紋。
到了康熙年間,龍紋的額頭通常高高揚起,蟒身多曲,桀驁不羈的感覺是滿漢文化的融合。
其中最有名的是雲龍紋,龍身成弓形,龍的腹部有明顯下墜感,龍爪伸展,以三爪和四爪為主。
雍正45歲登基,更是從九子奪嫡中殺出來的,心智成熟,為人低調,所以雍正時期的龍紋也比較中規中矩。
龍紋的體態肥碩,身體甩動,四肢粗壯,龍角突出,有威嚴之勢。
乾隆朝是中國的最後一個盛世王朝,而他本人又非常奢靡,所以乾隆時期的龍紋無不在彰顯唯我獨尊的氣勢。
乾隆朝龍紋極盡複雜華麗,除了常見的角龍、夔龍等,甚至還有禿尾龍出現。
到了清朝後期,因為國力不再強盛,龍的造型開始由繁到簡,龍爪之間的距離拉大,龍爪的鋒利感也開始削弱。
龍身包括頸部都很細,甚至連龍頭都有點快要垂下來的感覺
而這就是中國龍紋大致的一個發展脈絡:從早期的萌芽,到商周的發展,到漢朝定型,再到清代達成全盛。
一篇文章雖然不能把所有時期的龍紋都介紹全面,但透過這條脈絡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龍為什麼能成為我們的“信仰”。
龍的傳人不是說說而已,它和時代發展息息相關,每個時期的龍都寄託著人們不同的生活理念。
農耕歷史悠久的中國,在封建時期確實需要某種可以寄託願景的載體,龍並不僅是皇權象徵,它更代表著國人對自然的敬畏和期待。
當然,科技時代的到來讓龍的“作用”逐漸變弱,但它依然在國人心裡有著特殊的位置。
它代表吉祥喜慶,更代表古今的傳承。
希望大家在這個特殊的年份瞭解龍的意義,然後,再次祝大家龍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