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自網路
“黑色星期五”再次來襲,“藥明系”港股大跌,A股跌停,藥明康德週末再發澄清公告。
2月4日,藥明康德(603259.SH/02359.HK)釋出關於澄清事項的進一步公告稱,“公司堅信,藥明康德在過去沒有、現在和未來都不會對任何國家構成國家安全風險,因此不應在草案中被預定義為‘予以關注的生物技術公司’。公司將繼續與諮詢顧問協力,與草案立法過程相關方開展溝通,草案的內容仍有待進一步審議並可能變更。”
藥明康德還稱,作為一家在亞洲、歐洲和北美均設有運營基地的全球公司,藥明康德提供多種一體化研發和生產服務以賦能全球醫藥和醫療行業。公司既沒有人類基因組學業務,公司現有各類業務也不會收集人類基因組資料。而且公司與任何政府或其軍事組織均無任何關聯關係。
藥明康德最新公告
2月2日盤前,藥明康德釋出回購公告,擬以10億元回購公司A股股份,港A股兩市高開,但盤中“變臉”,A股午後閃崩封死跌停板,股價創2020年4月來新低;藥明康德港股一路走低,收跌21.19%,股價創2019年9月以來新低。
“藥明系”個股在大跌中同氣連枝,藥明生物(02269.HK)、藥明合聯(02268.HK)週五紛紛高開低走,收盤各跌20.66%、16.72%。藥明生物股價創2019年2月以來新低,藥明合聯則是屢創上市以來新低。
這一大跌走勢與上週五如出一轍,1月26日,同樣是藥明康德、藥明生物、藥明合聯港股大跌,藥明康德A股跌停。
海外 “提案事件”發酵以來,漩渦中心的各上市公司紛紛出面回應澄清,但這未能提振資本市場信心,反而使市場情緒幾度崩潰。在此敏感時段,關於海外資本的頻繁操作以及藥明康德轉融券資料的異常波動引發關注,“做空”質疑之聲不斷。
不過,市場最新訊息顯示,一名美國參議院助理和另外三名訊息人士在2月2日表示,一項引發部分中國生物技術企業股票拋售的法案本週在參議院延期審議。這是否會讓藥明康德等個股走出本輪下跌行情?還有待市場給出答案。
回購未能力挽狂瀾,“藥明系”三股市值蒸發1380億
藥明康德剛剛釋出回購公告,A股當即跌停。
2月2日盤前,藥明康德A股連發三份公告,公告稱,鑑於截至2024年1月31日公司A股股票連續20個交易日內股票收盤價格跌幅累計達到20%,公司於2月1日召開第三屆董事會第七次會議審議 透過《關於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回購公司 A 股股份的議案》(以下簡稱《議案》),同意實施本次回購股份方案。
根據《議案》,本次擬回購資金總額為人民幣10億元,為公司自有資金,回購股份價格不超過100.9元/股,預計本次回購股份數量約為991萬股,約佔公司於本公告日已發行總股本(約29.53億股)的0.34%。
藥明康德擬採用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回購公司A股股份,擬回購股份的用途是維護公司價值及股東權益,本次回購的股份將在回購完成之後全部予以登出並減少註冊資本。
但是,本應為二級市場傳遞信心的回購舉動未能達到目的,或許對於日成交額數十億的藥明康德來說,10億元的回購仿若“泥牛入海”。
Wind資料顯示,2024年以來,藥明康德A股日成交額從未低於10億元,海外“提案事件”以來,其日成交額更是保持在30億元上方,1月29日則高達64億元。
圖源自Wind
巧合的是,藥明生物也正值回購期。
2023年12月初,藥明生物釋出了悲觀的2023年業績指引,公司股價兩個交易日內暴跌33%,公司於12月6日釋出回購公告,其股價當即調頭向上。
根據藥明生物彼時公告稱,公司獲准於香港聯交所回購最多約4.25億股股份,並擬以不超過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3億元)的總價回購上述股份。根據港交所1月19日公告,藥明生物已累計回購16次,共4486.05萬股股份,Wind資料顯示,前述回購涉資11.81億港元。
目前來看,藥明生物上述回購還未告結。除此之外,大股東此前也增持了公司股份。港交所1月24日披露的權益資料顯示,公司獲非執行董事兼董事長李革在場內增持523.55萬股股份,涉資1.5億港元。
圖源自港交所資料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2月1日,藥明合聯還發布了2023年業績盈喜,預期集團銷售收入同比增長超過100 %,淨利潤同比增長超過80%, 經調整淨利潤同比增長超過100%。有關預期增長主要得益於抗體藥物偶聯物(“ADC”)行業的持續活躍發展以及藥明合聯在贏得專案方面的獨特競爭優勢。
但無論是藥明康新發的10億元回購計劃,還是藥明生物尚未結束的回購計劃,亦或是正面盈利的業績利好訊息,在海外“提案事件”擾動之下,均成了無效操作。
1月26日,海外擬出臺《生物安全法案》的訊息迅速傳播,藥明康德A股跌停,港股收跌16.43%,截至當日港股收盤,藥明生物跌18.17%、藥明合聯跌20.00%。
彼時至今,上述“藥明系”三隻個股市值合共蒸發約合人民幣1380億元。
其中,藥明康德A股已在1月26日、29日及2月2日錄得三個跌停板,港股累計下跌43.47%,該股兩市蒸發市值約合人民幣711.43億元;藥明生物、藥明合聯市值分別縮水約合人民幣517.71億元、151.13億元。
“做空”質疑聲起、外資操作成謎、海外機構看空
作為本輪CXO大跌中受傷最重的個股,藥明康德A股轉融券融出規模異動引發關注,市場上傳出“做空”聲音。
公開資料顯示,1月26日,A股轉融券融出數量為23.53萬股,相較於前一日1.89萬股的融出規模劇增1144.97%;到了1月29日,這一資料更是暴增至62.93萬股,是25日不到2萬股融出規模的30倍,30日為30.64萬股,31日回落至5.74萬股。
暴增的融券融出規模,似乎給“做空勢力”填充了“彈藥”,在26日、29日、30日這三個交易日,市場被密集輸入了110萬股藥明康德轉融券。
Wind資料顯示,1月26日-2月1日,藥明康德融券賣出量分別為99.93萬股、51.97萬股、31.05萬股、21.80萬股以及20.59萬股,近一週的融券賣出規模也遠高於上一週。
藥明康德近日融券賣出量,來源於Wind資料
一時間,券源備受矚目,華寶中證醫療交易型開放式指數證券投資基金(華寶中證醫療ETF,512170.SH)作為藥明康德三季報中的第十大股東,成為“眾矢之的”。
華寶中證醫療ETF於2023年10月25日釋出的基金三季報顯示,有約1550萬元(公允價值)的藥明康德股份因轉融通(券)導致流通受限。2024年1月19日,該基金四季報顯示,仍有約1113.95萬元(公允價值)的藥明康德股份因轉融通(券)導致流通受限。
基金2023年四季報
這意味著前述華寶中證醫療ETF藥明康德股份正透過轉融券出借,但仍需考慮兩個方面,一是季報披露的是截至報告期末的狀況,具體的借出時間是否與藥明康德股價大跌時間點存在協同還不得而知,二是從規模來看,從華寶中證醫療ETF因轉融通(券)導致流通受限的藥明康德公允價值僅僅千萬元,換算為股份屬實不多,以小博大改變個股走勢,猶如蚍蜉撼樹。
根據藥明康德2月4日釋出公告,截至2024年2月1日,華寶中證醫療交易型開放式指數證券投資基金已經不在公司前十大股東之列,G&C VII Limited新進入前十大股東,持股數量為3785.33萬股,相較於該基金四季報中公佈的持股份數3495.50萬股,有所增加。
根據公告,過去一段時間裡,香港中央結算(代理人)有限公司、SUMMER BLOOM INVESTMENTS (I) PTE. LTD.、中歐醫療健康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傳統-普通保險產品-005L-CT001滬持股數量有所下降,分別減持1546.70萬股、1591.59萬股、363.67萬股、122.44萬股;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陸股通)持股數量有所增加,增持209.23萬股。
藥明康德截至2月1日前十大股東持股明細(圖源自Wind)
券源疑雲之外,在藥明康德、藥明生物大跌之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貝萊德三大外資操作也引起注意。
據財聯社報道,1月18日至23日,在北向資金席位中,摩根士丹利香港將其持有的藥明康德A股倉位由1500萬股砍至不到800萬股,但在26日、29日藥明康德大跌之時,該席位買入316萬股,持股規模回到1100萬股上方。
摩根大通則是在1月24日以78.4823港元的均價賣出91.48萬股藥明康德股份,又在暴跌的1月29日以59.9482港元的均價買入164.73萬股股份。
不可否認,在上述時段內,摩根士丹利香港、摩根大通是高拋低吸的贏家。
另外,貝萊德的操作略顯迷惑性,根據港交所披露的資料,其於1月23日賣出藥明生物559.55萬股股份,每股平均價為28.4392港元,但是在1月26日又以更高的交易價格(29.4070港元/股)買入1099.65萬股股份,一來一回已經浮虧,而大跌數日後,藥明生物目前的最新價格僅為16.78港元。
對於“藥明系”三隻個股與2月2日的大跌,深究“做空勢力”、外資異動之外,最不能忽略的因素仍是“提案事件”帶來的持續性情緒擾動。
《科創板日報》2月2日訊息稱,美銀美林駐華盛頓美國醫療政策分析師在上午的電話會上表示,美眾議院《生物安全法案》(Biosecure Act)提案的影響範圍及程度可能超出市場預期。
有市場傳言稱,美銀美林醫療政策分析師在電話會上表示,該法案立法“只是時間問題”,立法最早可能在明年3月,以及,法案的覆蓋範圍、深度可能被低估。
反觀國內,海通證券2月4日研報稱,美國相關生物安全法案仍處草案階段,看好藥明康德合規運營與長期發展;中信建投2月4日釋出評級報告稱,維持藥明康德“買入”評級。
2月1日,海通證券還就捲入“提案事件”的藥明生物做出點評稱,美國立法流程長,歷史資料表明法案透過機率較低。本次提交草案的眾議院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作為非常設機構,僅在第118屆國會的任期記憶體在(存續期兩年),且無直接立法權。而根據美國立法程式,《生物安全法案》目前僅處於草案階段,後續還需透過眾議院表決、參議院表決、總統簽署的程式才能成為法律。
海通證券認為,根據歷史資料,美國法案透過率通常較低。
(本文首發於鈦媒體App;作者丨楊亞茹 張海霞 ;編輯丨孫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