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歐洲經濟“火車頭”之稱的德國雄風不再。
2023年,德國位列全球表現最差的世界主要經濟體。
2024年,好訊息並未降臨,甚至最新的資料和研判都顯示,德國經濟舉步維艱的局面仍將繼續,改善希望渺茫。
25年前,因統一帶來的衝擊、就業市場僵化和出口需求放緩,德國經濟嚴重疲軟,失業率達到兩位數,一度被稱作“歐洲病夫”。如今,德國是否再次淪為“歐洲病夫”的討論再起,增長引擎失靈帶來的痛苦已不僅限於經濟層面,對於經濟改革的呼聲不斷。
一名男子在德國首都柏林的一處加油站為車加油,在受新冠疫情和俄烏衝突影響期間,德國通脹率一度升至7.4%,創下1990年兩德統一後新高。圖片來源:新華社
經濟資料延續低迷
2023年,德國經濟出現萎縮,延續長達6年的低迷態勢。
德國聯邦統計局資料顯示,2023年,德國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下降0.3%。經調整後,經濟表現總體下降0.1%。
上週,德國公佈了2023年工廠訂單、出口和工業生產等幾個關鍵資料,同樣表明經濟疲弱,特別是德國工業已不再是亮點。
資料顯示,2023年,德國工廠訂單下降5.9%,大規模訂單的數量實際上已降至大流行後的低點;作為德國經濟主要基石的出口在12月份下降4.6%,全年下降1.4%;受多個製造領域表現疲軟影響,德國工業產出再次下滑,12月環比下降1.6%,為連續第七個月下降,全年同比下降1.5%,其中降幅最大的是高耗能行業和能源業。
警報連續響起。本週一,德國央行釋出的月度報告顯示,繼上季度負增長後,德國經濟將在今年一季度繼續萎縮,陷入技術性衰退(連續兩個季度經濟萎縮)。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去年表示,德國是2023年表現最差的世界主要經濟體。其進一步預測,德國也將成為2024年增長最慢的主要經濟體,僅增長0.5%。
更為悲觀的預測者預計,由於經濟面臨能源價格長期居高不下、借貸成本高昂以及國內外需求疲軟的影響,德國工業產出將連續第二年大幅下降。
德國經濟也受到最近一系列罷工的影響,特別是鐵路和航空領域的罷工。2月中旬,漢莎航空地勤人員罷工造成旅遊業混亂;1月,火車司機因工資糾紛罷工;農民也封鎖道路,以抗議計劃削減補貼……
在這個曾以強有力的法律保護工人利益而聞名的國家,全面罷工的發生更加突顯經濟的困境。
多種原因帶來萎縮
造成目前德國經濟衰退的原因有很多種,包括全球貿易放緩、能源價格上漲以及國內外政治的不確定性。
不過從更深層次來看,德國的經濟問題也是結構性的,從勞動力短缺和層層官僚體制,到過時的實體和數字基礎設施,都在對生產力造成負面影響。
德國經濟屬於出口導向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德國出口佔GDP的比例幾乎翻了一番,遠高於英、法、美等國家。
在快速全球化時期,出口顯著提振了德國經濟。但如今隨著全球化的衰退,全球貿易不再是德國經濟的增長引擎,其不能再依賴其他國家的需求來刺激本國經濟。
與此同時,德國經濟模式長期注重製造業,製造業增加值份額(19%)遠高於美國(11%),是法國和英國的兩倍多(9%)。儘管德國幾十年來一直受益於其強大的工業基礎,但如今,與擁有強大服務業的國家相比,能源價格高企和經濟脫碳的需要給德國帶來更大的挑戰。
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也在拖德國的後腿。根據歐盟委員會最新報告,在德國,只有19%的家庭擁有光纖電纜連線高速網際網路,而整個歐盟的平均比例為56%。
德國汽車行業在製造業中長期處於頭部位置,特別是在中國市場的銷售一度數字喜人,全國汽車產量曾於2017年達到頂峰。不過如今,德國汽車產量仍低於2008年金融危機前的水平,並且由於比亞迪等中國電動車品牌的崛起,中國汽車出貨量在2022年超過德國。
“德國之聲”報道稱,德國曾經一度成功的商業模式(進口主要來自俄羅斯的廉價能源和廉價前期產品,加工成為高品質商品後再高價出口)已經不再奏效。近幾年來的多重危機(疫情、供應鏈問題、俄烏衝突及其影響)無情地暴露了德國經濟的劣勢。能源密集型企業面臨高能源成本的困境,將生產線轉移至海外的企業不會迴歸。而問題還遠不止這些,德國中央合作銀行(DZ Bank)的一項研究指出,通常被稱為“德國經濟支柱”的德國中小型企業正面臨更大的風險。
不少經濟學家表示,德國當前最需要的是經濟改革。
“德國需要根本性的經濟轉型。”柏林德國經濟研究所所長弗拉茨徹表示,“德國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未來兩年,而是未來10年,需要重塑其行業。”
德國政府已朝這個方向採取試探性措施,比如激勵投資,增加對新創企業的融資,加快基礎設施專案的審批,並放寬技術工人移民規則以幫助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
但民眾認為,德國的內部政治氣候並不利於改變的發生。三元執政聯盟內部的緊張關係正在阻礙政策制訂,加劇企業的不確定性,並使德國人感到現任政府無力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