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第三方機構的資料顯示,當前北京市場的二手房庫存正在快速下降。據貝殼找房1月10日資料,北京二手房掛牌量139604套,系自去年9月底以來首次跌破14萬套;截至最新的1月26日,北京二手房掛牌量135979萬套,已跌破13.6萬套。
即不到一個月,貝殼找房所監測到的北京二手房掛牌量減少了3000多套。事實上,北京曾在去年12月14日釋出“兩降一調”樓市新政,對二手房市場有一定提振作用。諸葛找房資料顯示,最新的2024年前三週,北京二手房市場保持一定活躍度,累計成交7643套。
透過北京二手房市場的走訪、與業內人士的交流,財經瞭解到,當前北京二手房庫存的下降除了與成交量上升帶走部分庫存有關,還與部分業主主動選擇下架房源停止掛牌等因素相關。這背後,既有業主不願“割肉降價”等主觀因素,亦有樓市復甦動能不足、業主“持房觀望”等現實難題。
綜合各方觀點來看,疊加經濟、人口、房地產市場調整等多方因素,於買賣雙方而言,價格博弈仍在加劇,“割肉賣出”還是“觀望持有”各方抉擇仍趨於理性,短期內北京二手房市場或繼續承壓。
機構資料:
2023年北京二手房市場“ 降溫”
根據北京市住建委官網的資料統計,從2023年4月開始,北京二手房交易量連續三個月下滑。隨著去化減速,二手房庫存激增,諸葛找房資料稱,截至當年6月,北京二手房掛牌量已近20萬套。
與此同時,買賣雙方之間的阻塞、博弈逐漸形成。“隨著一季度積壓需求釋放殆盡,3月份以後,市場回暖持續性顯露不足。而北京近期以來掛牌房源量持續上升,而市場需求較前期明顯減少,正式進入買方市場,為了加速賣出手房源,業主降價出售成主流,漲價信心連續回落。”諸葛找房分析師稱。
在去年7月的一次走訪中,就有二手房中介曾告訴搜狐財經,“當前市場向下走,部分賣房人在同小區房源降價氛圍的感染下,願意‘隨行就市’進行讓價,不像市場往上走的時候,想讓業主讓價幾千塊都難。”
隨著成交放緩、降價賣房成風,北京二手房市場出現價格下行的現象。據國家統計局資料,自2023年5月起,北京二手房房價連續4個月環比下降;9月初“認房不認貸”政策曾帶動房價短暫回升,但行業人士的觀察是,9月下旬市場就有“量價齊跌”的趨勢。
姜斯雲是一名二手房業主,她在去年5月就開始“降價賣房”。據她反饋,“9月趕上出了利好政策以為市場會變好,沒想到10月小區出現‘砸盤’也賣不掉的現象,11月持續下行,變化太快了根來不及反應。”
麥田房產的資料則顯示,2023年12月北京二手房議價空間達到年內最大,和9月相比擴大0.82個百分點;截至今年1月,市場仍處於買方市場,降價成交仍是主旋律,賣房的業主們處於被動地位。
以北京位於廣渠門的幸福裡小區為例,貝殼找房資料顯示,該小區41平的小兩居在1月的成交價為378萬;去年4月為521萬,即9個月裡降幅達27%;海淀四季青金雅園南區的219平四居室1月成交價為1470萬元,相比7個月前的1760萬元已下降16%。
區域之間亦存在分化,諸葛找房資料顯示,2023年北京順義區二手房房價下降幅度最高達24.9%;密雲次之降幅為11.1%;東城、大興、海淀則實現了同比6%的漲幅。
遇阻的業主:
有人置換未果虧損100萬
在降價賣房成為主旋律的當下,處於被動地位的賣房人似乎已逐漸崩潰。在社交平臺上,賣房人周望詳細分享了賣房經歷。據她介紹,去年4月她出手定下一套電梯房,隨後準備賣出位於立水橋的80平二居室。
“第一次約見買主我還氣勢逼人,7-8月北京樓市急轉直下,看著周圍成交價越來越低心理五味雜陳,中介讓我降價、降價再降價,我心有不甘堅決反對,降了一點再看看。結果等到9月政策來了,有人看房卻沒人談價,房價還一降再降。”她的感受是,賣房成了她人生最難邁過去的坎。
最終,在經歷兩次約談後,周望於去年11月初將房子“割肉”賣出。她稱,“到了11月,二手房價格持續走低、無量無價、人困馬乏神經衰弱,再不賣就要面臨違約,一咬牙抓住出手機會成交。”
據悉,這套房源成交週期為143天,帶看次數多達190次,期間歷經8次調價。熟悉該房源的中介也指出,“這套房子最終成交價為368萬元,比最開始下降了70多萬。”
同樣是“先買後賣”的姜斯雲就沒有周望這麼“幸運”了,為了孩子她在2022年秋天預定了一套四居室的房子,並在中介和賣家的“催促”下支付了100萬定金。
與此同時,她將原來居住的位於北三環海淀的一套80多平的兩居室掛牌。該小區環境好、裝修精緻、緊鄰地鐵,她最初計劃賣出近900萬,用來交新房房款。
然而,市場的走勢令姜斯雲始料未及。即使她將兩居室降都同小區同戶型最低價,也未成功賣出。到了去年12月,這套房子仍然沒有賣出,想買的房子又被迫解約,她因此虧掉了100萬定金。
為何降到小區最低價也沒有成交?維護該房源的中介高頌的看法是,“這房子是東西向的且位於一樓,本來就不好賣。”
“現在看房者給這套房子的定位是700多萬,因為價格太低了,業主不賣了,已下架房源。”他透露,姜斯雲想等市場好的時候再考察重新掛牌賣房。
搜狐財經在交流中還發現,同樣是準備置換,先買後賣的人稍顯從容,但也免不了糾結。有賣房者一邊賣房,一邊看房準備改善居住空間,但因接受不了不斷有買家“大刀”砍價,甚至跌破自己的購房成本價,最後決定從平臺下架房源,置換的願望也因此落空。
而不著急賣房的業主更加淡定。貝殼找房平臺顯示,馬家堡附近一套“老破小”,面積不足40平,成交週期達188天,帶看143次,最終成交價216萬元。
促成這單成交的中介周平源對搜狐財經指出,“之前業主報價高,也不著急賣,直接把鑰匙交給我隨便帶看,最後是降了17萬成交的。”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總結道,在一二線熱點城市,二手房交易週期普遍要達到6個月以上,如果低於市場價,可能在3個月左右。“在這種情況下,業主為了儘快換房,必須降價賣房。”
價格博弈仍在:
有業主“從掛牌起一直被勸降價”
由此帶來的局面便是,當市場長期處於買房市場,反覆催促賣房人降價就成了房產中介的常規操作。搜狐財經觀察發現,部分業主在買方的大幅砍價、中介“PUA”降價的雙重夾擊下,選擇“躺平”。
有業主坦言,“作為賣家,我原本是開心置換。如今一降再降已經賠了,又一直被中介忽悠和買家的砍價,到達心裡底線時,換不了就只能繼續住著。”
部分房產中介的一些操作,也令業主不解。有業主吐槽,“中介又給我打電話讓我降價,同戶型同小區的也有比我便宜的,依然沒人看沒人買,那我降價的意義在哪裡?”
也有業主在被中介要求降價時,仍比較平靜。李鑫鑫也是一位二手房業主,早在去年3月就將自己位於草橋的50平一居室掛出售賣以償還新房房貸,初始掛牌價330萬元。
此後的9個月裡,中介帶看了4次、面訪服務了5次,卻不斷勸說李鑫鑫降價。她稱,“中介從我掛牌起就一直在勸我降價,我們堅持沒降。直到去年12月趕上北京又出樓市寬鬆政策,想著能趁這波兒利好賣了也行,才下調了15萬元。”
“現在我們也不著急賣房,更沒有置換需求,這房子砸手裡都行,中介再勸我降價也沒用。” 李鑫鑫對搜狐財經坦言,自己能接受小幅降價,但不能接受30萬以上的降價。
“我的資產也是資產,憑什麼要賤賣,就算自己不住,給父母住或者租出去不好嗎?”在她看來,“現在房價降得多,房租降得少,我們想賣房的意願就更低了。反正現在市場不好,而我的租金收入還是確定的,更沒必要‘割肉’賣房了。”
對此,李宇嘉表示,目前業主對市場認知是分化的。“當市場出現了同類型樓盤被一次性降價拋售時,業主會認為這是賤賣。如果他的資金鍊不緊張或者對市場有一套自己的認知,就會進入惜售的狀態,不賣了、撤牌了或者轉售為租。”
“有部分業主認識到資產騰挪的重要性,願意將前景不佳的房子騰退掉,即便降價也無所謂,因為持有的時間越長,價值損耗越大,不如一次性降到底,儘快出手。”他補充道。
那麼,對於觀望市場的業主,是抓緊賣出還是繼續持有呢?中原地產資深分析師盧文曦認為,仍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若是置換型業主有看中的新房,建議價格讓步,抓緊賣出後置換新房。若是持有多套房產想兌現的業主,可以等到市場回暖時再考慮。
“房價跌到現在也跌得差不多了,就像股票一樣,幾個跌停板殺好了,總有一波反抽,可以等到反抽時再解套。對於持有多套房產的人來說,本身就是賺得少一些,若再繼續殺跌的話,那可能是‘割肉’割在地板上了。”他補充道。
李宇嘉則建議持有多套房產的人,可以將房產在總資產中的佔比控制在60%以下,若超過應該將剩餘的房產賣掉,比如,對沒有學位的“老破小”,進行資產騰挪。
針對未來的市場走勢,李宇嘉的研判是,今年一季度市場或有“小陽春”,會有一定的價格抬頭。
但他也指出,今年一季度“小陽春”不及去年一季度,“因為積累了三年的購買力和返鄉置業,促進市場好轉,構成去年同期的成交,但現在置業者對於就業和收入預期發生了一些變化,或不利於當下的市場。”
盧文曦則認為,“一線城市在去年底陸續釋放樓市寬鬆政策,政策利好還沒有完全釋放出來,所以判斷今年3、4月份會有一波成交,屆時二手房房價應該是能夠穩住。”
若從長遠角度來看,居民收入預期改善仍是支援房價走出疲軟的關鍵。李宇嘉認為,“業主願意降價拋售,表面上看是因為供需關係的失衡造成,但背後是就業收入和預期不足。”
“只有重新產生比較多的高收入行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能夠支撐房價,或者房價能降到低收入水平能支撐的範圍內,比如房價收入比能達到3到6倍,租售比能夠上升到3%-4%這樣的水平,才有可能回到市場供需平衡。”他指出。
(應受訪者要求,高頌、周望、姜斯雲、李鑫鑫、周平源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