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晶片行業人士指出全球成熟晶片代工的產能利用率已降低至七成左右,原因在於中國的成熟晶片產能進一步提升,中國晶片開始搶佔全球晶片市場,給晶片代工行業造成巨大壓力,而中國晶片依託於國內龐大的市場,以及較低的成本優勢受到的衝擊較小。
臺積電依靠領先的晶片工藝技術優勢,在這場晶片產能過剩之中是最大的贏家,它的7奈米、5奈米、3奈米在技術方面都領先於,因此全球晶片企業選擇先進工藝的時候都優先將晶片交給臺積電代工,因此臺積電計劃進一步提升先進工藝的代工價格。
但是在14奈米及以上工藝方面,全球已存在較大的產能過剩問題,三星、臺聯電、力積電和格芯早在2022年底就傳出訂單不足的問題,那時候他們就不得不降低成熟工藝的代工價格一成,但是顯然這一年多時間並未能改變訂單不足的問題。
主要原因就在於中國晶片在努力數年之後,從去年開始產能大幅提升,2023年中國的晶片產能已佔全球的比例達到三成,今年底前可望進一步提升至39%左右,中國的晶片產能自然大多數都是成熟工藝製程。
中國的晶片產能雖然大幅提升,但是中國製造自身就需要大量晶片,中國每年採購全球六成左右的晶片,而這部分晶片有很大比例都是成熟晶片,這些成熟晶片如今轉給中國晶片企業代工,為國內的晶片代工企業提供了發展機會。
這幾年中國的晶片設計行業也打破了太多空白,在模擬、CMOS、射頻晶片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有手機企業釋出的手機被拆機機構發現國產晶片佔比已達到近六成,這些晶片自然大多選擇交給中國的晶片代工企業生產。
近幾年來,臺積電等晶片代工企業屢屢受美國的影響,而停止給中國大陸的晶片企業代工晶片,這更是讓中國大陸的晶片企業擔憂交給臺積電代工的安全性,促使中國大陸的晶片儘可能將晶片交給國內的晶片代工企業,確保生產安全。
中國晶片的發展對全球晶片市場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國晶片自給率提升,導致中國採購的晶片減少,德州儀器就傳出庫存高企的問題,而這些晶片企業生產的大多都是成熟晶片,他們自然也就減少了給三星、臺聯電等的晶片訂單。
中國晶片生產成本方面更具優勢,日前就傳出歐洲的晶片企業意法半導體計劃將它的汽車晶片交給中國大陸的晶片代工企業生產,意法半導體本身就擁有晶片製造廠,但是它仍然將晶片交給中國大陸的晶片企業生產,就是為了降低成本,並就近提供給在中國設廠生產汽車的企業。
中國晶片在成熟晶片市場的發展其實也會對臺積電產生影響,臺積電仍然有一大筆收入來自16奈米以上工藝,之前臺積電還曾計劃在中國臺灣擴張成熟工藝產能,但是之前已經放棄,這可能就與中國晶片產能大幅上漲有關,臺積電在成熟工藝方面的成本比中國晶片高。
中國晶片在成熟晶片市場的發展產生如此大的影響,顯然出乎了全球晶片業界的預期,他們想不到中國的晶片產能擴張得如此迅速,對全球晶片行業影響如此之大,面對中國晶片的發展,美國則在不斷施壓,試圖阻止中國發展先進晶片,不過中國晶片在打下基礎之後,正力圖依託國內晶片產業鏈發展先進晶片,假以時日中國晶片發展先進晶片不在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