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盛強的肩上多了一個頗具分量的擔子——牽頭起草並執行公司的市值管理方案。
他是一家新材料央企下屬上市公司的黨委委員、常務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下稱“董秘”)。從2018年6月擔任董秘以來,2024年是他到處推銷自家股票、主管公司市值管理的初始之年,也是監管部門對企業市值管理要求最明確、最支援的一年。
從2024年開始,國務院國資委(下稱“國資委”)全面推開央企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擬將市值管理成效納入央企負責人業績考核。
11月15日,中國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10號——市值管理》(下稱《指引》)。這是證券監管方面首次以檔案方式對上市公司市值管理進行規範和指導。
不過,那些長期破淨的股票,是否會因為上述新規而出現變化?一家曾親歷市值管理試點與改革的鋼鐵業央企人士沒有正面回答這個問題,他只是說,“要更相信市場”。
11月19日,十幾家上市公司組團來到一家央企集團,專門就“市值管理怎麼做”召開會議,探討更多的辦法。
盛強親自“下場”,和團隊夥伴一同跑市場,帶領團隊嘗試使用分紅、回購、股權激勵等多種工具,來落地市值管理的目標。作為一名董秘,他在重塑自己的身份,更想重塑上市公司的價值。
經濟觀察報獲悉,下一步,監管部門擬對相關央企上市公司市淨率(P/BRatio,公司股票每股市場價格與每股賬面價值的比率)等具體指標,提出明確的量化要求。
一家央企上市公司正在“試吃螃蟹”,將市值管理納入高管績效考核,考核佔比5%(滿分100分)。在這之前,該上市公司從來沒有將市值管理納入考核中。
不過,上述鋼鐵業央企人士仍存有疑惑。他並不關心具體數值的規定,指標本身不存在對錯一說。他在意的是:如果對上市公司提出市淨率為1.2的指標,對企業來說一定是好事嗎?
市值管理,這個出現近20年的概念,在歷次國企改革、資本市場改革中反覆出現,既關乎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亦關乎投資者的實際回報。作為權重指數成分股,央國企在市值管理實踐中佔據重要位置。2024年,在監管各方的政策推動和更為具體的要求之下,央國企市值管理再次被重視起來。後續,監管方面還有更多相關政策在醞釀和推進中。
政策訊號
根據國資委的要求,2024年各中央企業全面推開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量化評價中央企業控股上市公司市場表現,並研究將市值管理納入中央企業負責人業績考核。
央企隨之而動。
另一家制造業央企上市公司董秘透露,自己所在的公司開始將市值管理納入考核佔比中。該公司的考核總分為100分,包括經營業績、發展質量、節能環保、科技創新、可持續發展、市值管理等多項指標都被納入考核中。其中,市值管理考核佔比5%。
該公司董秘認為,這個佔比“很高”。在2024年之前,市值管理從來沒有被納入考核。他直觀地感受到了“5%”考核的利好——現在,公司向集團申請資源和經費時很受重視,市值管理工作的推進比之前便利了許多。
他表示,5%的額度並非固定。如果上市公司表現不佳,考核額度還會在5%的基礎上提升,以此讓企業更加重視市值管理。
經濟觀察報瞭解到,在不同的央企中,這項考核的額度和分數不盡相同。國資委給了各大央企“一企一策”的空間。
經濟觀察報就監管部門擬對相關央企上市公司市淨率等指標提出要求等相關問題採訪監管部門,截至發稿尚未得到確認。
但在不久前的一次閉門會議上,央企上市公司的代表們針對市淨率展開了討論。
前述央企財務總監提出,假如要求央企上市公司的市淨率達到1.2,就意味著20%的溢價。如果賬面價值是1元錢,市場價格就是1.2元。要將指標細化至此,是否真的有用?如果達到指標,監管部門會在某些情況下優先批准上市公司的請求,這才算有用。這就必須配套出臺相應的政策。如果沒有政策支援,這些指標就沒有意義。
一名國資人士認同上述觀點。他認為,指標本身不存在對錯一說。對於上市公司的股價,包括財務報表,雖然會計準則統一,但在核算過程中,由於經營管理方法不同,結果也不同。企業能否達到溢價要求,與相關央企的會計政策和經營思路密切相關。
除了目前已經落地的市值管理相關政策要求,更多的政策訊號即將釋放。
經濟觀察報獲悉,下一步,監管部門將探討與上市公司相關的新的股權激勵制度。事實上,國資委2019年釋出的《關於進一步做好中央企業控股上市公司股權激勵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就已經嘗試為央企股權激勵開啟政策空間。
上述國資人士認為,推行長效的股權激勵,能對上市公司的業績增長起到非常強的助推作用。
不止於考核,證監會11月15日釋出的《指引》,要求上市公司合規運用併購重組、股權激勵、員工持股計劃、現金分紅、投資者關係管理、資訊披露、股份回購等方式,推動上市公司投資價值合理反映上市公司質量。
《指引》透過對市值管理細化要求,壓實上市公司董事會、董事和高階管理人員等的職責,以提升上市公司治理能力,進而提升上市公司質量。
中國鐵路物資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鐵物”)董事會秘書孟君奎認為,國資委提出的市值管理要求,主要是站在國有股東價值的角度,側重於國有企業的長期發展和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而證監會發布的市值管理新規,則側重於規範上市公司行為,保護投資者權益,維護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發展。但二者目標是一致的。
董秘當上了“銷售員”
接二連三的政策推動,讓盛強對市值管理這項工作有了越來越強的責任感。
站在電梯旁,盛強向投資機構講述著自己公司的未來願景、想法和創新點。
最近,他的路演頻率變得更高,除了自己路演,他也邀請機構來調研。他已經適應了自己的“股票銷售員”的新身份。在他眼裡,他的團隊只有一個產品,那就是公司的股票。
10月份,盛強看到證監會發布的《中國人民銀行 金融監管總局 中國證監會關於設立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有關事宜的通知》(下稱《通知》),認為時機成熟了。
他第一時間向集團爭取額度。比如在他的年度預算中提到,一旦其市值在一定交易日內下跌超過一定幅度,公司就會啟動預案,投入資金進行回購。
從董秘的視角來看,這種操作是上市公司進行市值管理行之有效的辦法之一,尤其在公司股價下跌時,能在一定程度上穩定市值。
至於資金的來源,依託最新的政策支援,他所在的企業已經找到了方向。根據《通知》,財政部提供的第一批3000億元低息貸款,就是非常有用的工具。
盛強給自己彙集起一個“董秘的市值管理工具包”,裡面收納著包括分紅、回購、大股東增持、股權激勵、投資併購等在內的諸多有待“嚐鮮”的市值工具。
在使用這些工具之前,盛強給自己框定了一個市值管理的底層邏輯,那便是健康且創新。作為董秘,他認為自己和買方不同,因為買方有很多標的可選擇,但他只有自己。
目前,他所在的公司正在投入大量的財力和人力用於產品研發,這是公司堅持的創新之一。公司認為,只要在合成新材料領域取得突破,就算公司的業績有短期波動,投資者也願意接受,公司的估值也會穩定。
另一家制造業央企的董秘在投資者關係方面的業務,較以往更為繁忙。從2024年9月到現在,該董秘共接到十餘個投資者來電,回覆兩個互動問題,內容主要是關於合同專案的情況。其中,該董秘接待的規模最大的一次投資者交流會,有近20名研究機構人士和投資者參加。會議在路演中心同步播放,覆蓋投資者超過3000人。他上一次如此忙碌,還是在2023年“中特估”概念爆火之時。
與市值管理工作密切相關的,還有分紅。
新“國九條”出臺後,盛強所在的上市公司將分紅提上了重要日程。其實,在他剛擔任董秘時,這家上市公司就已經有了連續5年分紅的記錄。
2024年以來,隨著市值管理概念的推進,董秘的工作價值顯著提升。盛強認為,在這一階段,董秘的高管地位逐漸確立,與投資者的關係也更加緊密。此時,企業的分紅顯得愈加重要。
盛強所在的上市公司還在申請落地股權激勵機制。目前,該事項尚未落地。
鑑於國資委對股權激勵的具體實施有著明確的指引和審批流程,下一步,相關央企的股權激勵計劃需要經過集團公司稽核同意,並報國資委批准。
央企上市公司的決策流程涉及多個層級和機構。董秘的角色主要是執行和協調,決策需要經過多層級審批和監督,最終決策權在公司的董事會和股東大會。
作為公司市值管理的“一線”角色,盛強更加密集地“走出去”,向投資者講述公司的市值管理邏輯,讓市場看到公司的多維度策略。
新的“碰撞”
11月19日上午,十幾家上市公司來到一家央企集團,專門就市值管理展開內部交流活動。
在這場長達6個多小時的活動中,一家受邀給上市公司培訓的投行機構受到“熱捧”。
不止一家上市公司提出“什麼是市值?”“什麼是市值管理”這兩個問題。現場的投行人士寫下了一道公式:
市值=股價×總股本=每股收益×市盈率×總股本=淨利潤×市盈率
頃刻之間,數名上市公司人士拿出手機開始拍照。
該投行人士表示,市值管理是一種戰略管理模式,上市公司在合法合規的基礎上,需要充分研究國家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和宏觀調控政策等。之前國資委曾小範圍推過市值管理試點。他與試點企業進行交流,瞭解到想要推動市值管理,就要綜合運用商業模式創新、投資者關係管理、股權激勵、股權再融資等多種手段。
不止當天的培訓,這家投行機構在2024年收到了很多公司的市值管理培訓邀約。
該投行人士稱,在最近的市值管理培訓中,有企業尤其關注“一利五率”(利潤總額、資產負債率、營業現金比率、淨資產收益率、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全員勞動生產率這六個指標)對公司考核的影響,以及相關權重的調整。這一點,也是投資者關注的焦點之一。
一家央企集團的董事會辦公室主任寫了一份6000多字的發言稿,在上述內部會上向其他上市公司介紹自己的市值管理思路。
他所在的集團董事會,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和市值管理寫入了集團的“十四五”規劃,納入2024年度重點工作;成立了提高市值管理領導專項小組,於2024年10月啟動市值管理考核制度的起草。
另一家基建央企首次起草了一份市值管理方案。在這份近萬字的方案中,從市值和市值管理的範疇,到2006年至今該企業的市值表現,再到輿情衝擊股價的預案,以及下一步擬報送集團和國資委的股權激勵方案,都有所體現。
不過,並不是所有上市公司在市值管理方面都取得明顯進展。
在11月上旬的一次董秘聚會上,一家新能源企業憂心忡忡,表示自己企業的光伏板塊市值幾乎腰斬,壓力甚大。對此,他暫未想出應對之策。
在探索中,盛強首次嘗試尋找外界專業機構的幫助。他覺得光憑自己“吆喝”遠遠不夠。
在政策加持下,該公司打算在2024年專門招標一家中介來幫忙做市值管理。中介需要做三件事:第一件事是輿情管理,第二件事是做價值傳播,最後一項是做投資者關係管理。
有一件小事對盛強觸動很大。有投資者詢問:“為什麼想了解公司資訊,在公眾號上只看到會議資訊,看不到關鍵產品。”
盛強反思,如果不能用資本市場看得懂、願意看的語言表達上市公司,價值傳播就無效。價值傳播的欠缺,是一個顯而易見卻長期不被上市公司重視的問題。
挑戰
這不是國資系統內第一次推進市值管理。
2005年,市值管理的概念首次在國資委檔案《關於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中國有股股權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中被提出:“對上市公司國有控股股東進行業績考核時,要考慮設定其控股的上市公司市值指標。”
2014年,國務院出臺《關於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鼓勵上市公司建立並完善市值管理制度,進一步健全市場穩定機制。
2018年1月,國資委年度工作會議中曾明確要求加強市值管理。
但是由於市場環境變化、法律法規中關於股份回購制度的欠缺以及投資者短線化投資等諸多原因,市值管理再次“遇冷”。
之後的2019年、2022年、2024年,監管部門陸續出臺市值管理相關新規。不過,國企上市公司以往在推進落地市值管理的過程中,並不順利。
上述央企高管直言,上市公司曾多次嘗試市值管理,不過,一些企業對市值管理工具的運用欠缺經驗,尤其在回購、增持、併購等市值管理工具運用上歷史較短、經驗欠缺。而且,與市值管理相關的法規起步較晚,例如,2018年修訂後的《公司法》才開始逐漸完善股份回購制度。
孟君奎分析,從提出概念到近期以正式檔案的形式釋出,市值管理經歷了漫長的討論過程。影響公司股價的因素很多,這裡麵包括宏觀經濟和資本市場風險偏好,甚至地緣經濟和政治導致的系統性風險,也包括不同行業以及不同公司的不同發展階段,估值模式不盡相同帶來的估值差異等,比如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中特估”等概念。甚至具體到一個公司,歷史上股東構成結構、股價波動情況等,都可能對後續其市場表現造成影響。
上述央企高管認為,對比來看,相比民企而言,國企的資訊不對稱問題更為嚴重,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市值管理的效果。但是,2024年監管部門首次推行的市值管理考核,有望開啟新的局面。
基於考核的壓力和動力,上述基建央企人士透露,該企業調整市值管理思路,將重點聚焦在淨資產負債率、自由現金流兩項指標上。
他表示,這兩項指標是境外投資者選擇股票投資的重要指標,部分保守投資者甚至對長期無改善或無改善預期的公司給予一票否定投資決策意見。針對公司淨資產負債率和投資性現金流大幅、長期高於同業的現狀,下一步,這家基建企業將從業務結構、行業現狀等方面入手分析,篩選關鍵影響和風險指標,確定運營風險的主要衡量標準,並建立完善的財務風險指標預警體系,定期實現動態監控與分析,提出改善工作計劃措施。
盛強也看到了新的挑戰——與境外投資者的溝通。在他看來,境外投資者和國內投資者在投資邏輯上存在差異,這是他所在的團隊未來需要適應和克服的難點。
準備去路演的路上,盛強說:“去實幹、去掙錢、去分配利潤,公司的市值才能提升,沒有別的捷徑。”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盛強為化名)
王雅潔經濟觀察報部門主任
ESG創新部主任、高階記者專注ESG領域專業報道,擅長宏觀經濟、國企國資領域報道,聚集深度分析報道、調查報道、政策解讀以及資本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