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永遠會奔向更有想象力的地方。
在2023年,北交所掀起了一波開戶“熱潮”,自9月1日“深改19條”釋出至年末的4個月內,新增開通北交所許可權賬戶數上百萬,開戶熱情堪比北交所剛開市時。越來越多的創新型中小企業也將目光轉向北交所。
單股股價200+、持續百億成交額、超九成股票收漲、總市值近4500億元……毫無疑問,2023年的北交所成為A股全市場的明星。2024年,北交所市場熱度與吸引力如何?
貝殼財經特邀請了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力,中信建投證券投資銀行部董事總經理趙鑫共同探討,接下來北交所的“成長與‘破圈’”。
再用5到10年 北交所將更具吸引力和影響力
貝殼財經:如何看待北交所當前的發展狀態?
趙鑫:北交所從開市走來,差不多兩年零兩個月,相較滬深30餘年的發展歷程,北交所還相當於一個“孩子”。
“深改19條”為北交所劃分了兩個發展時段,即爭取經過3到5年的努力,也就是2026年到2028年期間,我們將會看到“北交所市場規模、效率、功能、活躍度、穩定性等均有顯著提升”;再用5到10年,北交所將被打造成“具有品牌吸引力和市場影響力的交易所”。
很顯然,這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會一蹴而就。
“深改19條”的指導思想是要全力推進北交所高質量發展,而打造北交所高質量上市公司群體是一個大前提。但就精準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新型工業化建設等國家戰略而言,北交所應當考慮前瞻性的行業佈局。
貝殼財經:你剛提到“前瞻性行業佈局”,2023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此也有所涉及。但相關行業企業往往投入週期較長,你認為資本市場如何準確為其服務?
趙鑫:實際上,科技創新型企業的成長是需要分階段的。個人認為,資本市場要支援科技創新,核心需要準確理解這些企業目前所處的投入、產出不同的發展階段,這既包括了他們的業務特點,也包括他們的財務特點。如果僅拿某單一指標去評判這類企業的發展程序,我認為是不全面的。
例如,1999年1月22日登陸納斯達克主機板的英偉達,上市之初市值水平僅10億美元左右;而且在一段相當長的時間裡,其市值是徘徊不前的。直到2006年及後續的AI革命才逐漸點亮了英偉達發展的曙光。截至目前,英偉達總市值已超過1.5萬億美元。
當前,北京正在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剛剛閉幕的北京市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整體來看,打造建設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市場氛圍,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既要支援“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賽道”企業的成長,也希望包括宏觀環境以及新聞輿論在內都能給這些企業營造寬鬆的創新氛圍。
貝殼財經:鼓勵發展創業投資、股權投資等措施如何影響北交所市場發展?站在當下,北交所更進一步發展的關鍵是什麼?
劉力:北交所是資本市場的一部分,在一個資本市場中,投資功能是最主要的,所謂企業融資實際上是金融投資者對企業的投資,而企業發行股權籌得的資金則投到實體經濟上。
整體來看,只有企業在實體經濟中透過投資獲得收益才能回報資本市場上的金融投資者,這是最基本的經濟規律。
北交所定位於服務“更早、更小、更新”的創新型中小企業,且以“專精特新”類初創企業為主。這些企業毫無疑問多是中小民營企業。如何讓中小企業發展好的核心是實體經濟,從這個角度來說,北交所能否做好取決於中小企業是否實現合理有效的發展。
當前國際、國內經濟環境嚴峻,我們也不斷出臺各種利好政策,比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鼓勵發展創業投資、股權投資等,但關鍵是政策能有效傳導和落實到實體經濟,尤其是落實到中小企業上。所以鼓勵創業投資、股權投資如何落實?第一,錢能投到中小企業去;第二,中小企業敢要這個錢;第三,中小企業拿了錢且真能賺錢。
北交所“活”起來 直接IPO和轉板制度很關鍵
貝殼財經:2024年內北交所“深改19條”將成熟落地的改革舉措中,你最期待哪些方面的內容?如何讓北交所“活”起來?
趙鑫:我個人最關注的是直接IPO制度安排的落地。直接IPO制度出臺後,企業登陸北交所將出現一條全新路徑,即“免掛牌”直接申報北交所。可以預見,在堅守北交所市場定位前提下,一批符合條件的優質中小企業將在北交所完成首次公開發行上市。
如果仔細拆分“深改19條”的話,我們可能會看到是60餘項非常細化的北交所改革舉措。但這些舉措最精髓之處,我認為,集中在兩方面:一是交易流動性的持續改善,二是上市公司質量的持續提升。
劉力:北交所定位更早、更新、更小的企業,那麼怎麼能夠吸引這些企業進入?現在的情況有兩種,一是符合標準的企業本身不想上市;二是企業一旦符合科創板、創業板門檻就爭先去申請,但是部分達到北交所門檻的優質企業則會多加考慮,比如,有的擔心到了北交所很難實現進一步發展,所以寧願多等幾年發展壯大上創業板、科創板。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讓達到門檻的優質企業願意進入北交所。
事實上,北交所從設立初期就對該問題有了設想——轉板制度。去年北交所深改19條也對轉板制度作出了進一步說明。我個人認為,北交所要想“搞活”,就得有進有出。只有讓那些想去創業板、科創板上市的企業能夠透過北交所轉到那兒上市,大家才願意進來。一旦大家進來了,北交所可能就活躍起來了,後續企業未必就一定要轉板了。當然,轉板不僅是北交所要做的改革,同時,深交所和上交所也得放開吸收,其中要特別注意轉板的成本。
貝殼財經:怎麼看待直接IPO制度?
趙鑫:某種程度上,北交所能否在未來幾年內呈現出“深改19條”所描述的藍圖,我認為與直接IPO路徑順利“開閘”關係密切,也相輔相成。同時,我也相信2024年的北交所市場環境將會得到不斷改善。
劉力:直接IPO實際是簡化企業進“門”的手續,但是簡化手續並不解決根本問題。如果市場還是很難活躍起來,我們不僅要考慮簡化入門,更重要的是進門以後企業會怎麼發展?進門以後的感覺怎麼樣?
上市路徑“上新”,提升新三板掛牌企業整體質量
貝殼財經:2024年市場對新三板深化改革同樣充滿預期,但目前業內對於新三板市場發展存有疑問,甚至有聲音稱“北交所直接IPO如果來了,新三板可能會冷”,如何準確理解當前新三板市場的發展情況?
趙鑫:事實上,在北交所宣佈設立之前,有一段時期,新三板遇到了一個發展的瓶頸期,出現摘牌企業增多、掛牌減少的情況。彼時,由於預期性不夠強,一些企業掛牌新三板後,發現不知道接下來要幹嗎,而部分企業本身資質與主機板市場也存在一定距離。但現在大家的目標很明確,“擇期登陸北交所”成為當前很多擬掛牌新三板企業的共同心願。
隨著直接IPO制度安排的落地,未來企業登陸北交所最主要是兩條路徑,一是透過直接IPO路徑申報,另一個仍是原有的新三板、北交所層層遞進的路徑。而且現在層層遞進速度也不慢。
在我看來,不存在所謂“北交所直接IPO如果來了,新三板就冷了”這樣的情況。北交所上市路徑“上新”後,其實對新三板掛牌企業整體質量也將是一次提升,因為兩者之間是連通的。
雖然新三板近幾年來掛牌公司總體數量在下降,但近年來單一自然年內新增的掛牌公司數量是在增長的。例如,2022年新三板全年新增掛牌公司270家,同比增長近兩倍;到2023年末時,新三板全年新增掛牌公司數量是326家,同比增長超過兩成。
尤其是近年來新三板新掛牌公司的質地較之前發生了變化,在2022年時有超六成新掛牌公司符合北交所上市財務條件。在我看來,新三板掛牌企業的數量不重要,質量的變化非常重要,這也關係到未來北交所的活力。接下來觀察新三板的基本邏輯是,新增掛牌到底是哪些企業?具有什麼樣的特徵?
總的來看,2024年會是北交所非常重要的一年,但絕不是所有企業都要走直接IPO這條上市路徑。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胡萌 黃鑫宇 編輯 陳莉 校對 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