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阿里近日接連公佈2024年三季度財報,淨利潤著實亮眼,分別大增47%和63%。作為公認的行業景氣指數和上市公司透明度代表,財務資料未必反映全部,但能不能賺錢,詮釋了大廠有沒有硬道理。
既要降本增效,又要“開著飛機換引擎”,是大廠這些年的主旋律,卻引發了外界對大廠業務成長性的擔憂。接連幾個季度,阿里用資料強調,不管是老樹新芽,還是創新業務成熟化,造血能力的復甦,讓大廠熬過了苦日子。
什麼是大廠的高質量增長?騰訊說,“毛利和經營利潤連續八季超營收增速,延續高質量增長趨勢”。阿里巴巴過去相當一段時間業績疲軟,但連續三個季度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從33億元,跳漲到243億元,再到439億元,也標誌著賺錢能力的強勢迴歸。
細分到業務側,兩家企業有著相似的劃重點和框架邏輯,都是基本盤+新引擎的雙向穩固。騰訊是遊戲+影片號、搜一搜,阿里是淘寶天貓+。這在過去常被提及,但終於在最近幾個季度轉化為現金牛。比如阿里雲四個季度實現增速上漲,三季度淨利潤更是同比飆升89%。
對大廠造血能力的關心,就是對網際網路產業的信心。很難想象,一個頭部企業都無法賺錢的行業,如何擁有光明的未來?阿里巴巴CEO吳泳銘曾表示,對於阿里重要的網際網路科技業務,大部分將會在1—2年內陸續實現盈虧平衡,並逐漸開始貢獻規模化的盈利能力。
在轉舵期,降溫增效容易被偏見帶得更偏。即便是大廠,也常常被認為是靠壓縮人力或投入來實現。但從阿里和騰訊的披露資料看,減員已經接近尾聲,比如阿里三季度員工總數只少了171人,環比大幅收窄;騰訊三季度更是淨增了超過3000名員工,研發投入達到179億元,同比增速超過營收。
財報裡員工人數的增減、各類投入的多寡,是拆解大廠的明文密碼。但密碼只是第一道門檻,利潤反映的投入產出比,從來不是粗暴的財務、人事剪刀差。
大船掉頭的BAT也好,中小創新企業也罷,決勝未來不會限定在一兩個季度的報表運作,利潤的根本在於新業務新場景的商業號召力。越是在業務低迷的時刻,越是考驗投入的魄力。只不過這個魄力要比早期圈地擴張時有難度得多。
在宏大語境裡,大廠的苦日子被解讀為二次、三次創業……既然是創業,大抵要上演反反覆覆的風險故事,可能是一個月一個季度,也可能是一兩年三四年的大週期。利潤會變動甚至會大幅波動,業務會折騰甚至會關停並改。
這個週期你表現不錯,下個週期對手更加努力。好在,熬過了苦日子,回報特別豐厚。
北京商報評論員 張緒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