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傳統的上海女人是什麼樣的?
這個問題如果放在動畫裡,那就很簡單,大不了把人物設定全寫一遍,然後附上一張原片截圖。
不過把上述問題放到現實中,那大概沒人說得清楚了。
現實中的人沒有固定的標籤和人設,你把刻板印象堆一堆,可能獲得一個《昭和米國物語》,但很難獲得一個活生生的人。
也因此,當網路上有大神具體描繪出一個“傳統的上海女人”的時候,你很難相信她是認真的。
從刻板印象來說,這則“精緻”留言很符合網路上對於“上海人”的看法——嘴裡含著咖啡,身上穿著潮牌,腦子裡邊盡是對於“鄉下人”的鄙夷。
這種形象簡直就是天生的都市反派,網上各種段子手也沒少藉此編排段子。
而在這次有人描繪出“傳統的上海人”形象後,網路段子手也是照常發揮自身水平,把這個“傳統形象”依葫蘆畫瓢地編排成了新的糊逼公式。
這一手主打的大概是“用魔法打敗魔法”,傳統的刻板印象那就用更傳統的刻板公式來打敗,相關評論區也因此變成了“地域笑話”集錦。
像是北京人,單靠一項“兒化音”,率先拿捏了所謂的“刻板印象”。
之後,各省網友也藉著刻板印象開始自我編排。
福建人會就著福鼎肉片吃沙縣,四川人會養幾隻熊貓撐牌面,山東人則乾脆操著一口山東話捲起煎餅和大蔥。
各地的“地域笑話”在此刻得到了統一展現,其中一個目的仍舊是諷刺所謂的“傳統上海人”。
之後,混跡網路一線的各種遊戲玩家也摻和了進來,不過比起諷刺“傳統上海人”,他們更多的是諷刺自家遊戲,或是乾脆自嘲。
比如在“自黑”上永遠不甘落後的《三國殺》玩家,他們依舊在評論區裡“蒸蒸日上”。
而《CS:GO》玩家,則是靠著1400的經濟水平,用小槍博大槍,一本正經地發展所謂的“野牛”教派。
另外,像是“怪獵”玩家、“三角洲”玩家以及在評論區裡打膠的模型佬,也套用了這一公式,自黑強度有保障,該嘲諷的地方一步到位。
不管你是太刀俠、撈薯人還是萬代正版受害者,都可以往文案裡帶入自己的獨特理解。
當然,對於一些“防沉迷”使用者來說,比起用這個公式吐槽遊戲,他們應該更想靠這個公式發洩學習壓力,畢竟“地球OL”的高中伺服器是地域難度。
總而言之,萬事萬物彷彿都可以化用這個“傳統”文案,將刻板印象發揮到極致,然後輕飄飄地來上一句“傳統的XX文化變淡了”。
如果有人對“刻板印象”表示質疑,那反倒是他們還不夠“傳統”。
此情此景,大概算得上“傳統樂子人圍攻上海灘”,各種評論區裡的刻板印象收錄起來,怕是能直接出一版書。
這一情況和之前的“滬爺衝擊”表情包有點類似,在奇葩的“滬爺案例”發生後,網友們同樣變著法子地推出各種“X爺衝擊”,藉此玩梗。
事件的本貌或許很難堪,但傳播的過程卻被網際網路拆解成了更易於接受的內容。
當然,在這次人人自黑的玩梗潮流中,有一批人是真的在角落裡抹眼淚的,這批人自然就是那群“沒那麼傳統”的真實上海人。
畢竟後來加入的網友或許是在玩梗,但作為源頭的那段“傳統上海人”文案.......可能是真的在“精緻”。
眾所周知,大家在網上調侃“上海人”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這事要是追溯,那甚至可以說回上世紀80年代,那時候有一部現象級的電視劇,名字叫作《渴望》。
在這部電視劇中,出生於上海的男主角王滬生,他自持知識分子的身份,做出的事卻堪稱20世紀“模範”渣男,導致那時候全國人都在罵“滬生”。
而在之後,歷年春晚上也不乏調侃南方人的段子,老師就演過不少小品,像是在《打麻將》中就操著一口江浙口音,給人留下了“精緻”“矯情”等負面印象。
雖說鞏漢林老師自己不停給上海同胞道歉,但相關的負面印象仍舊是保留了下來。
關於這些負面印象,近幾年的網路上倒是有很多上海的老哥老姐想要消除,但其他網友們你一言我一語,沒多久的功夫就能把“消除刻板印象”變成“加深刻板印象”。
小紅書上就有這麼一個帖子,標題是“該怎麼和外地人解釋上海人真的不排外”,結果點開評論一看,全是外地人的各種訴苦言論,刻板印象沒消除,反倒是一波拉滿了。
不過上海的老哥老姐也沒放棄,依舊奔走在給“上海”闢謠的第一線。
至於要如何闢謠,目前的一個思路大概就是指認那些底子不純、四處惹事的“偽上海人”,把他們剔除所謂的“上海人”之列。
為此,網上還有Up專門製作了一個《如何鑑別偽上海人》的操作指南。
這種做法在本質上,跟以前評論區裡出現的“快說你是來這裡旅遊的”沒啥區別,用處不能說沒有,但肯定也稱不上有效。
不過在網路的各種言論中,大概也有幾條關於“上海”的闢謠是比較有效的。
其中的一條內容,就是——“上海的年輕一代不怎麼排外”。
這一點比較好理解:老一輩的上海人來自五湖四海,有蘇州的富商、流竄的難民和討飯吃的勞工,他們文化不通、方言不通、生活水平也參差不齊,最終導致相互之間的摩擦衝突。
而年輕一代的上海人有全國推廣的普通話,以及相對開放的網際網路環境,雖然不能說人人都好相處,但大多數情況下都能找到共同話題,比如說打電動、逛漫展之類的。
至於網上說的上海市區居民的優越感,這點大概在哪裡都不能免俗。
我自個兒住在福州,上學時候也聽過“某個片區商業繁華,某個片區政要集中”之類的說法。
久而久之,這些說法在房地產商人的口中就變成了“家住XX區的尊貴,家住YY區的多財”這樣的標籤。
後來掏出積蓄在這些地方安家的人,或多或少也受了這些標籤口號的影響,不自覺地帶上了難以言說的優越感。
上海本身並非福州,但它也分市區、浦東新區和郊區,浦東新區可能還分陸家嘴和其餘地帶,不同區域之間互相攀比,結果就是產生了“上只角”“下只角”這樣的說法。
不同“只角”之間互有罵戰,但總體來說還是有條私下裡預設的鄙視鏈。
像是去年上海各區的GDP排名,浦東新區以1.672萬億高居榜首。
而另一邊,在GDP上跟“買房聖城-鶴崗”同一梯隊的崇明區,雖然身份證號前三位同樣是“310”,但流傳的刻板印象就是“鄉下人”。
當然,現實中的“上海”具體是什麼樣,我這張嘴肯定是描繪不出來的,這裡在線等一位在上海和其他省市都久居過的大佬來解釋一下。
而文章的最後,則是再貼上一份上海網友的心碎語 錄。
將我們設為星標☆,點點在看
就可以及時看到文章和資訊啦
感謝大家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