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生資料圖。本文來源:華生2025微博
本賬號接受投稿,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華生:金融支援資本市場的第一支箭為何還沒落地?
金融支援資本市場的第一支箭為何還沒落地?
本來進入債務問題研究,已經說這段就不評論股市了。但週五股市大跌,市場上眾說紛紜,到處找原因。特別是題材股漲起來兇跌得也多就罷了,而績優股漲得不多、跌的時候也不含糊,結果來問詢的人應接不暇,不勝其擾,這樣我就集中回應一下。
大家知道,這次中央一攬子經濟增量政策的推出,央行宣佈的金融信貸政策對資本市場的支援是打響的第一槍,在9月26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之前就得到了證券市場立竿見影的積極回應。10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又聯合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發布《關於設立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有關事宜的通知》,設立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激勵引導金融機構向符合條件的上市公司和主要股東提供貸款,支援其回購和增持上市公司股票。同時,央行和證監會又出臺了證券公司、基金等非銀行金融機構的互換便利政策,為這些非銀機構提供充裕的資金支援與股票和股票ETF的投資和做市。央行行長還明確表示,首期宣佈的三千億和五千億額度,不夠還可以繼續倍增。
正是基於這個金融信貸的支援政策,我也曾做過個簡單分析和計算指出,相關市場主體僅利用績優股股息與國債利息之差套利,就為績優股佔了主要市值的上證指數在國慶節前的水平上再繼續上升提供了有效支撐。應當說,在這次推出的一攬子經濟增量政策中最簡單明確和最容易操作實現的,就是這個金融支援資本市場政策的落實和到位。那麼,相關政策都已經宣佈和推出月餘,落實到位的情況怎麼樣呢?據有關資訊,互換便利已經簽約的貸款額度有2000億,而實際使用的數字則很小。回購和增持貸款申請額度不到300億,真正使用的就更微不足道。顯然,這對於每日成交過萬億的A股市場來說,連毛毛雨都說不上。
是相關的市場主體有錢不賺、沒有積極性嗎?以回購增持為例。要上市公司申請信貸資金去回購股份,其實並不切實際,因而可以想見響應者寥寥。因為回購的股份,無論是用於登出還是用於股權激勵,對上市公司來說這筆資金都是有去無回,將來無論是貸款本金還是利息的償還,都需要上市公司另外自行籌措資金。顯然,在經濟基本面和上市公司盈利大幅改善之前,即便對於績優公司來說,本來分紅和發展的壓力就很大,用貸款去回購股票是一個沒有什麼收益而風險很大的事情。嚴格地說,也並不利於上市公司本身的健康發展和股東的整體和長遠利益。
這個信貸政策的真正有用武之地,是上市公司控股股東的增持。以上證指數為例,績優高股息的上市公司控股股東持有股票的市值就有幾十萬億之巨,打個對摺也可以申請以十萬億計的信貸資金支援。如果要求把申請信貸購買的股票也質押進去那麼就接近三折。因此這個專項貸款,對銀行來說應該沒有任何風險。這筆資金由於是專戶封閉執行,不會對其他市場產生任何衝擊。但是,許多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反映,本來是興致勃勃地去聯絡各家銀行,結果均被告知,根據有關規定,銀行的信貸必須以企業自己先有30%的本金為前提,同時不接受任何股權質押。此外,像申請其他企業長期貸款一樣,銀行需要對控股股東的財務情況進行審查。這樣一來,企業根本申請不到什麼貸款。折騰一圈下來,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們自然都興致全無。
我一開始就說過,信貸專項資金支援資本市場,是精準的點穴之舉。股市作為資本市場的風向標,是市場上真金白銀的買賣行為決定的,來不得半點空活虛活。而資本市場的繁榮發展,既有利於廣大投資者財產性收入的增加和促進內需,也有利於支援實體經濟特別是高新科技產業的發展。一攬子增量經濟政策打出的這第一槍,可謂一箭雙鵰。但是,再好的政策也需要相關部門的落實到位。如果只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開了會議,做了宣誓、發了檔案,根本不管政策是否管用和真正落實到位,那麼市場和投資者的信心又從何而來呢?
一攬子經濟增量政策是中央推出的逆週期、跨週期調節與應對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和挑戰的重大決策步驟。經濟增量政策組合拳中尚在陸續推出的其他舉措要轉化為經濟基本面的好轉,還需要時間和努力。保證簡單直接又容易落實到位的第一箭就落地並取得成效,相關職能部門責無旁貸。與信貸資金支援資本市場發展緊密相關的金融、證券和國資管理部門應當積極行動起來,以實際行動貫徹和落實中央的決策。
附:有網友希望我評論一下對市場產生較大影響的原證監會主席肖鋼的議論。我想肖是十多年前的主席,也許說的是當年的心理點位吧?不過,無論國內國際的證券市場,指數的高低從長期看都是隨經濟發展和企業盈利水平而總體不斷攀升變化的。用一個固定的指數點位來衡量股市,是刻舟求劍,相信也絕不是今天管理層心中的合適尺度。■
入群可參加全年至少12場精彩閉門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