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事實是,A股的“躺平式”公司不少。
這類公司基本都有這麼一些特點:掙不到啥錢,但也不咋虧,沒啥小心思,也沒啥大目標,沒事就分點紅,有機會了就抓緊套現。
至於公司的經營,用趙本山小品中的一句話來形容就是:“湊合過唄,還能離咋地”。
當然,躺平不犯法,只是,苦了股民了。
而這類“躺平式”公司的股價卻往往是躺不平的,而且,還特別擅長於走長下坡路,只要上了車的,幾乎都只能跳窗而逃,根本剎不住。
而老闆,則是不慌不忙躺車裡,偶爾遇到個平路或者小坡的時候,就下車大吃一頓,然後,上車繼續躺著。
什麼時候想離場了,則開始“減價大甩賣”。
近日,上市公司通宇通訊的老闆吳中林就甩賣了部分股權。
根據公司公告,實控人吳中林將向“廣州金字塔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金字塔和諧 1 號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協議轉讓5%的股權。
實際就是基金公司接盤,實控人套現,非常直白,公告裡連上市公司常用的“最佳化股權結構”、“引入戰略投資者”等理由都隻字未提。
最關鍵的是,為了促成交易,吳中林打折了。
協議約定的總交易價是2.6億,摺合每股12.969元,而簽訂協議的當天,通宇通訊的股價是14.41元/股,粗略計算,大約是參照9折定的價。
很巧,一般來說,如果上市公司股權被司法拍賣,起拍價也經常是定的9折。
看看,人家協議轉讓都是溢價,吳中林卻是參照拍賣定價,什麼原因只有吳老闆自己知道,但背後卻傳遞出了一種看似要離場的訊號。
實際上,通宇通訊就屬於“躺平式”公司,覆盤一下其上市以來的戰績,開頭所說的幾個特點,基本都具備了。
通宇通訊是2016年上市的,初來乍到,股民也給足了面子,23元的發行價,股民硬是一路抬到90多塊。
結果,大家仔細一看,不對啊,這傢伙外強中乾啊,於是紛紛奪門而逃,股價也就從90多塊開始一路向下。
至今來到了13元線,而向下的大趨勢仍然沒變。
股價的下跌,也不是股民用腳投票,而是通宇通訊上市以來的表現確實不盡人意。
通宇通訊主要是做天線、射頻器材的,這個行當的競爭門檻早越來越低了,從通宇通訊逐年下滑的利率就可窺一斑。
上市前的2014年是巔峰,賺了3.5億,而2018年起利潤就進入了千萬元時代,而2023年扣非後已經開始虧損了。
也就是說,通宇通訊的主營業務已經很難賺什麼錢了,如果公司經營結構再沒有顛覆性的改變,虧損只是時間問題。
再看通宇通訊上市以來的募資和產出對比,可以說是,吃得多,吐得少。
IPO首發募資淨額是6億,2021年非公開增發募資8億,一共是融資14億。
而上市8年來的總利潤才6.4億,也就是說,股民和基民投進去的錢連一半都沒賺回來,就更別提用分紅來覆蓋募資額了。
不過,作為老闆的吳中林夫婦是不會虧的,公開資訊顯示,吳中林從2020年起就開始減持套現了,累計套現大約3.6億,加上這次的2.6億已經落袋6個多億。
通宇通訊股東資料顯示,即使這次轉讓完成後,吳中林及其妻子時桂清還合計持有48%的股權,摺合市值20多億,就算再給5折的下跌空間,也能套現10幾個億。
值得一提的是,妻子時桂清在通宇通訊剛上市的時候就已經是加拿大籍,怪不得有網友提出疑問,通宇通訊算不算中外合資公司。
通宇通訊是夫妻店起家的,吳中林本是江西人,畢業於西安電子科大。
由於學的是通訊,廣東又對於這類人才非常急需,於是吳中林畢業後就被分配到了廣東佛山,之後又被調到廣東中山郵電局行動通訊分局。
既然是行動通訊,基站天線自然少不了,而進口基站天線又貴得離譜,國產替代品的生意機會就產生了。
1996年,吳中林和妻子時桂清共同出資50萬,通宇通訊的前身就成立了。
吳中林本來就是從運營商系統出來的,客戶資源自然不愁,夫妻店也就逐漸發展壯大,成了今天的上市公司通宇通訊。
不過,正如前面所說,隨著基站天線技術門檻的降低,競爭者越來越多,而客戶資源也被大家平分,最後是大家都掙不到啥錢了。
當然,通宇通訊也曾嘗試過轉型,收購了光通訊業務,但光通訊的競爭更激烈,毛利率比基站天線還要低,最後是收購了個“寂寞”。
於是,通宇通訊也就一直“躺平”著,而如今實控人吳中林的突然“甩賣”,卻著實讓股民有些猝不及防。
至於是逃離的開始,還是實控人缺錢花了臨時提款,也只有交給時間去證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