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勇(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稅收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根據日前釋出的資料,2023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21萬億元,增長6.4%;2023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5.2%。財政收入與GDP基本上實現了同步增長。財政收入增長的基礎是經濟增長,財政收入增長是中國經濟回升的結果。
經濟增長是財政收入增長的最主要因素。財政收入增速超過經濟增速,最主要的因素是2022年實施大規模增值稅留抵退稅拉低了基數。2022年,由於實施大規模增值稅留抵退稅,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3703億元,僅比上年增長0.6%。2022年國內增值稅48717億元,比上年下降23.3%。增值稅是第一大稅種,增值稅收入下降對財政收入增長有較大的影響。2023年稅收收入181129億元,同比增長8.7%,國內增值稅69332億元,同比增長42.3%。
2023年全國31省份財政收入全部實現正增長,這說明經濟回升對財政收入增長的影響是全面的。不同地區財政收入增長狀況有一定差異,地區性因素值得進一步關注。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分別增長6.7%、6.9%、10.7%和12%。總體上看,地區經濟增速的快慢直接影響財政收入的增速。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直接影響財政收入的大宗商品價格波動,也對特定資源豐富地區的財政收入帶來直接影響。總之,全國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既是經濟回升的結果,也為中國經濟更好的明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23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7.46萬億元,同比增長5.4%,這是積極財政政策加力提效的體現。2023年財政赤字率按3%安排,且在第四季度增發1萬億元國債,積極財政政策的力度適應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積極的財政政策不僅僅體現在財政支出總量上,而且還為不同層級政府財政的正常執行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援。增發的1萬億元國債,是為支援災後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而發行的,全部透過轉移支付安排給地方,這也有力地支援了地方財政。1萬億元國債有相當部分資金可以在2024年使用,為積極財政政策提供了更為充分的空間。
積極的財政政策還表現在減稅降費政策的繼續最佳化完善上。全年全國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的資金規模超過2.2萬億元,可見減稅降費政策的力度,這與積極財政政策的加力提效要求是一致的。減稅降費政策連續實施多年且力度大,本就該不斷最佳化。2023年延續和最佳化部分稅費政策,不僅進一步減低經營主體的稅費負擔,而且精準支援製造業等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年初及早明確,下半年根據經濟形勢變化又作最佳化,減稅降費政策的靈活性讓政策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專項債問題一直備受關注。2023年專項債券規模達到3.8萬億元,這與積極財政政策加力的要求是一致的。專項債提效表現在優先支援成熟度比較高的專案和在建專案上,表現在聚焦重點上。專項債券投資領域擴大到11個,適應了專案投資資金需求的滿足需要;專項債用作專案資本金範圍擴充套件到15個,這對於一些重大重點專案的啟動起到了積極作用。
統籌發展與安全,必須守住風險防範的底線,必須進一步築牢防範風險底線。做好財政工作,必須高度關注地方財政風險,特別是其中的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2023年推動制定的一攬子化債方案,透過化解存量、遏制增量,地方債風險完全可以得到有效防範。對於地方財政執行風險,兜牢基層“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底線),一直是重點工作。2023年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進一步加大,規模達到10.29萬億元,且向“三保”支出壓力大、財力薄弱地區傾斜。引導省級下沉財力,也有利於守住基層“三保”底線。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2024年中國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適度加力、提質增效,還要謀劃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這對做好財政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為此,必須按照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的要求,強化財政政策支援和資金保障,促進國民經濟迴圈暢通。唯有經濟高質量發展,財政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的定位才能真正落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