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星空下的烤包子
編輯/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秋葵
過去一年,對於光伏和儲能兩條新能源細分賽道的玩家們都是難熬的一年。
先說光伏,矽片端的價格戰持續了一年有餘,就比如矽料價格均價從2023年初至7月中旬,下降幅度約超過了70%,光伏元件甚至已經跌破了1元/W。
所以,整個光伏產業鏈的日子都過得不好,自然也不會得到投資者的青睞。據筆者粗略統計,在納入光伏概念板塊的97家A股公司中,83家公司股價年度漲幅為負,佔比約85%,像天合光能(688599)、(002459)的股價都已經腰斬。
光伏板塊漲幅
而對於儲能來說,不少玩家都已經陷入了“盈利焦慮”,雖然截至去年年底,我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專案累計裝機接近32GW,去年新增的裝機較2022年增長超過了260%,且鋰離子電池儲能佔據的市場份額達到了97%。然而,儲能系統卻因為收益回收難、利用率不高等問題,盈利能力卻依舊是儲能的最大痛點。
那麼,如果將光伏和儲能結合起來,透過光伏強制配儲,能否產生1+1>2的效果,最終實現雙向奔赴呢?在筆者看來也是未必,今天我們就來一探究竟。
一、政策支援背後的邏輯
這些年,頂層對於儲能的支援可以說是不留餘力,前些年強制配儲只存在於大型集中式光伏電站身上,這兩年開始向分散式光伏延伸。
就以分散式光伏為例,去年年中高層就提出要積極評估採用新型儲能等措施打造智慧配電網,不斷挖掘源、網、荷、儲的調節能力,提高分散式光伏接入電網承載能力。再深入到具體省份,比如浙江省,就規定在光伏裝機時,原則上按10%以上比例配建儲能,額定功率下連續放電時間不低於2小時。
儲能政策梳理
政策釋出後,不少投資者都提出這為光伏電站的收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畢竟從理論上看,光伏配儲後,相當於系統有了一個“快取的蓄水池”,平滑光伏輸出功率的波動,這樣儲能削峰填谷的作用就能凸顯出來。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二、理想豐滿,現實骨幹
答案是否定的。
首當其中的問題就是經濟性,分散式光伏當增加了儲能系統後,可以想象投資成本大幅增加,因為和最終的收益不成正比,就使得專案的投資回收期變得更長。
就以河北省為例,去年該省公佈的分散式光伏擬安排專案中,302個專案中只有約131個專案承諾按要求配置儲能,剩下的政策上都沒有要求強制配儲,這背後經濟性是很重要的考慮,據筆者瞭解,按照目前的配儲比例,平均下來分散式光伏單瓦成本增加約0.5元(當然也會根據配儲的比例波動)。
這對於已經內卷無比的光伏來說,就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而對於配儲後項目能否實現更好的盈利性,一個關鍵的指標就是——峰谷電價。據專業的機構估算,當峰谷電價差大於0.7元/千瓦時的時候,配儲或許才有更多的錢賺,但實際上很多地區的電價差都達不到這個條件。
國內各地區的電價時段劃分
除了經濟性的原因,儲能技術本身還沒有到非常成熟的境地,比如安全性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而且電化學儲能還面臨一個巨大的問題就是在低溫條件下的“失電”問題,同事鋰電池儲能的壽命不超過10年,但是光伏電站在理想情況下壽命能達到20年,儲能電站也很難收回成本。
筆者瞭解到,據中電聯的統計資料,國內新能源配儲專案平均等效利用係數僅有不到8%。
這是什麼概念?這意味著配儲之後儲能系統的利用率是獨立儲能的一半。就以青海省為例,有些新能源專案棄風棄光已經達到每天中午三、四個小時,但是儲能電站的儲能時長太短,每天2小時左右的調節根本覆蓋不了如此大量的棄風棄光。
這樣一來,大批儲能電站卻成了擺設,建而不用。儲能就變得開始有些“雞肋”了。所以,行業內也對是否需要光伏強制配儲展開了一場大討論。
三、站在十字路口的光伏配儲
站在2024年的開年,回顧2023,可以說光伏和儲能的裝機量都實現了階躍式的提升,為了雙碳目標的實現,玩家們在供給端都加足了馬力。
然而,當光伏遇見儲能,未必能實現雙向奔赴,雖然目前全國已有24個省(市)釋出檔案要求強制配儲,從原來的鼓勵變成現在的強制,可以看出頂層的決心。
但我國有句古話叫強扭的瓜不甜,據筆者分析,由於缺乏合理的排程機制和電價疏導機制,很多儲能的利用率都很低,大多數儲能設施淪為了擺設,光伏強制配儲經濟性目前來看式堪憂的。
所以,不少地方配儲只是為了拿指標,建好之後要麼不用、要麼用不了,這無疑對與資源是一場巨大的浪費。
對於未來的破局之道,無疑要抓住四個關鍵字——因地制宜。
除了筆者前面提到的在峰谷電價差較大的地方再上儲能系統,另外除了能夠服務於自家場站的光伏消納,儲能電站可以參與到一個省的調頻輔助服務中去,未來甚至可以參與現貨市場,最後能夠透過租賃實現收益(不配儲的電站可以付費租賃其他儲能電站容量)。
有句話說得好,垃圾本身或許並不是垃圾,只是因為它放錯了位置,儲能如何變廢為寶,答案或許就在這裡。
注: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