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入到2024年之後,國內樓市持續低迷,除了新房成交面積、成交金額都在大幅下滑之外,就連各地房價也都出現了明顯調整。比如像鄭州、天津、石家莊等二線城市房價跌幅超過30%。而像涿州、廊坊、燕郊等三四線城市房價跌幅超過60%。就連上海等一線城市房價也已經從最高位時近10萬元/平米,跌到現在6.5萬/平米。
與此同時,國內實體經濟也是持續低迷。之前受到疫情的影響,各行各業都不景氣,很多企業效益下滑,不得不裁員降薪。此外,現在多數傳統行業,都已經產能過剩,同業競爭激烈。此外,受到全球經濟不景氣,以及國內消費需求的萎縮影響,製造企業的訂單也越來越少。而實體經濟的長期低迷,會影響到就業和經濟增長。
現如今,樓市和實體經濟都處於低迷狀態之中。如果國家選擇“保樓市”那就會有大量資金流向房產市場,快速刺激樓市回暖,這對於短期內穩定地方財政收入、促進地方經濟增長和就業是有很大好處的。
不過,“保樓市”的結果,就是“實體經濟”會因為投資信心不足,缺乏大量資金流入,而愈加低迷。如果國家選擇“保實體經濟”。雖然實體經濟會逐步復甦,但樓市就會有一個調整恢復的過程。屆時,樓市受短期產業結構轉型的影響將在所難免。
那麼在“保樓市”還是“保實體經濟”之間,國家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呢?從目前情況看,我國既選擇了“保樓市”,但也沒有放棄“保實體經濟”,兩者都不能缺少。先是自2024年開始,我國各類救市利好政策不斷出臺。
比如,除了一線城市的核心城區之外,絕大多數城市都放開了“限購”政策。同時,銀行還將居民房貸利率降到歷史最低,首付比例也從30%降至15%。最近,我國為了減輕房產交易成本,還減免了契稅和增值稅。這個“保樓市”力度是歷史罕見的。
而在“保樓市”的同時,我國也開始轉變思路,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比如,新能源汽車、晶片製造、人工智慧等。對於這些高科技企業在信貸、稅收、土地等方面給予支援。資料顯示,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全球市場份額達到了73%,光伏產業的專利佔比超過80%。顯然,我國並沒有放棄“實體經濟”,而是在積極推動產業結構轉型。
事實上,“保樓市”和“保實體經濟”這兩者並不相悖。“保樓市”就是要避免短期內房價出現大起大落。這樣既能確保各地經濟穩定增長,又能避免發生系統性金融危機。而在“保樓市”的大環境之下,2025年國內房價大機率會呈現“穩中有降”,以時間換空間的方式,實現“軟著陸”,把房價調整對經濟的影響降到最低。
此外,“保實體經濟”就是在保長遠的經濟發展,畢竟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並不能僅靠房地產業,而更離不開“實體經濟”的支援。上世紀90年代日本樓市泡沫破裂之後,日本經濟向汽車、動漫、機器人、造船等領域轉型。而本世紀初,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之後,美國就向高階製造業、高科技產業轉型。如今我們國家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這既是試圖擺脫對樓市的過度依賴,更是著力於未來長遠的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