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中國經營網
本報記者 晏國文 曹學平 北京報道
萬得(Wind)資料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72家中藥類上市公司(不含港股)中,有50家營業收入同比下滑,有46家淨利潤同比下滑。
對比來看,2021年前三季度、2022年前三季度和2023年前三季度,中藥類上市公司中分別僅有13家、26家和23家營業收入同比下滑,分別僅有12家、34家和19家淨利潤同比下滑。
2024年前三季度,中藥上市公司業績下滑數量突增的主要原因是什麼?當前,中藥行業主要面臨哪些因素的影響呢?日前,北京盛世康來營銷策劃有限公司董事長申勇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分析稱,當前,影響中藥市場的三個主要因素分別是中醫院陸續開始實行DRG/DIP(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和按病種分值付費)政策、中成藥集採以及中藥材價格波動較大。
也有一名藥店管理者對記者表示,實際上,不光是中成藥,多數以藥店為主要銷售陣地的控銷企業都面臨業績下滑壓力。
50家中藥上市公司營收同比下滑
萬得資料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72家中藥類上市公司總的營業收入為2660億元,同比下降2.67%;總的淨利潤為319億元,同比下降8.3%。
2024年前三季度,白雲山、雲南白藥、華潤三九、同仁堂、步長製藥等中藥類上市公司營業收入規模居前;長藥控股、*ST龍津、嘉應制藥、葵花葯業、以嶺藥業等營業收入降幅靠前;啟迪藥業、益佰製藥等淨利潤降幅超過100%,同比由盈轉虧;嘉應制藥、步長製藥、生物谷、恩威醫藥、以嶺藥業、紅日藥業、沃華醫藥、粵萬年青等淨利潤降幅超過50%。
2024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規模最大的中藥類上市公司是白雲山,營業收入為591億元,同比微增1.5%;淨利潤為31.6億元,同比減少16.68%。
佐力藥業是2024年前三季度營收和淨利潤增長均靠前的中藥類上市公司。因為中藥配方顆粒和中藥飲片銷售放量,2024年前三季度,佐力藥業營收和淨利潤同比分別增長39.59%和35.97%。
72家中藥類上市公司中,2024年前三季度,接近70%的公司營收同比下滑,近64%的公司淨利潤同比下滑。值得關注的是,部分中藥類上市公司第三季度業績下降幅度尤其明顯。
葫蘆娃是一家兒童用藥為主的中藥類上市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葫蘆娃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分別同比減少6.59%和增長8.24%。不過第三季度營業收入同比減少4.65%,淨利潤同比減少68.19%。
11月1日,記者以投資者身份電話諮詢了葫蘆娃藥業證券事務部。工作人員表示,醫藥行業跟政策關係緊密,醫保支付價格政策、集採等都會帶來影響。並且,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前8個月醫藥製造業營業收入也是同比下滑的。
今年9月27日,國家統計局公佈,2024年1—8月全國規模以上醫藥製造業營業收入達1.6萬億元,同比下降0.5個百分點;利潤總額達2204億元,同比下降0.3個百分點。
11月5日,在業績說明會上,葫蘆娃方面回覆投資者關於業績下降原因的問題時表示,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累計實現營業收入11.9億元,同比下降6.59%,略有回落,與中藥板塊同行業業績表現的趨勢基本相同,回落主要是因為受市場需求減弱,不同銷售渠道下產品結構變化導致。隨著第四季度進入秋冬季節,公司核心產品小兒肺熱咳喘顆粒等將進入銷售旺季。
2024年前三季度,步長製藥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分別同比下降14.71%和66.18%。步長製藥方面解釋稱,業績下降的主要原因包括:部分產品因醫保受限或被部分省份納入重點監控目錄使得銷售規模下降、主要產品中藥材價格比上年同期上漲以及本期政府補助比上年同期減少等。
2024年第三季度,太極集團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分別同比下降16.44%和73.82%。具體來看,太極集團消化及代謝用藥、抗感染藥物、大健康產品、心腦血管用藥等銷售額同比均有20%以上的降幅。就產品銷售額下滑原因等相關問題,記者聯絡了太極集團方面,不過截至發稿未獲回應。
在疫情防控過程中,以嶺藥業的連花清瘟膠囊曾受到廣泛推薦並且助推銷量和業績實現迅猛增長。不過,2024年上半年,以嶺藥業扣非淨利潤同比下降67.24%。以嶺藥業方面解釋稱,2024年上半年,受呼吸類產品因上年同期高基數及社會庫存高企導致的市場需求下降等因素影響所致,公司營業收入、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均同比下降。2024年三季度,以嶺藥業業績下滑更加明顯,扣非淨利潤僅為257.2萬元,同比下降97.41%。
中醫院DRG從暫不實行到陸續實行
申勇認為,影響中藥企業2024年業績的最主要因素是中醫院陸續開始實行按病種付費政策。2021年年底,相關政策曾提出,中醫醫療機構可暫不實行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DRG)付費。不過,從2023年開始,各地中醫院陸續開始試點和實行DRG政策。相關政策從出臺到落地需要一個過程,目前其對行業的影響正在逐漸顯現。
申勇分析稱,目前全國中成藥集採已經進行到第三批。納入集採範圍的主要是臨床價值較高、使用量較多、銷售規模較大的中藥品種。透過集採,中藥企業以量換價爭取銷售市場。另外,中藥材價格波動較大也是影響中藥企業業績表現的一大因素。今年多地出現比較嚴峻的旱情和澇災。中藥材本身類似於農產品,受天氣影響很大。中藥材種植受災後,供給減少導致價格提高。中藥材供需關係發生變化,造成中藥企業成本被動抬升,進而影響其業績表現。
據瞭解,在總結推廣2019—2021年DRG/DIP付費國家試點的有效做法的基礎上,2021年11月19日,國家醫保局釋出了《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三年行動計劃》”)。
《三年行動計劃》的目標是,到2024年年底,全國所有統籌地區全部開展DRG/DIP付費方式改革工作,先期啟動試點地區不斷鞏固改革成果;到2025年年底,DRG/DIP支付方式覆蓋所有符合條件的開展住院服務的醫療機構,基本實現病種、醫保基金全覆蓋。
對於中醫藥,《三年行動計劃》提到,探索中醫藥按病種支付的範圍、標準和方式,支援和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三年行動計劃》釋出後不到一個月,2021年12月14日,國家醫保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釋出了《關於醫保支援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該檔案要求,探索實施中醫病種按病種分值付費,遴選中醫病種,合理確定分值,實施動態調整。優先將國家釋出的中醫優勢病種納入按病種付費範圍。
同時,檔案也指出,中醫醫療機構可暫不實行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DRG)付費,對已經實行DRG和按病種分值付費的地區,適當提高中醫醫療機構、中醫病種的係數和分值,充分體現中醫藥服務的特點和優勢。
中醫醫療機構可暫不實行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DRG)付費,這在當時被廣泛解讀為政策對中醫藥的傾斜和支援。
記者查詢公開資訊發現,目前,全國各地許多中醫院已經陸續實行DRG/DIP政策。早在2022年7月,上海市醫保局、上海市中醫藥管理局等就印發了《關於開展中醫優勢病種按療效價值付費試點工作的通知》,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和龍華醫院等成為首批試點中醫優勢病種按療效價值付費的22家中醫醫療機構。2023年以來,也有一批中醫院陸續開始實施DRG/DIP政策。
就在不久前的2024年11月8日,陝西省中醫醫院召開DRG支付方式改革動員會暨政策培訓會。會議強調,DRG模擬結算和實際執行工作是醫院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是涉及醫院全體部門、全體科室的系統改革工程,希望大家以本次動員和培訓為契機,擁抱改革、主動變革,不斷激發內生動力,提升院內精細化管理水平,迎接中醫DRG支付時代的到來。
中醫DRG有助於規範醫務人員診療行為,合理控制患者醫藥費用。據南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夏思睿、戚雅婷、徐姍姍、高月霞等研究者釋出的《DRG對住院患者醫療費用和中醫服務利用的影響——以某三甲中醫院為例》,DRG改革普遍降低了中醫院住院患者的次均住院費用、藥費和耗材類費用。DRG實施後,醫院不斷加強臨床路徑管理,將臨床路徑規範化實施和醫療質量控制相結合,建立了標準化的診療流程,避免了過度醫療和過度檢查,減少了不必要的耗材和藥物支出。
研究還發現,在DRG改革的影響下,中醫裝置的使用率顯著上升,中醫類費用、中醫外治費用等呈現增長趨勢,這說明DRG改革提升了中醫院開展中醫診治專案的積極性。
申勇認為,下一步,隨著實行DRG政策的中醫院數量增多,以院內市場為主要銷售物件的中藥企業可能會面臨更大的經營挑戰。不過,與此同時,中醫非藥物療法的需求和市場會更大,以院外市場為主的OTC(非處方藥)產品和保健品為主的企業,可能迎來較快的發展機遇。另外,中醫院的醫院改革可能會進入更高的水平。
(編輯:曹學平 稽核:童海華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