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說:非典之後,我定了一個規矩,如果突然有一天新東方不能做了,新東方賬上的錢必須能把學生家長的錢全部退掉,把員工的工資全部發完,一分錢不欠地倒閉或者關閉,這樣良心上才能過得去。所以,從那時候開始,隨著新東方的發展,新東方賬上的儲備金越來越多,一直到這次,新東方賬上的儲備金已經突破了200多億。
俞敏洪在新東方賬上放高達200多億的現金,這種行為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是非常“保守”的行為,畢竟這200多億元能夠撬動的槓桿,起碼可以達到千億的規模,甚至更多。另一方面,這筆錢即使不拿去投資,放到銀行裡搞個定期,買個理財什麼的,獲得收益也是非常驚人的。
但俞敏洪就把這筆錢一直留在賬上,從商業的角度來說,錢不流動起來,其實就是一種原罪,因為你既沒有產生利潤,又沒有增加自己的固定資產什麼的,如此可以說在商業上非常的保守。
俞敏洪後來表示,非典的時候,我就意識到,有些風險是在完全預料不到的時候來臨的,所以就有了很強的風險意識。這種風險意識看起來比較的保守,但實際上在雙減來臨的時候,給了俞敏洪體面退場的機會。
這也讓我想到了任正非,在突飛猛進的2001年的時候,寫下了《華為的冬天》一文,居安思危的對華為進行改革,累計拿出40億元請IBM等國內外顧問公司,進駐華為提供顧問服務,幫助華為建立起現代的專案管理體系,更是字啊研發上加大力度,設立了2012實驗室等眾多前瞻性的研發機構和部門。
即使有了這樣的準備,華為在遇到了劇烈的危機的情況下,依然是傷筋動骨,至今都沒有恢復過來,但也正是有了這樣的準備,華為才一次次的沒有被打敗,沒有被打倒,更是一次次的站了起來,拿出來了一個又一個突破性的技術和產品。
有的時候保守或許會在商業上錯失良機,並且錯過一個個所謂的風口,但是穩健保守的行為,卻可以讓公司活更長的時間,並且站到更長的時間維度和歷史角度去看,具備危機意識的人和企業,往往會有奇招出現,挽救自身和企業,就像俞敏洪那200多億元,華為的鴻蒙系統、晶片等等。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也要具備這種意識,比如說每個月進行固定儲蓄,存上個幾百塊,千把塊錢,在自己工作遇到瓶頸的時候,在空窗期的時候也能夠有一個保障,對於一個家庭更是如此,平時省點,扣點,才能在遭遇中年危機的時候,擁有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