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股市下跌讓很多投資者痛苦不堪,為什麼2023年GDP增速高達5.2%,且主管部門出臺了一個接一個的利好政策,但股市卻仍然跌跌不休呢?
當前股市的問題出在實體系統,即我們的實體經濟出現了重大問題,企業利潤不斷下降、虧損加劇,使得企業價值下降,反映到股市上就是股價下跌,這一點與美國經濟大蕭條時的美國股市極為相似。當前的資產估值下跌不僅在股市出現,商品房、商鋪、寫字樓、廠房價格都在下跌,未上市企業的轉讓價也在大幅下降。因此,在當前環境下穩定股市的關鍵是提升實體企業的利潤水平,從而提升企業價值,增加投資者的收益。
導致股災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因素包括投資者信心崩潰、股市過度泡沫化、實體經營環境惡化等。每一次股災都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管股災是由哪些因素導致,實體經濟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發生股災時實體經濟處於穩健狀態,則股災的恢復也較為容易、恢復時間也較短;反之,則股災的持續時間將較長,恢復難度也非常大。
1、股災發生時實體經濟穩健
此類股災的特點是股市暴跌時實體經濟總體穩健,股災的發生主要是由市場過度泡沫化或者是偶發因素導致的信心崩潰引起。
泡沫型股災。在經濟持續向好的背景下股市指數短期內大幅上漲,累積了巨幅泡沫,最終泡沫破裂導致股災。1990年臺灣股市暴跌和1973年香港股災是其中的典型例子。臺灣股市自1990年2月-10月暴跌幅度達80%,香港股市自1973年到1974年兩年間暴跌幅度達91.5%。臺灣股市與香港股市在暴跌前都經歷了暴漲,臺灣股市在1987-1990年期間,股指從1000點拉昇至12500點,暴漲11.5倍,然後在8個月內下跌80%至2500點。
泡沫+信心崩潰型股災。市場存在一定程度泡沫,當某些利空因素累積放大後導致信心崩潰,使股市出現巨幅下跌,連鎖反應演變成股災。典型例子是1987年美國黑色星期一、當年10月19日美國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指數下跌508.32點,跌幅達22.62%。20世紀80年代美國股市在低利率、貨幣寬鬆等因素的影響下,迎來了一波牛市。道瓊斯工業指數從1984年8月底的1224.37點迅速上升到1987年8月底的2662.95點,上漲117.5%,而同期美國GDP年均增速在4%左右,股市增速要遠超GDP增速,美國股市泡沫化較為明顯。與此同時,美元利率上調、貿易赤字、美元匯率持續下跌、市場拋售美元等多種不利因素累積,對美國股票市場構成了壓力,最終在偶發因素的誘導下導致股災發生。
2、股災發生時實體經濟受損
此類股災的特點是股災發生時實體經濟已處於過度競爭狀態,企業經營困難、盈利持續下降,企業的盈利能力在持續拖累股票價格。股災的發生主要是由於股票價格與企業盈利能力長期背離,典型例子是美國經濟大蕭條。
美國經濟大蕭條時道瓊斯指數從1929年10月至1932年11月間暴跌幅度90%。隨著股票市場的崩潰,美國經濟隨即全面陷入毀滅性的災難之中,可怕的連鎖反應很快發生:瘋狂擠兌、銀行倒閉、工廠關門、工人失業、貧困來臨。經濟危機很快從美國蔓延到其他工業國家。對千百萬人而言,生活成為吃、穿、住的掙扎。
3、當前股市下跌與美國大蕭條時期股災高度相似
(1)股市下跌前都經歷了房地產泡沫
我們當前房地產市場的發展變化與大蕭條時美國房地產市場驚人一致,當時的美國政府為刺激經濟採用了較為寬鬆的貨幣政策,主要是鼓勵信貸消費與信貸擴張。1916年《聯邦儲備法》修正案以及1927年《麥克法登法案》開始允許國民銀行發放非農業不動產貸款,而此前的不動產貸款僅僅適用於農場。換言之,在經濟壓力之下,政府開始放鬆對房地產投機的限制,為房地產泡沫的形成創造了條件。於是大批資金進入房地產市場,佛羅里達州因優越的地理環境條件成為當時投資者首選,佛羅里達的土地價格開始逐漸升值,尤其在1923年—1926年間,佛羅里達的地價出現了驚人的升幅。例如棕櫚海灘上的一塊土地,1923年值80萬美元,1924年達150萬美元,1925年則高達400萬美元。一股炒賣房地產的狂潮越來越洶湧澎湃。據統計,到1925年,邁阿密市居然出現了2000多家地產公司,當時該市僅有7.5萬人口,其中竟有2.5萬名地產經紀人,平均每三位居民就有一位專做地產買賣。當時,地價每上升10%,炒家的利潤幾乎就會翻一倍。在那幾年,人們的口頭禪就是“今天不買,明天就買不到了”!在這種狂潮的催動下,一向保守冷靜的銀行界也紛紛加入炒房者行列。
1926年9月一場被美國氣象局描述為:“可能是有史以來襲擊美國的最具破壞性的颶風。” 以每小時125英里的速度橫掃佛羅里達,整個地區立刻變成廢墟,最終引發佛羅里達州房地產泡沫破碎。1926年底,邁阿密的房產交易量從1925年的10.7億美元急劇萎縮到了1926年的1.4億美元。許多後來投入房市的人開始付不起每個月的房貸,於是破產的連鎖反應就此展開。人們紛紛丟擲自己手中的房地產,導致房價暴跌。持續狂熱4年之後的佛羅里達房地產泡沫終於被颶風吹滅。
(2)、都面臨嚴峻的就業壓力
當前國內的就業壓力讓每個求職者都深有體會。同樣,大蕭條時期的美國也面臨嚴峻的就業壓力,在大蕭條的陰影下,企業破產、投資停滯,成千上萬的工人被迫失業,從1929年至1933年間,美國失業率從3%升至25%。
(3)、企業經營困難
股市崩盤與房地產泡沫破裂嚴重打擊了消費與投資,帶來了連鎖反應:一批批企業破產、大量民眾失業,市場經歷一波又一波的衰退衝擊,造成企業一波接著一波的破產,從1929年至1933年間,美國國內生產總值下降了近30%,5500多家銀行倒閉,13萬家企業倒閉。
當前國內企業也面臨經營困境。令人不安的是,不但私企虧損、開發商破產,就連國企、醫院都大範圍暴出虧損。在當下的任何一個開放性行業,只要沒有特別高的門檻,都很快變得沒有利潤,表現為特別內卷,如設計院、汽車、光伏,鋼鐵,這是一個極其嚴重的經濟社會問題。
(4)、員工收入下降
大蕭條期間,許多家庭的收入下降了40%,包括大學教授,醫生和律師。當前因財政收入與企業利潤下降,國內出現了普遍降薪潮,從體制內的公務員、教師至體制外的各行業企業員工都受到了收入下降影響。
(5)貧富差距
當今國內的貧富差距問題十分突出,已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同樣,大蕭條前美國的貧富差距也創下新高,社會財富越來越向少數富人集中。到1929年時,佔美國人口5%的最富有者的收入幾乎佔了全部個人收入的1/3。甚至有的統計指出:1929年時,佔美國人口1%的最富有者手中持有的財富佔了當時美國全部國民財富的36.3%。貧富分化使得整個社會的購買力則相對下降。
(6)、缺乏社會保障
社會福利是經濟的緩衝器與穩定器。社會福利水平高則基礎需求就大,就越能抵禦危機的衝擊。當今發達國家普遍建立了較完善的社會福利保障體系,民眾的基本消費支出受危機衝擊總體上不大,有了這些消費需求作基礎,企業利潤、員工就業都有了一定的保障。但大蕭條之前的美國並沒有建立這樣的制度,這使得美國企業與員工長期處於內卷狀態,市場缺需求、企業沒利潤、員工沒工作。目前我們也處於類似的狀態,市場需求不足,企業與員工都陷入內卷。根據上海財經大學劉元春校長的研究,中國社會保障支出佔GDP的比重2021年僅達到2.96%,而其他國家一般佔比為10-20%,發達國家在30%左右。
綜上所述,當前股市下跌與美國大蕭條時期股災高度相似,兩者都屬於實體受損型股市,救市應從實體經濟入手。
4、如何救市?
對實體穩健型股災,用增量資金改變股票市場供需以支撐股價,以利好政策穩定投資者信心與預期。同時加強監管,消除股市泡沫。臺灣、香港股市在泡沫釋放後很快穩定下來,並經歷數年後又重回高點,對經濟影響總體可控。1987年美國股市暴跌時美國經濟經歷了多年的繁榮,失業率從7.5%降至5%,處於歷史低位。在強勁的經濟資料支援下,股市繁榮,市場估值也隨之提升。換句話說股價是有基本面支撐的,因此美國股市低迷時間並不長、跌幅也有限。隨著救市政策(注入資金、出臺利好政策)的落實,到了1990年美股股價迅速突破1987年股災前高度,並且隨後創下指數10年4倍的新高!
用增量資金及利好政策救市適用於實體穩健型股災,但對於實體受損型股災效果極為有限,因為受體受損型股市下跌的原因是企業利潤下降導致企業價值無法支撐股價。提升信心與注入資金雖然可以暫時穩住股價,但企業盈利水平與股價的背離無法填平,一旦條件發生變化,股價依然向價值迴歸,到時股價照樣下跌。
沒有企業盈利支撐股份就無法重回高點。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直到1954年11月才恢復到1929年之前的水平,這意味著股市經歷了長達25年的衰退期,此時西方經濟已進入了黃金時代,企業盈利與員工收入都大幅增長。日本是另一個典型案例,日本股市崩盤後歷經34年指數才重回高點。
因此,當前最大的救市是提振實體經濟,只有實體經濟活躍起來才能使企業利潤提升、員工收入增長,從而刺激股市上漲、維持房地產市場穩定、增加消費、提升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