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呂少峰
近期,A股繼續保持調整找底的走勢,呈現出總體調整、區域性分化的特點,市場總體賺錢效應較弱。極目新聞記者根據iFand統計發現,截至11月15日收盤,累計已有1738餘股“跌回9月”,即收盤價低於9月30日時的收盤價,佔整個A股近32%。
截至11月15日收盤,滬指跌1.45%,深成指跌2.62%,創業板指跌3.91%。個股跌多漲少,4366只下跌,僅929只上漲,其中81只漲停、54只跌停。板塊方面,Sora概念、教育、文化傳媒、消費電子等板塊漲幅居前,半導體、光伏裝置、軍工電子、證券等板塊跌幅居前。
九大板塊回撤明顯,市場表現冰火兩重天
11月以來,市場走勢延續以調整為主的總基調,呈現出總體平穩、區域性分化的特點。一方面是以大千生態、松發股份、運達環保、日出東方、上海電氣、中化岩土為代表的低位股強勢崛起,另一方面則是傳統有色、醫藥、電力等總體表現不佳,有些個股甚至再創階段新低。
分行業來看,目前指數已跌回9月的板塊中,有色、化工、醫藥、紡織、電力、農林牧漁等跌幅居前。若以其在各自板塊中的佔比統計,煤炭、銀行、鋼鐵股表現相對不佳,板塊內股價跌破9月30日的個股比例分別達75.7%、69%、62.2%,同時,食品飲料、醫藥生物、房地產、公用事業、交通運輸、非銀金融7個板塊內此類標的佔比也均過半。
透過大資料分析,煤炭、銀行和鋼鐵板塊的股票近期表現不佳,相關個股的價格跌破9月30日的比例分別達到了75.7%、69%和62.2%。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食品飲料、房地產和公用事業等領域的跌幅也超過50%,這無疑為投資者參與個股增加了難度。
高位股集體殺跌,追高風險大增
炒股的朋友都聽說過一句話,“上也牛,下也牛”。意思是說,在牛市的行情裡,不管是快牛也好,慢牛也罷,那些所謂的牛股,其走勢往往是“過山車”行情,正所謂漲得猛,跌起來同樣兇。
記者透過通達信粗略統計,近20日跌幅在10%以上的有132只。如果以11月15日的收盤價為參照,以11月內最高價為基準,不計算月內新股,累計共有近390個股最大回撤幅度在20%以上。其中,華立股份、中化岩土、川潤股份、強達電路、青島金王、成都路橋共6只個股近期的“虧錢效應”明顯,若在月內高點買入,目前虧損幅度均超4成。
從週五的表現來看,不少最近“強勢股”也是殺跌兇猛,英洛華、海立股份遭遇3連跌停。此類個股的特點是以漲停突然啟動,然後連續暴拉一字,到高位處才開板出現換手漲停,投資者一旦追高逃頂不夠快,就有可能在高位被套,出現較大的虧損。
因此,在指數出現調整的背景下,個股連板高度降低,炸板率較高,投資者要特別注意追板、追高的風險。
持續上漲個股注意放量的風險
最近一週,A股持續回撥找底,從技術層面講,主要還是因為10月9日3489點的壓制,彼時成交量創歷史新高,達3.48萬億元,這裡積累了大量的被套籌碼。本輪上漲是以10月18日的3261點為起點,一路震盪上行,11月8日一度最高上探10月9日這一關鍵壓力位,隨後迅即一路回撥找底。從技術表現形態看,11月15日為實體陰,下週一(11月18日)就要考驗3306點的支撐,若支撐不住則有可能繼續向下尋找3261點,也就是本輪行情的起漲點。
從操作策略上講,“買在分歧,賣在一致”,因此儘量避免盲目追高殺跌,以免兩頭捱打,是震盪市的生存之道。對於持續大漲的個股,即使追強介入,也應該做好倉位控制,踩好節奏,特別高位放量後如不能出現反包,或者出現滯漲,就要警惕階段見頂的風險。一般來說,持續大漲後放量失守,即高價高位見高量,基本上是階段見頂的標誌。值得一提的是,這類階段大漲見頂的個股,即使出現回撤,也不應盲目抄底,避免“偷雞不成蝕把米”。
總體而言,當前指數仍處於回撥找底的階段,週三之前最好控制好倉位,不妨等指數穩一穩,再選擇那些低位啟動或突破的個股,或看一看前期強勢個股的回馬槍。
(股市有風險,投資須謹慎。本文不作為投資依據,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來源:極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