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拜登只能當一任的美國總統?
其實很簡單,因為拜登的這一個任期非常失敗。
金融策略方面,掀起了全球貨幣戰,但最終輸的是美元。
貿易方面,中國頂住了巨大的壓力,貿易額不斷的增長,反而美國市場的重要性不斷地被壓縮。
拜登推出兩個法案,希望重建制造業,原計劃透過晶片和新能源領域,利用豐厚的資金吸引相關企業在美國落地,實現製造業迴流。
然而中國的新能源產業早就已經獲得了全球領先,中國的晶片產業不斷突破,美國的晶片巨頭卻陷入了困局。
最初的訊息只是說英特爾計劃關閉部分工廠和進行裁員,並將其晶片製造業務剝離。
然而,後來卻傳出可能會收購英特爾,這意味著不再只是英特爾的某些部門可能被出售,而是整個公司可能會被出售。
但現在看來,高通收購英特爾的機率太低了。因為美國的晶片產業不景氣是全行業的,除了之外,其他的巨頭日子都不好過。
而對於高通來說,現在可動用的現金太少,收購還面臨著反壟斷審查等諸多的困難。
那麼問題來了,英特爾如果無法賣給高通,會不會向海外資本出售呢?如果這一幕發生,豈不是更進一步證明拜登的失敗?
英特爾最初的問題在於其晶片製造未能達到預期標準,而這本不該影響整個公司。
畢竟,這家公司曾是科技界的傳奇,尤其在過去的PC電腦時代,英特爾的晶片推動了計算機和網際網路的發展。
近日,周鴻禕發表了一篇文章,分析了英特爾失敗的三大錯誤。他歸納下來指出,英特爾錯失了移動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和晶片迭代三大機會。
但實際上,放在大環境裡面來看,更大的問題在於整個美國的產業和金融政策。
就在前些天,英特爾還官宣了兩款最新的ai晶片,美國政府也傳出即將在年底之前為英特爾融資85億美元。
看來不管英特爾還是拜登,都還在垂死掙扎,但終究於事無補。
事實上,美國曾在全球晶片製造領域佔據了很大份額,但隨著製造業的逐步外移,這一比例持續下降,已減至不到10%。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國的金融資本不斷排擠實體產業資本。
如果這一現象不改變,美國的製造業永遠無法迴歸。
就在最近兩年,我們清楚地看到,大量資金流入美國,但大多數都進入了金融市場。
美國的實體產業資金正在外流,其原因是國內高昂的利率導致企業融資成本過高。同時,美元的持續升值使得企業產品在出口時失去了競爭力。
儘管金融資本家獲利豐厚,美國的製造業卻被迫轉移到海外。
因此,英特爾成為了一個犧牲品,但這絕不會是唯一的例子。
PS:既然看到了這裡,請您給本文“點贊”,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