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專訪:中國古代妝容譜復原人李芽。
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東方美”的定義與內涵一直在不斷積累和沉澱。
千百年來的哲學思想、文化潮流、民俗倫理,在不同時代的女子妝容上打下了深深的印跡,流變的妝容成為關於中國之美的深刻表達。
1963年12月,周恩來總理與文化部門負責人見面時,談到他去國外,常會被邀請參觀當地的服裝博物館、蠟像館的事。他說,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在服飾藝術上很有特點,是否也應該有個服裝博物館,有部服裝史呢?第二年,受總理委託,歷史博物館請沈從文先生編寫一套關於中國古代服飾的書。
沈從文決定透過影象來研究古代服飾,在參考了大量傳世文物和出土文物,包括繪畫、陶俑、雕塑、石刻、磚刻後,依據史志,沈先生對服飾審美的演變經過加以解析。1981年,積聚其多年功力著成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在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作為研究中國服飾史的開山之作,它的出現,讓中國古代服裝史正式成為一門學科,人們在服飾上,窺見中國曆代朝野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民俗、哲學、倫理風雲變幻之軌跡。
1981年,沈從文在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的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李芽是在中國古代服飾文化領域奮起直追的研究者之一。她原本是環境藝術專業的學生,這個專業的對口工作是“室內設計”。本科時,李芽第一次聽到服裝史論課。史論課屬於理論教學,但這節課的老師,也是李芽未來的導師華梅教授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她帶著學生走進博物館,以實物教學。
研究生階段要選擇更具體的研究方向,其他同學選的都是更細分的服飾領域,李芽選了最冷僻的方向:化妝史。實際上,生活中,李芽很少化妝,“撐死了擦點口紅”,20世紀90年代的大學校園,人們樸素,在意學術,對美的追求,多是一種心理上的感受,李芽說,這個選擇,更多是出於自己女性身份的天生的偏好。
中國古代妝容譜復原人李芽
除了“從一個特別掙錢的專業換到了一個特別不掙錢的專業”,新生活的難點還在於,化妝史的研究實則困難重重。李芽後來才理解,那種冷僻是來源於研究難度之高。
與其他藝術門類不同,妝容必須附著於人的肉身,肉體腐爛後,“第一手文物”就消失了,研究者只能依靠歷史文獻和影象繼續研究,但這兩方面也有很大的侷限性,其一是研究資料少。
唐代女性畫眉樣式
在典籍記載方面,歷代官方輿服制度中,對於面部妝飾的提及,除了明代后妃禮服制度中,作為首飾的一個門類記載有“珠翠面花”之外,其他朝代,無一記載。正史筆記、詩文小說、戲曲雜記中,對女子妝容雖有大量提及,甚至描繪得天花亂墜,但大多隻見其名,不知其形。這讓研究者只能從留存下來的人物繪畫和雕塑造像中去做一些探尋,然而妝容又有極其微妙的色彩變化,
影象無聲,文字無像,李芽只有透過個人的想象與理解,為影象與典籍中記載的名稱尋找一種相對合理的對應體:你永遠無法判斷自己的想象和歷史真相間的距離。
遠山眉妝復原
這是一種寂寞又清靜的案頭研究,回頭看,沒有什麼“看起來眼花繚亂的事情”,李芽說,她過的只是一種青燈古佛式的生活。
研究生畢業時,她的第一本書稿《中國曆代妝飾》就已經完稿了,憑著這部書稿,李芽敲開了上海戲劇學院的求職大門。她的思考越發精細,化妝與髮型通史,古代妝容配方,古代人物審美研究,古代耳飾研究,古方妝品復原研究,古代首飾史研究,中國戲曲妝容研究……她開始用當代語言轉譯了古人的思路。
盛唐女子妝容復原
2008年,李芽在北京大學做訪問學者,研究古代人物審美,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主任朱良志是她的導師。當時中國電子書的普及度還不高,各地圖書館是她研究資料的重要來源,來北大的一年,李芽的主要目標就是找資料、看資料。這一年,李芽把美學中心閱覽室裡與妝容有關的幾十本畫冊翻了個遍。在後來出版的《中國妝容之美》序言裡,朱良志記下過這件事,“我還清晰記得她沉浸在古代影象世界裡那痴迷的研究狀態”。
這種痴迷,來自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從史前到清朝,中國女性為誰化妝,如何化妝?她們的妝容究竟是什麼樣子?古人的審美如何形成?隱匿在妝容背後的世界又是怎樣的?盡數概括漫漫長河裡,中國女性的歷史處境與審美情致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但李芽拆解了問題並給出瞭解答。
中唐血暈妝、八字眉(左)
慵來妝妝容復原(右)
在按照李芽《中國古代妝容配方》復原了幾個古方之後,一位對復原古代妝容很有興趣卻不知該如何下手的遼寧女孩上門拜師。一番交流後,兩人決定開啟古代妝容復原的專案。這也是事關研究的全部環節裡,最叫人快樂的部分。
妝容造型畢竟還是視覺藝術。那時,網際網路上有不少博主開始做古畫與文物的“仿妝”,但李芽不想做這種“照著文物模樣再畫一次”的事,在她看來,仿妝只是複製,不是研究,“複製只需要技術就夠了,我們的妝容復原是研究層面的,這裡沒有可以複製的東西”,這是一種基於古籍文字的再創作,她們要立足文獻,把沒有影象資料的部分復原出來,做成“古代妝容譜”。
契丹佛妝復原
這又是一項並不容易的工作。很多妝容,如“啼妝”“佛妝”“時世妝”“魚媚子”妝,僅見於典籍文字記載,並無實際可對應的歷史人物造像留存,要復原此類妝容,不僅需要對時代審美有深入骨髓的理解和考證,還要參考同時代的人物造像加以美學定調,再結合妝品復原工作與造型技術手段,選擇與時代審美氣質吻合的模特,才能賦予古代妝型一個相對合理的當代詮釋。
從豐盛的材料入手,仰仗逐漸豐富的經驗,與樂於嘗試的心,李芽和學生一起復原了29個只有文字記載、沒有影象資料的妝容。29張臉被拍攝下來,你可以像欣賞一幅畫那樣瀏覽一個朝代的細節,而細節本身就是一種再創造。
武周時期妝容復原
這些內容後來被呈現在《中國妝容之美》一書中,伴隨著國潮的興起,迅速出圈,抵達了媒體與大眾,李芽說,這之後,她的研究慢慢地就熱鬧起來了,愈發多樣。
儘管妝容作為研究領域極為冷僻,但它在使用領域卻熱鬧得多。復原研究之後,李芽比以往更在意妝容的實用屬性,她希望復原可以接續傳承,古為今用。
隨著國潮的興起,李芽還會在線上為大家講解妝容
美意味著什麼?答案從來不止一個,每一方水土,都有自己的美學。如果說妝容、時尚與美是一種輪迴,李芽讓我們知道,潮流依據什麼而推演,在流變中能代表中國之美的又是哪些細節。
將千百年的美妙面龐看過,此刻,李芽的回答是,美是政治、經濟、哲學的統一。不同時代,人們對美的理解與訴求都不同,但漫長曆史裡,唯獨沒變的只有人們對內在美的追求,這種內在的美,即人對自我生命力的認可,常常以一種氣定神閒的自信的狀態表現出來,而這種自信,則來自人們追逐時代的不斷進取的不衰老的心。
編輯:若菲
文:韓哈哈
圖片提供:李芽
新媒體編輯:蘭昕雨
新媒體排版:Claudia
新媒體設計:許月明
圖片來源: 《時尚COS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