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清華金融評論》刊發國務院參事、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尹中立文章《如何提高我國股市的內在穩定性》,文章提出了幾個重要結論,值得大家深思。
文章認為,從股市主要指數的年度波動幅度看,我國股市與成熟市場存在較大差距;股市波動率高的“罪魁禍首”是機構而不是散戶。國內的保險資金進入A股市場並無障礙,長線資金不願意入市的主要原因是A股市場的上市公司分紅回報率缺乏吸引力。
1)A股股市波動率遠高於成熟市場。以最近10年為例,2013—2023年,美國股市持續上升,年度波動率一般小於30%(2020年除外),A市場則經歷了較大的起伏,主要指數的年度波動幅度均在30%以上,創業板市場的波動率一直在50%以上。個別年份的市場波動率十分誇張,例如2015年滬市的波動率超過80%,創業板的年度波動率達到了182%。
2)股市波動率高的原因是機構而不是散戶。有人認為A股市場散戶投資者佔比過高,導致投資者“羊群效應”過強,從而導致市場波動過大。因此,提高以公募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比例就可以減少股市的波動,但該結論並沒有經過實踐的檢驗。
他認為,散戶投資者佔比過高不是股市波動率高的原因。一般散戶缺乏“止損”習慣,通俗的講就是“賠本不賣”,但機構投資者習慣於“止損”操作,每當市場形成下跌趨勢,機構投資者往往成為殺跌的最重要力量。
有人說“股市的頂部是基金買出來的,股市的底部是基金賣出來的”,是有道理的。因此,股市波動率高的“罪魁禍首”是機構而不是散戶。
交易所資料顯示,滬深市場早已經不是散戶為主的市場了,散戶投資者持倉佔比僅23%左右,投資者持倉比例最高的是一般法人投資者,佔比在50%左右。
3)A股波動率高是因為缺乏長線投資者?所謂的長線資金主要是指保險資金,國內的保險資金進入A股市場並無障礙,長線資金不願意入市的主要原因是A股市場的上市公司分紅回報率缺乏吸引力。
險資為什麼不願意按照政策允許的範圍最大比例配置股票?關鍵原因是股票的投資回報不高。上市公司的分紅收益率一直在2%左右,最近兩年有所提高,但年化收益率也不足3%(見表2),低於同時期長期國債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