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蕩氣迴腸。
一部三十集的《繁花》,果真激起無數浪花。“勾起了一批早年深圳證券市場老兵的反響”——連素來“不響”的鵝廠老闆馬化騰,都忍不住親自下場評論。儘管王家衛歷經十年籌劃拍攝的鉅製,原本就是由騰訊影片押注投資,但此前從未見其大老闆對自家有份的影視劇說三道四。
共鳴是難免的。何況,從A先生、強總到風情萬種的李李,均出道成名於此。但相對“非正面”的人設多少又令深圳人不忿,特別是那條750米長流光溢彩的至真園盤踞之地。事實上,深圳人記憶裡的“黃河路”,在華強北。最早,這裡只是當地福田區上步工業區一條不起眼的廠區馬路。
彼時,整個工業區以生產電子、通訊、電器產品為主,主要從事“三來一補”加工業。從工業區到電子交易市場,再到高新技術孵化區的華麗轉身,華強北差不多花了四十年時間。
深圳也有條“黃河路”
狹義的華強北,從深南路起至紅荔路止;而廣義的華強北區域,南北長約930米,東西寬約1560米,面積約1.45平方公里,將近200個足球場那麼大。從這個意義上,這條深圳的“黃河路”要氣派得多。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國家開始在深圳打造市場經濟試驗田,著力佈局電子產業。為了實現市場化運營,透過整合分散的小電子企業,組建了深圳電子集團公司,至1988年又改稱賽格電子集團,並設立了中國首家銷售國內外電子元器件的電子產品交易市場——賽格電子配套市場。
於是,這裡成為了當時國內第一也是唯一一個電子產品交易市場。90年代後期,隨著電子市場對周邊相關配套設施需求越來越強烈,華強北的第三產業迅速發展,酒店、商場、銀行、房地產、餐飲等服務業的支支脈脈噴薄而出,華強北最終蛻變為綜合性的核心城市商圈。
在華強北,要找齊手機、電腦等各種電子產品和元器件,最快只要一天。只要你有銷路和需求,這裡就能促成買賣。包括今年1月19日晚9:00正式預售的蘋果首款頭顯Vision Pro,價格只標記1600元RMB的所謂“Apple Core”迅即就擺上了華強北的櫃檯。而據有心者統計,該頭顯僅正規物料成本即達10557元人民幣。
這裡也成了深圳名副其實的“創業空間”,騰訊便是在此度過了從誕生到上市的六年關鍵期。難怪馬先生要把那間不到一百平米的辦公室作為“騰訊起點”展覽館至今保留著——所謂,不忘來時路。
作為中國電子第一街,“華強北一個噴嚏,就能讓全國電子產品市場感冒”的評價眾所皆知,但這個被尊為“全世界硬體數位圈內人所共知的朝聖之地”,最初只是得名於一家遷入深圳的兵工廠——華強公司,也就是如今的深圳華強集團。當初,深圳市在進行道路規劃的時候,把華強公司附近那條無名黃土路命名為華強路。這,才有了後來的華強北。
1979年1月,深圳市成立。適逢當年正實行削減軍費,一些軍工廠驟然變得捉襟見肘。廣東省電子局一方面要支援深圳特區建設,另一方面也考慮要整活軍工廠業務、保障就業,遂決定將韶關南嶺山區三家軍工廠(紅權電子廠、東方紅機械廠、先鋒機械廠)進行合併,進而集體遷址深圳。
同年9月,深圳華強電子工業公司成立。時任廣東省電子局副局長的劉忠山親自出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198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成立。也就是說,深圳華強與這座城市同齡,較之作為特區的深圳甚至還早了近一年。
那時候的華強電子工業公司,雖心有“中華民族富裕強大”之宏願,但現實中簡陋的竹木棚屋和東拼西湊的工人團隊使得“保就業”和“求生存”成了當務之急,公司不得不經歷一段什麼專案賺錢就做什麼的“無頭蒼蠅”時期。
如今的深圳華強集團,已然是一個產業經營與資本經營並舉的大型投資控股集團,擁有三百餘家成員企業和兩家上市公司。
集團旗下的深圳華強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深圳華強,000062.SZ),作為當時集團內企業重組之後成立的公司,如今仍延續著華強公司當初的風格,過半數的銷售額來自境外。根據其2022年年報,公司境外營收為129.11億元,佔到總銷售額的53.93%。
圖源:深圳華強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年報
集團旗下另一家新三板上市企業(以下簡稱“華強方特”,NQ:834793) ,主營業務為文化內容產品及服務和文化科技主題公園。其最成功的IP,正是在中國家喻戶曉的“熊出沒”系列作品。
從2012年的首部動畫片到2014年同名IP大電影《熊出沒之奪寶奇兵》,再到2023年春節期間上映的該系列大電影第九部《熊出沒·伴我熊芯》——打破11項票房紀錄、以14.97億票房刷新系列電影票房紀錄——過去九年,“熊出沒”IP已經吸納2億粉絲,系列電影總票房突破57億。
2024年是該系列電影推出的十週年,新電影《熊出沒·逆轉時空》也預計將於大年初一上映。從熒幕上到熒幕下,“熊出沒”IP影視家族為華強方特帶來的經濟效益遠不止票房收入。從官方資料來看,“熊出沒”IP授權商品年銷售額超過35億元。
隨著文化旅遊業的回暖,華強方特2023年上半年文化科技主題公園運營收入19.77億元,同比增加約12.57萬元,增幅達174.47%;數字動漫收入同比增加54.81%。
就在近日,“熊出沒”這棵搖錢樹又結出新的果實:2024年1月22日,華強方特釋出了旗下第12個高科技文娛品牌——“熊出沒歡樂港灣”,並宣佈首座熊出沒歡樂港灣將於2月12日在浙江臨海正式開業。據悉,僅門票單項就可實現3.84億元的年收入。
華強北“寶總”賣了銀行股權
如果說餐飲業是上海黃河路的面子,而在那裡推杯換盞食澳龍只為一個商機的人們,才是它的裡子。那麼,在深圳“黃河路”的華強北,迎來送往電子產品的買家賣客也僅是它的表徵,真正代表他內在的“寶總”,當是深圳華強集團的掌控人。有意味的是,現在已很難有人說清華強集團的企業屬性。又或者,對它何時轉制的歷史亦已似是而非了。
大概是個巧合,深圳華強集團實控人梁光偉,正是上述首座熊出沒歡樂港灣預計開業地——浙江臨海人氏。梁,出生於1963年,畢業於深圳大學電子技術與計算機專業,獲武漢大學法學碩士和經濟學博士學位,高階經濟師。同時,其還擔任頗為神秘的深圳市同心俱樂部副主席,以及深圳市工商聯副主席等職務。
毫不意外,梁光偉是各大富豪榜上的常客。2023年,其以135億的財富規模位列胡潤百富榜第427名。
而就在2023年最後一個工作日,這位61歲的深圳大佬剛剛與新加坡星展銀行敲定一筆涉及金額超20億元人民幣的股權交易。
2023年12月29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深圳監管局釋出公告,同意星展銀行受讓深圳華強資產管理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華強資產”)持有的深圳農商行3.83億股份。該次股權變更完成後,星展銀行所持深圳農商行股份增至17.35億股,持股比例從13%上升至16.69%;而華強資產持股數量則降至2.4億股,持股比例降為2.31%,降為第六大股東。
天眼查資料顯示,華強資產由深圳市昆毅投資有限公司和梁光偉分別持股98%和2%,而昆毅投資又由梁光偉100%持股。顯然,作為華強資產的實際控制人,正是這筆股權受讓交易的幕後操盤人。
據星展集團公告透露,這次梁光偉所持深圳農商行股份的轉讓價格為5.25元/股,總價20.13億元;另據深圳農商銀行年報,該行近四年的每股淨資產分別為4.24元、4.62元、4.32元、4.73元。也就是說,本次轉讓價格較該行近幾年平均每股淨資產溢價17%左右。
此前,深圳農商行的股份曾多次現身司法拍賣平臺。2023年3月,一筆9.45萬股的股權競拍28次後,以36.70萬元成交,折算每股價格為3.88元;2024年1月4日,一筆37.77萬股股權拍賣,起拍價為181.30萬元,相當於每股價格4.8元,不過因無人出價最終以流拍收場。
圖源:阿里資產平臺
無論從司法拍賣的價格,還是深圳農商銀行的每股淨資產看,星展銀行此次收購的價格都可以說得上是相當優厚。
那麼,梁光偉的持股成本究竟是多少?
目前有助於推斷的資料,主要緣自一份2021年深圳農商銀行的定向發行股份說明書:定向發行19.60億股,發行價格為3.91元/股,募資總額76.65億元,用於補充核心一級資本。也就是在此時,星展銀行初次入股該銀行,耗資52.86億元“吃下”其13%的股權,估值407億,順利成為了該行第一大股東。而彼時的深圳農商行,也因此次“牽手”成了十年間首例引進外資的農商銀行。
華強資產也有份參與認購。而在此之前,其已持有該行4.22億股,佔總股本比例5%。其中,包括2020年分紅獲派送的3835.5萬股。這自然意味著其平攤的持股成本更低。根據2021年深圳農商行年報可以看到,經過兩年前那次定增,華強資產的持股比例上升至6%,系該行第三大股東。
圖源:深圳農商銀行2021年年報
其實,就算華強集團的梁光偉堪稱“深圳寶總”,但真正的實力派往往更加隱秘,就像《繁花》中那個永遠在泳池邊商量大計的“麒麟會”。事實上,在官方統計中,深圳擁有56萬原住民,而截至2020年8月末,全市共計1017家股份合作公司,包括323家社群級公司及694家村民小組公司。
誕生、集聚於城中村的他們才是這些公司的真正主人,並擁有393.25平方公里土地的使用權。據非官方不完全統計,享受特區紅利最多的他們的家底,大概有1.5萬億。
有錢就要投資,或者存銀行。如此一來,投資一家本地“農”字頭銀行變成最佳選擇。作為深圳農商銀行第二大股東,深圳市懷德股份合作公司(以下簡稱懷德股份)就是一個十分有意思的存在。天眼查顯示,這家公司合作股由潘燦森等村民持有,持股比例85%;集體股由深圳市懷德集體資產管理委員會持有,持股比例15%。也就是說,這家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恰是深圳寶安懷德村的一眾村民,而潘姓為該村“大姓”。
懷德村位於深圳寶安福永,素來行事低調,卻一直被傳是“深圳最富有的城中村”。其走的是一條從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向集體資產資源資本化多元發展的道路,透過懷德股份,該村先後成立了房地產、物業管理、商業管理、酒店管理等六家全資子公司。當然,順手還投資了深圳農村商業銀行。在一份流傳的深圳城中村集體資產江湖榜(市值)中,懷德村以1000億資產在336個行政村乃至1044個自然村中均名列榜首。
近日,一張“深圳市懷德股份合作公司2023年利潤分配方案”在網路熱傳。按照圖片內容,2023年懷德村稅後利潤6.34億元,2023年未分配利潤5.07億元;建議發放分紅共計約4.44億元,每股分24.90元,其中集體股(2714556股)分紅約6759萬元,合作股(801人,共15120444股)分紅約3.765億元。按照實際僅有801人分攤這3.765億合作股分紅來算,村民人均一年可分到47萬元。
早在2018年,持有深圳農村商業銀行總股份5.15%的懷德股份還曾是該行第一大股東,只是經過2021年的定增之後才讓位於星展銀行,但迄今仍保持著第二大股東的地位。而在星展入股深圳農商行之前,其第二大持股股東的位置一直為華強資產所有。
雖然華強方面尚未對此次出售深圳農商行部分股權的原因有所解釋,可市場反饋還算積極。就在深圳監管局批准公告前後,華強集團旗下兩家上市公司深圳華強和華強方特均迎來股價的小浮上漲。
作為早在1993年就進入中國的外資銀行,相比於同樣來自新加坡的大華銀行和華僑銀行,星展銀行入股中資銀行的過程並不順遂——在2021年成為深圳農商行第一大股東之前,僅持有郵儲銀行不足1%的股權。
那麼星展銀行和深圳農商行,又是如何看對眼的呢?
更有意味的是,2024年1月25日召開的國新辦釋出會上,最高層宣佈取消外資參股、收購、增資金融機構股權比例的限制,未來境外資本可以持有銀行、保險機構100%的股權。在全球最大資管公司貝萊德表示正以30%折扣謀求出售其位於上海的寫字樓後三天突然官宣該項決定,有分析師指有“對沖”的考量。不過事實上,這僅是落實此前《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中“金融業相關限制措施完全清零”的落地表現,而且,業內一般認為,中小型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與農商行才是真正“鬆口”之處。畢竟,在中文詞彙中“可以”與“能夠”並非同一個涵義。但星展銀行卻較上述釋出會提前大半個月搶先行動,除了嗅覺敏銳,是否也有談判上(包括價格)的設計呢?
不起眼的深圳農商行,原來大傢伙
深圳農商行成立於2005年,由原深圳市農村信用合作社聯合社及其轄屬18家農村信用社的基礎上改制而成,是全國首批由副省級以上城市農村信用社改制組建的股份制農商銀行,也是深圳市唯一的本土地方性法人銀行。
從整個廣東地區的農商行表現來看,深圳農商行算得上其中的佼佼者。
根據披露較為完整的2023年上半年資料,深圳農商行以72.35億元營業收入在15家廣東地區農商行中排名第三,前兩位分別是廣州農商行的94.01億元、東莞農商行的72.95億元;而從營收同比增速來看,深圳農商行則超過了前兩者,以9.36%的同比增速在有資料披露的廣東地區農商行中排在第二名,第一名則是揭東農商行,2023年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15.43%。
圖源:根據企業預警通資料整理
從歸母淨利潤來看,2023年上半年,深圳農商行以30.68億元僅次於東莞農商行的35.83億元排在第二名;從總資產來看,廣州農商行是當地唯一規模過萬億的農商行,其次便是7078.16億元的深圳農商行,並且該行還是唯二在去年上半年保持總資產同比兩位數增長的農商行。
截至2023年9月末,深圳農商行合併口徑下資產總額繼續增至7168.84億元。這個資產規模,放在整個廣東地區的股份行、城商行乃至農商行中作比,排名也屬靠前。
根據資料統計,截至2023年三季度,招商銀行和平安銀行分別以超十萬億元和五萬億元的資產規模分列冠亞軍,其次便是廣州農商行1.3萬億元和廣州銀行八千億元,深圳農商行則在廣東地區這三種類型銀行中位列第五名。
圖源:根據企業預警通資料整理
與此同時,在中國銀行業協會行業發展研究專業委員會發布的2023年“陀螺”評價結果中,深圳農商行在所有中國的農商行序列中排名第7位。
無論從哪個角度觀察,星展銀行入股乃至增持深圳農商行,理由都很充分。並且,相比於2021年的定增價格,最新一次收購的每股價格還高了1.34元。若以本次價格計算,星展銀行此前購買的股權將升值18.11億元,其持有的16.69%的股權價值將超過90億元,投資收益或有所提升。
其實,外資銀行在與中資銀行經歷“熱戀期”後,多數會選擇“分手”。雖然在一批城商行裡至今還有不少外資股東的身影——如西安銀行第一大股東為加拿大豐業銀行,重慶銀行第二大股東為位於香港的大新銀行,但在規模較大的農商行陣營中,自從2017年澳新銀行出售其所持上海農商行20%股權和2022年國際金融公司出售天津濱海農商行股權後,目前僅有深圳農商行還有外資股東。
星洲資本 人棄我取
星展銀行對於該行股權不減反增的態勢,當與其向大灣區進發的發展戰略有關。
1968年,星展銀行的前身“新加坡發展銀行”由新加坡政府出資成立,是一家土生土長的獅城大行。20世紀90年代末,該行加速海外擴張,先後收購了泰國、菲律賓、印尼、中國香港特區和中國臺灣地區的多家商業銀行,包括1998年收購香港的廣安銀行,後更名為DBS廣安銀行。
千禧年開始,“新加坡發展銀行”在中國香港特區的動作更為激進,於2001年向香港國浩集團收購了道亨銀行集團,包括旗下的道亨銀行及海外信託銀行,2003年又合併三家銀行為道亨銀行。為避免引起香港本地人的牴觸,最終更名為“星展銀行(香港)”後才進行了重組。
多說一句,創立於1943年的道亨銀行,其創辦人為董仲偉,他的女兒董慧曾在解放初期擔任過華東局統戰部秘書科長。而董仲偉的女婿、董慧的丈夫,是頂頂有名的中共特科領導人之一潘漢年。
言歸正傳。為了更加契合國際化發展佈局,2003年,“新加坡發展銀行”正式更名為“星展銀行”。目前,星展銀行已成為亞洲最大的金融服務集團之一,業務遍及18個市場,以資產計在東南亞排名第一,以資本計在新加坡排名第一。同時,星展銀行還是全球第一家支援加密貨幣的銀行,支援數字貨幣、區塊鏈業務,引得不少高淨值人士趨之若鶩。
作為早在1993年就進入中國的外資銀行,星展銀行其實一直在尋找牽手中資銀行的機會,2006年參與了廣發銀行競購,而後又傳出入股徽商銀行,均不了了之。直到2015年12月,被郵儲銀行以戰略投資者引入,勉強算是如願以償——持股份額不足1%。
星展銀行還於2007年在中國設立了一家可享受“國民待遇”的子銀行:(以下簡稱“星展中國”)。近年來,其明顯表現出了對中國大灣區的強烈興趣,內部架構採取“同一團隊”的大灣區策略,將香港、澳門、廣州、深圳、東莞五個地區的團隊聚在一起,以便更好地響應大灣區的服務。
該行對大灣區的重視也體現在了人事任命上。2021年剛升任副行長的鄭思禎,在次年就再次火速升遷為行長。當時,公司公告上特意標明“尤其在粵港澳大灣區,其擁有廣泛的資歷和豐富的經驗”。
當前,星展中國在大陸共有12家分行和21家支行,員工超1900人,業務重點為企業銀行以及財富管理。只是從該子公司財報來看,經營狀況並不樂觀。2018年後,星展中國營利連續兩年下降。2020年,該行實現淨利潤1.75億元,較2019年的7.03億元大幅度下滑72%以上。2021年,該行營利回升至7.35億元,但仍未恢復到2018年7.99億元的水平。至2022年,其淨利潤再次下跌至6.97億元。
藉著中國金融業新一輪對外開放之風,2021年,星展銀行終於以第一大股東身份進入了深圳農商行。特別是其在數字貨幣和區塊鏈業務上的專長,頗令外界對深圳農商行未來的發展重點產生遐想。
必須注意,過往監管層對外資機構的准入要求一般強調在華經營年限及其自身的資產規模等。而未來,在“去華爾街化”的大背景下,則將更注重外方股東在財富管理、資產管理、不良資產處置,以及應對氣候變化、老齡化和可持續經營等領域的專長。或許,這也正是星展銀行的新發力點。
不止銀行領域,星展銀行在中國的證券、基金領域幾乎均有涉足。
2021年,星展銀行與上海國資委合作的星展證券獲得了中國證監會頒發的《經營證券期貨業務許可證》,成為了第一家由新加坡資本控股的券商。不過,開業第一年的業績就不甚理想。根據中證協資料,星展證券2021年營收4885萬元,虧損1.3億元。
2006年,星展銀行還透過收購方式獲得了長盛基金33%的股權。作為中國最早成立的“老十家”基金公司之一,這十幾年間,長盛基金的管理規模排名連年下降,與同期成立的富國基金、嘉實基金等差距越來越大,而在此期間星展銀行一直以戰略投資者身份存在,持股比例未曾變化。
事實上,除星展銀行外,大華銀行、華僑銀行兩大新加坡銀行巨頭也早已著手佈局中國的新興市場。
2006年1月,華僑銀行戰略性投資參股寧波銀行,獲得12.2%的股份,成為其第二大股東,此後經過多次增持,目前,華僑銀行共持有寧波銀行18.53%股份,並直接持有寧波銀行控股的永贏基金28.51%的股權。
2014年,華僑銀行還以324億港元的價格收購了香港本土的香港永亨銀行,從而全資控股了香港永亨銀行在內地成立的全資子公司。目前,該子公司已改名為華僑銀行有限公司,聘有超800名員工,在上海、北京、廈門、天津、成都、廣州、重慶、青島等地共設有16家分支機構。
2008年,大華銀行以7.8億元的價格收購了恆豐銀行15.4%的股份,但由於恆豐銀行的內控原因,其在2016年擬出售所持的所有恆豐銀行股權。最後,隨著“匯金系”的進入,大華銀行放棄清倉轉向增持,只不過由於股權稀釋,其持股比例還是下降到了3%。
相較於新加坡銀行資本的“風生水起”,一些來自亞洲之外資本近五年的撤離態勢則更為突出。比如,曾積極參股中國內地銀行股權的澳新銀行,2005年該行以超1億美元的價格投資了天津銀行獲得了20%的股份,成為全國首家單一外資持股比例最高的商業銀行,也是當時銀監會設定的外資持股比例的上限。
2007年,澳新銀行再以3.18億澳元收購了上海農商行19.9%股權,2013年,澳新銀行又斥資人民幣16.5億元增持上海農商行至20%股權。至2017年1月,澳新銀行宣佈將其所持上海農商行20%的股權,以92億元的價格全部轉讓給中國遠洋海運集團和上海中波企業管理發展有限公司。
就在“清倉”上海農商行的前一年,2016年,澳新銀行減持了天津銀行約8%的股權,並將其位於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和印度尼西亞的零售及私人銀行業務出售給了星展銀行。和這次與華強資產的交手一樣,星展銀行都是收購的那一方。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農商銀行雖然擁有較大體量,但迄今其並沒有衝刺IPO的跡象。並且,根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深圳監管局關於2023年上半年深圳銀行業消費投訴情況的通報,深圳農村商業銀行以159件的投訴量居前,佔農村中小銀行機構投訴總量的84.13%。
不過就像寶總說的——黃河路上,你以為吃的是龍蝦,實際上吃的是機會。一隻龍蝦就是一個機會。
深圳農商行,或許正是那隻“龍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