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社會學家艾倫·布里曼在自己的著作《迪士尼風暴》裡這樣寫道:
我們的社會正在全面地迪士尼化,消費不再是目的本身,而變成了體驗的一部分。空間設計也由滿足功能需求轉向了去提供情緒價值。
兩年多前的頂流文創“冰墩墩”又營業了,這一次它化身“蛇墩墩”(北京冬奧會三週年以及蛇年新春特別版)一度衝上微博熱搜第一名,設計上採用了“五福臨門”的寓意:福祿壽喜財,以傳統民間傳說《白蛇傳》為靈感,白娘子和小青的京劇頭飾戴在墩墩的頭上,蛇的蜿蜒靈動與墩墩的敦厚憨態毫不違和。沒想到,三年之後文創頂流以國潮IP的形式續上新篇,不少網友對它的迴歸興奮,等著面世入手。
類似的文創熱點一浪接一浪:從博物館爆款冰箱貼幾秒鐘400個搶空到jellycat上海快閃店排長隊驚動警察維持秩序……
當代年輕人的情緒被文創產品緊緊拿捏,在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媒體平臺上,網友們曬出戰績猶如懷抱芭比娃娃或巴斯光年的小孩兒,近乎癲態的沉浸感與文創產品日新月異、加大產能的供應鏈共同成為“迪士尼風暴”的歡樂奇觀。
整個世界大概就是一個高速旋轉的大型迪士尼遊樂園,BGM就是SHE的那首歌《不想長大》。
“社會迪士尼化”(Disneyization of Society)的核心原則是:主題化、混合消費、文化內容的商品化和表演性、感官化。
或許,結合當下全球的情況可以這樣翻譯:
價值感普遍匱乏,鎖定奢侈品、大物件的實際購買力緊縮。
文創產品為年輕的消費者提供了一個“放過自己”的感受通道:用不大的代價獲得愉悅感,並且在自營的歡樂場景裡做自己。
當下北京最難買到的文創冰箱貼就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鳳冠冰箱貼”以及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的“天宮藻井冰箱貼”。
它們上市以來迅速走紅並“斷貨”。有多火呢?
“天宮藻井冰箱貼”製作複雜,採用傳統的琅琊描色工藝搭配玻璃漆,供應商生產線最大日產量也不過400個。古建館館長攤手無奈:我自己都沒有啊。有人甚至提前到清早5點排隊購買,還有人專門從外地飛過來。不得已,古建館決定將線下排隊轉為“網約”,提前三天放號,每天限量400個。即便如此,還是有網友反映幾秒鐘就沒了。
而國家博物館以明孝端皇后鳳冠為靈感設計的冰箱貼,部分串珠是手工製作,上架兩小時就售出1700個,上市三個月就賣出8萬個。這一款還有升級版,就是在原有木質版本基礎上打造了金屬版本,還有AR特效技術,不用說照樣脫銷。
不僅僅北京一地。憑藉《黑神話·悟空》出圈的山西,多款產品都抱團走紅,其中C位恐怕就是懸空寺流沙冰箱貼,悟空站在對岸,看著流沙緩緩落下,露出懸空寺的真面目。
杭州博物館的影青釉裡紅冰箱貼參照了“鎮館之寶”元代影青釉裡紅高足瓷杯的粉青配色,復刻了裂紋和暈染效果,拿到手裡,美不勝收。
除此之外,哈爾濱索菲亞教堂、定州開元寺塔、蘇州寒山寺、大同雲岡石窟等推出的冰箱貼也都在熱銷榜前列。據調查,超過六成以上的冰箱貼愛好者來自24-40歲群體。
“冰箱貼”是火爆的博物館文創產品的典型代表,實際上其他文創產品也有好的市場業績,比如甘肅省博物館打造的本土版“Jellycat”麻辣燙玩偶、蘇州博物館推出的吳王夫差毛絨劍……
博物館裡不僅有奇妙夜,還有可以盡在掌握中的文史知識和審美趣味。
就像在迪士尼樂園裡,熱門專案排一兩個小時都是常態,最終輪到自己可能只能玩四五分鐘,但花去的時間成本和體力會帶給人類似於闖關的成就感,是一種“我做到了,我得到了”的自我滿足。
博物館就在那兒,不悲不喜,但是帶走的冰箱貼放在家裡,就是“詩與遠方”的二次延續,它成為了早出晚歸時時不時能瞥到的美好,既然有了一次打卡的美好體驗,那未來時機成熟還能打卡更多美好。“職場牛馬”的人設在這一刻就悄然隱退,我是一個有夢想,有些文化,不落俗套的人。當然,也是聰明的消費者,冰箱貼能有多貴,貼滿冰箱能花多少錢,但每一個冰箱貼都是自己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甚至也是愛過的自己和人。
博物館和火爆的文創產品提供了年輕人情緒和心理上的間離效果,擁擠、喧囂的精神空間獲得了一次軟裝和擴容的機會。
2016年1月13日,英國《每日郵報》報道了這樣一則“童話”:
在愛爾蘭的一家酒店裡,一個Jellycat邦尼兔玩偶不慎被主人遺落,酒店工作人員發現後,為它在Facebook上發起“尋親”活動,在等待物歸原主的過程中,這隻邦尼兔享受到酒店的尊享待遇,沉浸式享受酒店服務,從SPA到泳池邊曬太陽,這些照片都在社交平臺上被轉發,當然也因此讓3歲的小主人意識到自己的粗心,最終邦尼兔與她團聚。
而這件事也成為Jellycat無心栽柳的品牌營銷事件,消費者意識到購買他們家的產品,不僅僅是選擇毛絨玩偶,而是構建了一次情感連結,選擇了陪伴感。
現在這種情感密碼已經被當代年輕人熟練掌握,無論是短影片還是小紅書,很多網友都將自己的毛絨玩偶稱為“娃”,分享“養娃心得”。當然,娃一定是要美美地出現在各種場景裡,客廳、臥室、廚房甚至帶著去打卡文旅網紅點。
Jellycat是海外品牌,本土也有類似的好“娃”。比如古城西安就以大雁塔為設計原型推出“塔寶”。更別說甘肅博物館一本正經賣“玩偶麻辣燙”,毛絨砂鍋裡裝著毛絨的蔬菜、毛絨的蘑菇、毛絨的西蘭花、毛絨的火鍋丸子,居然是葷素搭配,色彩豐富,營養均衡。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自由搭配,微辣中辣不辣說了算,這一切如果在短影片中呈現出來,會讓觀看者自我懷疑:
我平時吃的是假麻辣燙吧。這才是它真實的樣子。
這種“過家家”的遊戲方式一旦複製和模仿,就會產生奇妙的效果,想象力穿透現實場景,具象的生活有時候玩一下抽象,人會感覺到野生的快樂。
這種跟毛絨文創產品玩抽象的動作,與“把自己重新養一遍”的口號都符合同樣的心理底層邏輯。成長不易,午夜夢迴時輾轉反側會覺得遺憾點點,倒不如奮起支稜起來,滿足自己,治癒童年。
童年,不是過去式,而是現在時,是有能力和有勇氣選擇的生活場景和悅己態度。
1923年,華特·迪士尼在自己家的車庫裡創作了迪士尼“米老鼠”。
從此,這種老鼠趁著“幻想曲”的澎湃激情登上了世界舞臺,並且成為不斷被複制,巨大的夢想IP,不僅僅是滿足小孩兒,也成為成年人內心深處的淨土。“迪士尼”是電影,是遊樂園,更是可以帶回家的衍生產品,選你所愛,豐儉由人。
賣新能源汽車的馬斯克說世界是一個巨大的草臺班子,讓人感受到的是撲面而來,濃厚的班味兒,是在內卷中追逐的疲憊不堪與失望。
但是如果換個視角,在某個瞬間看到世界是巨大的迪士尼樂園,一種鮮嫩的色澤和一種溫暖、毛乎乎的質感就迅速蔓延開來,這就是主旋律始終是美好和天真的童話。
賣爆了的文創產品賦予了年輕的消費者自主敘事的權力,在虛實結合的場景中沉浸體驗,哪怕是短暫的逃離,一次又一次的累積就成為自愈的能力。
編輯:Yijie
設計:小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