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的經驗告訴我,每一個公共熱點事件的背後,每一次我們對某個公共事件的態度,基本上也說明了一些事實問題,那就是我們如何看待市場行為,以及如何看待好和壞之間的分別。
就在前段時間,江蘇崑山的兩家房企因為打七折降價促銷賣房,過於“便宜”的價格顯然擾亂了市場行為,被當地住建局以擾亂正常市場秩序為由暫時關閉了網籤許可權並處以罰金。
很多人覺得這不可思議,但實際情況是,為了穩房價、穩市場、穩預期,不少地方都為樓市設定了10%或15%的“漲跌板”,明文規定不得大幅降價,並對開發商過分降價的行為進行處罰。
過去我們曾多次說過房地產行業本身的一些問題,其實最後我們發現,之所以會設定“漲跌板”,本質原因都只有一個:大而不能倒。
例如,今年2月份深圳龍崗區一處樓盤針對部分房源制定“白送60萬元!首付30萬買深圳三房”的優惠策略,但是當天就被住建局喊停;在去年,類似的事情也有發生,山東淄博的專案因降價幅度較大,被暫停銷售許可辦理、合同網籤、預售監管資金撥付等。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對一件事的看法以及好壞乃至對市場的定義,發生瞭如此大的轉變,過去我們吃盡了市場幾十年的紅利,這導致今天我們過上了很好的生活,而時至今日,我們不應該忘記我們為什麼能夠成功。
如果市場被人為限定和劃分價格線,那麼市場,還是市場嗎?如果市場不得因企業自身行為合理降價漲價,那麼民營企業還會有長遠發展的信心嗎?
在今天這樣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我們對事物的正確看法及認知,基本上決定了我們的經濟增長走勢和普通人未來的機會多寡。
活力和信心在眼下可能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反而是建立一個基本的常識,只有這樣,才能凝聚信心和一個確定性的環境,讓經濟蓬勃發展。
除了房地產行業之外,類似的問題還發生在汽車行業。
過去特斯拉曾經幾次降價,因為馬斯克說特斯拉的願景是讓更多人用上更便宜好用的汽車,加速新能源時代的到來。
但汽車降價顯然和房地產降價一樣,作為大宗商品,房產和汽車幾乎是一個家庭一生中最大的單一商品開銷(看病除外),但就是這樣一件看似利好消費者的事情,也被批評了,理由如出一撤,特斯拉擾亂正常市場秩序。
五月份,特斯拉略微上調價格,兩次在國內漲價,雖然漲價後的價格仍比此前的低,但這至少算是一個很好的表態了,因此乘聯會秘書長在5月9日讚揚特斯拉稱:“此次特斯拉漲價是很好的訊號,體現車企對經營質量的關注,有利於改善消費者觀望心態。讓消費者走出過度期待降價的預期,恢復正常的購買節奏。”
根據澎湃新聞的報道,乘聯會秘書長稱現在汽車行業整體屬於嚴重低利潤的行業。乘聯會的資料顯示,2023年1-3月汽車行業收入為2.14萬億元,同比增加1%;成本為1.87萬億元,增長3%,利潤819億元,同比下降24%,汽車行業利潤率3.8%,低於整個工業企業利潤率4.9%的平均水平。
我當然不會否定乘聯會這個資料的真實性,但如果以宏觀行業的利潤表現就去否定個別企業的市場行為,我想這可能也有東施效顰之嫌。
拿飲料行業來說,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這麼多年從未漲過價,對比國產其他飲料很難從價格上形成優勢,由於可口可樂的成本控制的很好,供應鏈成本控制的很好,價格就是一個很大的護城河,同類飲料很難在這樣的價格下有利潤空間,但我們不能因此為理由,就不讓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這麼便宜。
又比如,快餐連鎖剛進國內的時候,價格基本上就是今天的樣子,因此那時候的快餐還算是一個比較奢侈的消費,但今天隨著我們收入的提高,吃快餐就真的只是吃快餐了,但我們不能說以今天的餐飲行業整體利潤率和倒閉率,就否定他們的價格體系。
這樣的道理,應該說是一個最簡單基本的常識了,我們不可能不懂。
明知這是正常的市場行為,為什麼我們還要批評特斯拉漲價,又不準房企降價促銷呢?這件事,我們不能只從市場的角度來看,儘管這可能是正確的。
回顧歷史我們都知道,作為專家學者,常常會容易“以大局為重”,這算是我們的傳統文化了,讀書人以天下蒼生為己任,學者也不例外。
房地產和汽車的重要性在哪裡呢?作為兩個大宗商品,他們的重要性一個是穩定,一個是安全,基於這兩點因素,其實是可以犧牲一點點市場原則,或者說共識。
以汽車行業為例,數月前的價格戰掀翻了國內汽車行業所面臨的窘況和底褲,對消費者來說,他們的觀望心態自然就開始了,觀望當然是因為害怕錯過最佳購買價格,認為車企還會繼續降價。
消費者一觀望,汽車行業的去庫存和訂單就會擠壓,這會更大層面上去波及背後的汽車產業鏈,汽車產業鏈的複雜性和從業人數之廣,當然不是手機行業能夠比擬的,這又會影響數千萬汽車工人。
因而,汽車價格戰就不像過去的手機價格戰那麼簡單,過去智慧手機剛出來的時候,小米異軍突起,用價格掀翻了傳統手機的底褲,但今天的新能源汽車如果也效仿一次,對消費者當然是好的,但今天的宏觀環境,可能已經經不起如此大的“變革”了。
這就是不確定性。
根據特斯拉網站5月5日顯示,全新特斯拉modelS/X售價全繫上漲1.9萬元,這是特斯拉中國進入5月的第二次價格上調,最早在5月2日,特斯拉此前就宣佈對國內model3/Y兩款車型價格進行上調,全系車型價格上漲0.2萬元。
我個人猜測可能是漲價幅度對汽車這樣的大宗商品不敏感,馬斯克可能不得已又對另外兩款車型上漲1.9萬元,這樣的上漲幅度,可能實際意義才更大於象徵意義。
不管是“惡意漲價”也好,還是“惡意降價”也罷,這背後對“市場正常秩序”的理解如果出現了違背常識的情況,那麼我們就可能做出長遠來看,對市場整體發揮更不利的決策出來。
以房地產行業為例,今天的房地產之所以面臨如此尷尬的情況,甚至造成許多人社會壓力過大,上班效率過低甚至自殺率升高可能都有直接的關係,而歸根結底,過去對房地產的94稅務改革可能就有部分參差在其中。
地方過於依賴土地出讓金,而房價越高,理論上地皮也就越貴,這就和強哥所說的“風浪越大魚越貴”是一樣的道理。
而經濟學假定人是理性的,在房價大大高於收入的情況下,理性下的人當然不會頻繁購房,而在現實世界裡,房價越高,我們購房的熱情反而也越高了,這是為什麼呢?
這其中有幾個因素,第一個是傳統的婚姻觀念,都說推動房價的不是炒房客,而是丈母孃,這話雖然是戲謔,但在某種意義上的確如此。
第二是環境的不確定性,我們的股市不行、各種理財的風險也很高,而房地產就成為了經濟過熱人們收入增長時的一個比較不錯的理財增值的角色。
第三就是非理性行為,狂熱推動了狂熱,稀缺推動了稀缺,就和鬱金香熱一樣,狂熱非理性的背後,理智早已經蕩然無存。
最後就是城鎮化的程序,大量的人口湧入一二線城市,人口越來越多,但城市的土地卻是有限的,於是房價自然應聲上漲。
以上幾個因素,導致了今天“房價高而不能跌”的局面,不上不下,很是尷尬。
汽車行業同樣也是如此,今天我們的汽車保有量已經接近飽和,我所說的飽和,是在現有的人口收入和結構下的飽和,很多人結婚的標配是房車,但從理性的角度來看,汽車是純純的消費品,不會像房子一樣有升值保值的空間,在收入普遍較低的情況下,汽車很難再有新的市場份額。
而新能源的出現,能夠很好撬動原有燃油汽車的市場份額,和過去的智慧手機一樣,促進人們的汽車轉型過渡。
從燃油車,轉移到新能源汽車。
還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汽車和房地產作為兩個大宗商品,它的價格高低,也普遍能夠反映出人們收入的高低。
汽車房地產和經濟之間的關係,幾乎就是消費和收入之間的關係。
以美國為例,1929年的美國是世界工廠,全球70%的汽車都在美國生產,當時一輛汽車大約1500美元左右,而美國汽車工人的工資,時薪僅僅只有20美分,換算下來,一個美國汽車工人一天工作八小時收入1.6美元,全年加起來500美元左右,不吃不喝差不多三年才能買上一輛車。
美國人買不起自己生產的美國車,就和今天的很多人買不起自己生產的國產車一樣,這不是一個笑話,就是當時的現實。
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之後,財富的泡沫隨之破裂,大量的富有群體紛紛破產,而低收入和高價汽車就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普通人買不起汽車,有錢人則紛紛破產。
當消費力不足以支撐生產力的時候,危機就發生了。
也就是在這個時期,美國內部開始“修正資本主義”,即提高工人收入上限,用消費力拉動生產力,如今差不多一百年過去了,美國通用汽車工人的時薪從20美分漲到了40多美元,在差不多一百年的時間裡翻了一百多倍。
今天美國人買一輛奧迪A4,美國售價約三萬多美元,這對美國上班族來說,還不到一年的工資,根據美國勞工部的資料來看,美國居民家庭平均年收入約9.7萬美元,這意味著,一對美國夫婦一年工作下來,可以買接近三輛奧迪A4。
而我們需要多久呢?
根據統計局資料,去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約為11.4萬元,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約為6.5萬元,約為前者57%。
這意味著一個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差不多要幹五年不吃不喝,才能夠買得起一輛奧迪A4,而非私營單位人員也需要三年左右。
車企不能降,房企也不能降,現在看來,你大機率會明白背後的基本邏輯。
end.
作者:羅sir,新青年的職場內參。關心事物發展背後的邏輯,樂觀的悲觀主義者。關注我,把知識磨碎了給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