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房之後,對一些中年人來說,給了他們機會去思考人生的意義,在掙錢還貸之外,探索另一種中年人生的可能性。
撰文丨鬱風
房屋租售市場正在發生悄然而然的變化。
近日,據貝殼研究院釋出資料,全國重點40城租賃成交中,2023年35歲以上的租客佔比超過35%,較2021年提升了4.9個百分點,甚至超過了25歲以下租客的佔比。特別在一線城市中,這種佔比增長趨勢更加明顯。
也就是說,越來越多的35歲以上中年人,重返或加入了租房隊伍。
圖/網路
相應的,在眾多社交媒體上,“35歲賣房攜全家租房”“中年租房大改造”的帖子越來越多。
我一位中年媒體朋友,也選擇將自有住房掛牌出售,去到異地租房。另一位朋友則在已購住房後,仍然因為工作交通原因,選擇和全家租房生活。值得一提的是,這套房子是位“財大氣粗”的媒體人,以優惠價租給他的,理由是“現在房子不好賣,賣了容易虧本,不如租給朋友更安心”。
而這,也是很多人當下租售心態的一種折射。
01
要承認的是,困擾當下中年人租售選擇的,最主要原因還是現實壓力和尷尬。
在媒體走訪調查中,不少賣房換租的中年人,都是年近35歲後。對一些仍舊保有工作崗位的中年人來說,不得不像小年輕一樣,硬著頭皮加班,更加努力地工作。對於有家庭有孩子的中年人來說,長期這樣的辛勤工作無疑會透支身體,也難以兼顧家庭。
圖/VCG
而房貸帶來的壓力也讓很多中年人難以喘息。
很多人經過計算,發現幾十年要還的貸款利息,接近本金,而將房屋出售後,不僅能獲得一大筆現金,也消除了未來的還貸壓力。
甚至有鄭州的房產中介對媒體稱,由於二手房較前幾年降價了百分之二三十,有業主無法支付房貸選擇“免費送房”——只要買方願接過房貸,房子就直接過戶。
而對於賣房換租的中年人來說,用原先還貸的錢,還可能租到比之前居住條件更好的房子。賣房獲得的現金,也在未來幾年為全家的生活提供了一定保障,在心態上減緩焦慮。
02
無疑,心理觀念上的變化是審視這波“賣房換租”潮的關鍵。
此前,在多數國人傳統觀念中,房子意味著穩定、安全感和世俗意義上的成功。結婚、生子的前提,是有一套屬於自己的住房。
為了獲得這份世俗意義上的認可,很多年輕人掏空自己和家庭的積蓄才湊齊首付。但首付解決了,之後還揹負著漫長的房貸。
年輕時或許覺得這種壓力咬咬牙還能堅持。然而,人過中年之後,面對年齡危機,和孩子奶粉錢、上學錢等各種開支,這種壓力會顯得越發沉重。
且在房地產市場波動的環境下,原先房子帶來的安全感,反而可能轉化為對資產貶值的焦慮。
據2023年12月資料統計,一線城市二手房價環比連跌3個月,其中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環比分別下降1.2%、0.6%、1.5%和1.1%。有些人在一二線城市購買的住房,近兩年總價蒸發了不少。
在二手房市場觀望態勢明顯,很多賣家不得不降價尋求脫手的環境下,一些房主擔心,如果二手房市場繼續遇冷,且手中的住房房齡會越來越老,不如儘早出售止損。
有些房主雖然降價出售房子後,儘管比起購入價、利息和裝修費損失了幾十萬,但自己畢竟也住了這麼多年,且售出後得到了現金和安心,不用整日為賣房焦頭爛額。
圖/VCG
此前在世俗意義上,買房和考上好大學、找到體面工作是“成功人生”的三要素。但是,如今的中年人在現實壓力下,變得更為理性、務實。
賣房換租或許會遭到父母親友的不理解甚至看輕,但在“活下去”的基本目標下,這些名義上的“成功”被讓位於生存的基本需求。
房子給人帶來的安全感,正在慢慢發生變化。
一是隨著“老齡化”和“少子化”社會的到來,樓市交易市場中的供需關係逐漸轉變;二是人們認為在不確定的當下,持有現金所帶來的安全感要比房屋更好。
賣房之後,有的人選擇辭職創業,不用在職場內卷,有的人選擇投資理財,在股市中品味酸甜苦辣,有的人甚至乾脆把錢存銀行,靠大額本金一個月也能獲得幾千利息,甚至能靠利息租房。
或許賣房之後,對一些中年人來說,給了他們機會去思考人生的意義,在掙錢還貸之外,探索另一種中年人生的可能性。
卸下房貸的壓力,他們可以去打破原本一成不變的生活軌跡,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03
當然,租房遠沒有想象中美好。
想租一套戶型地段滿意的房子,且裝修符合胃口,並遇到靠譜的中介、房東,能同時滿足這些因素的機率少之又少。
以我個人租房經歷來說,租過十幾套房子,碰到靠譜的良心中介、房東不超過3個。
有一次原本住著不錯,回到家卻發現門口赫然貼著法院的告示:該房屋因抵債已被司法拍賣。無奈只能搬離。住進去發現房子有問題,退租不退押金更是家常便飯。
且精裝修的房子,往往用於房主自住不會出租,出租的房子,大都簡單裝修後草草租出,或是託管給中介、二房東。隔音、防水、服務難盡人意。稍微好一點的房子便成“奇貨可居”,租金遠遠超出當地平均價格。
我曾在東北某省會城市租房,地段、裝修稍微好點的房子租金超過2500元,而該地房價不過一萬出頭。房價兩三萬的其他城市,租金也不過這個價。
當地中介還十分趾高氣揚,態度冷淡,似乎找個房子還得求著他們。而當地剛畢業大學生的平均工資也不過四千元,如此高昂的租房價格讓很多年輕人不得不離開家鄉求職。
圖/VCG
所謂“房子是租的,生活是自己的”,在某種意義上,也可能是一種理論上的暢想。想對租住的房子進行裝修改造,符合自己的審美要求,要自掏腰包不說,還要徵得房東同意,碰上無良房東還可能以“破壞房屋”為由收一筆折損費。
花費數萬元改造的房子,可能住不了兩年,就面臨合同到期、漲價等問題。花了錢和心力裝修改造,漲房租後租還是不租呢?且如果房主想把房子賣掉,還要面臨時不時的上門看房客戶,房子被賣後,改造成本沉沒不說,還得尋找新的房子。
房子終歸是自己的好,這當然是條顛撲不破的道理。
但租房還是買房還貸,在當下的中年危機和社會壓力下,只能是一種兩害取其相輕的選擇。
選擇哪一種,無疑都會伴隨相應的煩惱,但“減輕壓力活下去”,始終是生存的最優解。
在世俗眼光和自身需求面前,不如選擇認清現實,擁抱具體的當下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