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主席傑羅姆·鮑威爾(Jerome Powell)在當地時間4日播出的一次採訪中表示,美聯儲今年將謹慎推進降息,可能會比市場預期的速度慢得多。同時,他對當前的經濟表現表示滿意。但他對美國政府債務規模增長過快表示了擔心。
為什麼沒有降息?
過去兩年,鮑威爾領導的美聯儲曾連續加息11次,以對抗美國人40年來的最高通脹。在持續加息的壓力下,大多數經濟學家預計美國經濟將會衰退。但資料顯示,美國經濟並未受到太大影響。美國商務部此前公佈的報告顯示,美國去年第四季度實際GDP年化季率初值錄得增長3.3%,2023年全年經濟增長率為2.5%。四季度的增幅雖然較上季度的4.9%有所放緩,但遠超出了市場預期的2%。
與此同時,通貨膨脹正在下降。去年12月美國CPI同比上漲3.4%,漲幅較前一個月的3.1%有所擴大,且遠高於美聯儲設定的2%通脹目標。剔除波動較大的食品和能源價格後,當月核心CPI同比漲幅為3.9%。
與此同時,美國就業市場仍然火熱,就業率接近50年高點。
亮麗的經濟資料讓鮑威爾有底氣維持利率的高水平。鮑威爾在採訪中表示,隨著經濟增長的持續和勞動力市場的強勁,美聯儲認為它可以“謹慎地處理何時開始降息的問題”。
雖然通脹率已從略高於9%降至3%左右,但美聯儲的目標是將年通脹率降至2%。
鮑威爾認為,過早降息有再次引發通脹的風險。
“我認為,如果行動得太早,那麼通脹更有可能穩定在遠高於我們2%目標的地方。而行動太晚可能會給經濟活動和勞動力市場帶來壓力,從而面臨經濟衰退的風險。所以我們必須平衡這兩種風險。”鮑威爾說。
鮑威爾還強調:“沒有一條容易、簡單、明顯的道路。”
什麼時候可以降息?
儘管美聯儲的目標是將通脹率降至2%,但鮑威爾並沒有承諾等到那時才降息。
“我沒有說過通脹到了2%才降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致力於將通脹率恢復到2%。但我們不會等到通脹到2%的時候才降息。
在上週議息會議結束後,美聯儲將基準借款利率維持在5.25%—5.5%的區間。在會後的宣告中,該委員會表示,在“對通脹正在向2%的目標移動有更大的信心之前,它不會降息。”而下一次議息會議將在3月舉行。
鮑威爾表示,美聯儲不太可能在3月份投票降息,但幾乎所有參與投票的委員都認為今年下調聯邦基金利率是合適的。鮑威爾也表示,即使降息,幅度也是非常小。“假設通脹資料仍然良好,一次可能降息0.25或者0.5個百分點。”
“我們只是希望看到更多好的資料。它不需要比我們所看到的更好,甚至不需要那麼好。它只需要很好。”鮑威爾說。
新冠疫情“後遺症”
2020年,新冠疫情在美國爆發後,美聯儲和其他政府部門實施了激進的政策,以避免美國經濟陷入衰退。但這也導致了通貨膨脹的發生。物價在2021年開始上漲,並在2022年達到了歷史高位。但美聯儲直到2022年初才開始收緊政策。
“事後看來,早點收緊政策會更好,”鮑威爾說。“但當時我們認為經濟是如此有活力,以至於它會很快自我修復,我們認為如果沒有我們的干預,通貨膨脹會很快消失。”
“連續加息至關重要。這就是為什麼通脹現在下降的部分原因。”鮑威爾說。
美聯儲還負責監管美國大部分銀行,但新冠疫情也使情況複雜化。隨著勞動力開始在家工作,商業辦公樓的價值正在下降,這些建築支撐著全國各地銀行的資產負債表。
鮑威爾認為,房地產引發的銀行業危機不太可能發生。“我們已經研究了大型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目前來看,這是一個可控的問題。”
一些規模較小的地區性銀行面臨問題,但鮑威爾表示,美聯儲正在與它們合作。
“當然,會有一些銀行因此而不得不關閉或合併,大部分都是規模較小的銀行。”
隨著刺激經濟的政策持續推出,新冠疫情帶來的另一個“後遺症”是美國國債規模急劇上升。雖然鮑威爾表示,美聯儲試圖不對由國會和白宮決定的財政政策發表評論,但他確實對債務發表了評論。
“美國聯邦政府正走在一條不可持續的財政道路上,”他說。“這意味著債務增長速度快於經濟增長速度。所以這是不可持續的。”
“我們實際上是在向子孫後代借錢,現在是我們重新將財政可持續性放在首位的時候了,越早越好。”鮑威爾說。
政治是否影響美聯儲決定?
2012年,鮑威爾被時任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任命為美聯儲董事會成員,並在2018年被前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提升為主席,並在2022由拜登總統再次任命為美聯儲主席。而對於即將到來的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是否會影響美聯儲的決定,鮑威爾則表示了堅決的否認。
“政治不是我們做政策決定的影響因素。我們從不這樣做。我們永遠不會。”鮑威爾強調,
“對於那些質疑我們的聲音,我只想說:誠信是無價的。”
責編:朱雨蒙
校對:趙燕
@5000+家上市公司:這份調查問卷,證券時報誠邀您參加!
展望2024年,上市公司發展預期如何?生產與經營的信心怎樣?面臨哪些主要的困難和問題?為了解以上這些問題,證券時報特別設計了《上市公司2024年發展預期調查問卷》,邀請您真實反映公司的經營情況,積極建言獻策。
長按圖片掃碼,即可填寫問卷↓↓↓
版權宣告
證券時報各平臺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我社保留追究相關行為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
END" Type="norm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