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如果投資者失去信心,那是一件很恐怖的事。
在我國的經濟結構中,央企、國企是壓艙石,是頂樑柱。但民營企業才是市場經濟的主體。因為民營企業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就業,90%以上的企業都是民企。我國的上市公司中,成長型企業基本上就是民企。而這些企業是我國經濟成長的希望。但恰恰是這些企業的股價對投資者傷害最深。
從2021年見頂以來,光伏晶片、醫藥醫療這些所謂的成長型行業都是跌幅巨大的板塊。之前下跌可以理解為價值迴歸,但是今年1月份以來的下跌,我認為卻是信心的喪失。為什麼這麼說?
1月份以來,國資委一週之內兩次提到做大做強國有企業。國企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要納入考核。但民營企業面臨的卻是內憂外患,內部經濟困難重重。外部老美那邊還不停的放冷槍。而民營企業能做的只能是自求多福。反映到市場上,央企、國企類上市公司輪番表演。但市場存量資金幾乎每天是在淨流出。央企國企股價的上漲,美其名曰是在救市護盤。實際上是對民營公司股價的釜底抽薪。
所以投資者對民營類公司徹底失去了信心,導致股價,地板之下還有地下室。當然這個時候不是情緒化的時候,我也不會建議大家這個時候割肉離場。前兩年雖然跌的肉疼,但是都沒慌。現在看來有人開始慌了,這對市場來說也許是好事兒,慌了也就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