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駱若男
來源 | 後浪研究所(ID:youth36kr)
推薦人:毯叔
有這樣一份工作——給你一套制服,一個編號,每天在封閉小房間裡被攝像頭360度環繞,吃飯喝水上廁所得打報告,家人來看你還得叫號……
這份工作,每年有無數人搶破頭,它就是銀行櫃員。
銀行,這個曾經父母口中的金飯碗,如今卻淪落到了金融鄙視鏈最底端。有人說銀行平均年薪50萬,有人卻說每月到手3000塊。銀行的薪資究竟如何?2022年,銀行還是一份好工作嗎?什麼樣的人適合去銀行?
採訪了十幾位銀行人後,今天,我就帶你扒一扒銀行人的真實生存現狀。
這麼多人想進銀行,銀行的待遇究竟怎麼樣呢?
先說結論,所有一刀切說銀行值得去或者不值得去的,都是耍流氓。銀行的薪資待遇差距特別大,到底是錢多事少鐵飯碗,還是夕陽行業加班慘,得看這四項:
1)你在什麼性質的銀行
2)哪個城市,總行還是支行
3)什麼崗位,前臺還是中後臺
4)特殊資源&人脈
同樣是畢業第一年的萌新崗位,一線城市總行後臺和十八線縣城小櫃員,年總收入真的可能差10倍。
讓我們一個個來看:首先是銀行的性質。國有銀行由國家直接管控,包括一個央行和6個國有商業銀行,比如大家熟悉的“宇宙行”工商銀行。國有銀行有編制和戶口,但是競爭也相對激烈。
以央行為例,一線城市基礎崗位稅前年薪在20萬左右,二三線、省會城市能達到12萬左右,地級市8-12萬,縣級市5-8萬,整體還是處於社會平均薪資的中上游水平,和本地公務員的薪資差不多。
央行在不同城市的基礎崗位稅前年薪
另外,民營銀行和外資銀行也比較特殊,簡單來說,民營銀行約等於網際網路,外資銀行約等於券商,薪資相對更高,競爭也更激烈。
網上對銀行薪資的吐槽,主要針對的是我們常見的這4類銀行——
國有商業銀行一般會給員工薪資定級定檔。以交行為例,一線城市的基本崗位每月到手在9k上下,二三線城市則會更低。特別是在經濟不發達的縣城基層,新入職大學生正常月實發工資只在3000元左右,扣除日常生活開銷,很難有結餘。
股份制商業銀行本質上是以盈利為主要目的的企業,所以在薪資方面會更多地與業績掛鉤,帶有營銷性質的崗位薪水明顯高些。杭州某分行的朋友表示,同樣是入職一年的基礎崗位,客戶經理的稅前年收入從14萬到30萬不等,個貸業務經理的年收入最高甚至可以達到80-100萬。可以說是修行全靠個人。
城商行、農商行這些地方性銀行,字首多是地名,它們的工資更多會受到經營情況的影響。江蘇一家城商行的基層員工悄悄透露,自己每個月工資加績效加各類補貼獎金,到手基本都在一萬以上,有時甚至能逼近兩萬。而新浪金融研究院的一份報告則顯示,56%城商行的員工月薪在5000元以下,這些低薪崗位主要集中在中小城市。
城商行舉例(見標紅處)
其次是銀行所在地。哪怕在同一個銀行內,總行還是分行,支行還是網點,招聘要求和薪資待遇都有很大的區別。
一般來說,越往上招聘要求越高,招聘人數越少,薪資福利也相對越高。
以某股份制銀行為例,總行錄取的大部分都是985/211研究生或者海外留學生,分行基本也要求本科及以上,四五線城市的支行網點招聘要求則可能放寬到大專或者專升本。
而對收入影響最大的,還是看具體身處什麼崗位——是前臺(比如基數最大的櫃員,大堂經理,客戶經理等等),還是中後臺(比如業務拓展部、內控管理部門裡的職位)。
越往總行和中後臺走,處理的工作越複雜,收入也越高。
雖然基層櫃員平均月薪四五千,加上各種補貼績效,年收入也就10萬左右,但如果是中後臺的崗位,年收入則直接被拉高好幾倍。招商銀行2021年的員工平均薪酬,甚至達到了68萬。
部分上市銀行人均薪酬情況
另外,中後臺崗位相對來說業績壓力沒那麼大,工資波動小,由於做的基本都是技術性或者管理性的活兒,可替代性也比較低。這也是為什麼,近些年每個櫃員都有一個脫離基層、轉崗後臺的夢想。
總結一下,在薪資上,總行>分支行,中後臺>前臺,但具體到手多少,還有一個關鍵變數——人脈資源。
帶資進組在銀行早已不是秘密,對家裡有礦的家庭來說,把孩子送進銀行,不僅能讓家裡的錢賺點收益,給自家企業批貸款找點方便,而且“是份正經工作,說出去也好聽”,何樂而不為?
有個朋友,在銀行工作近10年,依舊在基層徘徊。他一開始還覺得不公平,自己也是名校畢業,一年到頭班也沒少加,憑什麼那個二代晉升得更快?但時間一長,也就漸漸佛了,有時自己的kpi完不成,還得靠“搖錢樹”同事幫忙分享績效。
氪財經團隊採訪截圖
就算家裡沒礦,有其他各種不可說的人脈資源,在銀行也能吃得開,從前臺轉後臺都能比別人轉得更快。原因很簡單,在銀行這種極度講人脈的地方,資源的buff,是可以簡單粗暴地帶來業績提升的。
無論是被家裡安排進銀行的,還是自己披荊斬棘考上的年輕人,他們可能都發現了,真正的銀行沒那麼好待。我們看到的銀行營業時間一般是早九晚五,週末雙休,但這只是坐櫃的時間,五點半銀行關起門通常還要開會,到七八點都是常態。
像我們一樣平時想玩玩手機摸會魚?也不可能,一舉一動攝像頭全程記錄著呢,高強度的工作下,憋尿導致的腎結石和密閉空間裡數錢導致的慢性鼻炎都是常見的職業病。
這和我們的認知似乎相差甚遠,在我們小時候,銀行櫃員確實是體面工作,為什麼現在做櫃員看起來這麼苦?要理解中間發生了什麼,就得知道銀行這個龐大的系統,到底是怎麼賺錢的。
銀行的利潤主要來自三個部分:利息差、投資、表外收入。
銀行利潤三大組成
先說利息差。有人來存錢,銀行得付利息出去;有人來貸款,銀行能收利息回來,這中間的差額就歸銀行所有。而這部分的工作,主要就是靠前臺來完成的,比如櫃員負責存取款業務,客戶經理負責貸款業務。
支行網點前臺的工作
這在10年前,是最吃香的業務, 因為光是利息差這一項,就足夠讓銀行贏麻了。2003年,銀行存貸利差大概是6-7個百分點,之後的十年內,商業銀行淨利潤從63億元增長至14180億元,並且始終維持著兩位數的高速增長。
20年來商業銀行淨利潤增長
支行和網點迅速蔓延到中國的各個縣城鄉鎮,瘋長的利潤和漂亮的招牌吸引了一大批優秀的年輕人進入銀行。這10年,也被稱為銀行的黃金年代。
但是,隨著經濟增速的放緩、人口紅利的減少以及房地產、網際網路等新業態的衝擊,現在存貸差從6-7個百分點降到2~3個百分點。銀行利潤空間大幅收窄,那個靠利息躺賺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輝煌過後,難免落寞。中小銀行業績壓力大,被迫全行搞營銷,管你是985還是海歸,指標下來了,就得想辦法拉存款、賣理財、賣黃金、辦ETC。為了拉滿每個月月底行長派的存款任務,很多人都會求助於親友,“存點吧,存點吧,在我這兒放兩天就行”。
對於中小銀行來說,想要盈利生存,更多得在銀行另兩塊利潤上下功夫。一個是投資。銀行手中有不少的資金,銀行總部的金融市場業務部門,就會利用這些資金去進行一些投資決策,購買股票債券等等。
中小銀行在投資上下功夫
最靈活的一塊來自表外收入,指的是不動用銀行資產而產生的一些收入,比如理財產品附帶的手續費等等,這部分也是由總行來負責。
總行在表外收入上產生利潤
與這兩塊業務直接接觸的員工,一個人涉及的營收或許就能抵過數十個櫃員。責任大、困難重,所以門檻高、拿錢多,也不無道理。
但銀行的性質決定了能站上金字塔塔尖的,只能是少數。漲薪難,轉崗也難,圍牆內的人還在掙扎,銀行這座圍城,正在越築越高。
2022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預計1076萬人,財經專業的畢業生達到了驚人的20%。也就是說,5個畢業生裡,就有1個是學財經的。
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財經專業佔比
本科畢業生裡更卷,預計畢業人數是444萬,而經濟學和管理學專業的就超過了106萬,4個人裡就有1個。
大家除了去到券商、投行等金融機構裡卷,就是在銀行卷,假設給銀行內部的內卷程度畫個等高線,總行就是內卷高地,總行的中後臺屬於內卷中的珠穆朗瑪峰。
銀行內卷金字塔
本科競爭都這麼激烈,那70萬專科院校的畢業生怎麼辦?如果想進銀行,基本上只能應聘四五線以下城市支行網點的前臺。
但如果你最近有去過銀行,就會發現,大部分業務已經可以在智慧櫃員機上自助操作,櫃員和大專生,在逐漸從前臺消失。
然而,很多好不容易擠進銀行的年輕人,都想在35歲之前離開。國有六大行的年報顯示,30 歲以下的年輕人僅佔全體員工的五分之一左右。其中老齡化最嚴重的一家銀行,40 歲以上員工的佔比已經將近六成。
一名股份制銀行分行的同學表示:“好學歷好學校的人,在這裡都不會長久。”他所在的銀行內,從業三年左右是離職的高峰期,大部分選擇考公或者考研;年齡再往上,離職後的去向更多是其他銀行。只有少部分員工有機會去到券商投行等金融機構,或者選擇了轉行、自己創業。
對許多圍城之內的員工來說,逃離銀行之後才猛然發現,自身技能的成長,已經趕不上外界的變化了。
還有一位正在準備考研的銀行員工說,那些畢業去了四大的同學可能已經考完了CPA,但自己在銀行似乎只學到了抗壓能力和溝通能力,專業知識基本都忘了,再想進券商投行,幾乎不可能了。
“什麼樣的人適合去銀行”這個問題,我們還是留給過來人去回答吧。
或許每個金融學子,都是讀著經濟學、貨幣銀行學的課本,懷揣著成為陸家嘴金融巨鱷的夢想走進銀行的,但當工作的瑣碎和現實的殘酷劈頭蓋臉砸下來,還是難免會陷入懷疑和掙扎。
有人妥協了,有人逃離了,但最終不後悔自己選擇的,一定是那些“想清楚了自己想要什麼”的人。
覺得內容不錯,點個“在看”,分享給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