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兔年最後一個交易周,高股息概念依然是避險環境中的首選。週一(2月5日)早盤,高股息權重股逆市活躍,銀行股更是一枝獨秀。31個申萬一級行業中,僅銀行板塊飄紅,多隻個股開盤拉昇。
其中,中信銀行一度漲超5%,蘇州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郵儲銀行、交通銀行、工商銀行等跟漲。截至午間收盤,42只銀行股中21只飄紅,中信銀行漲3.78%、工商銀行漲2.13%,寧波銀行、交通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招商銀行均漲超1%。其中,農業銀行股價再度刷新歷史新高。
當日,A股三大股指連續下挫,均重新整理上週五低點,其中,上證指數盤中跌超3%再度跌破2700點,創年內新低,創業板指、深證成指一度跌超4%,滬深兩市超5000只個股下挫,千股跌停再現。
最新訊息面上,今日央行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釋放長期資金約1萬億元。本次下調後,金融機構加權平均存款準備金率約為7.0%。不少機構人士分析,超預期降准將有效緩解銀行息差壓力,擴大銀行支援實體經濟的空間,彰顯央行加大力度助力實體經濟回升的決心,市場普遍關注銀行“開門紅”行情。
中金公司銀行業分析師林英奇表示,降準旨在為銀行“開門紅”提供較為寬鬆的金融環境,緩解銀行負債端壓力,預計提升銀行淨息差1BP,分別為營收和利潤貢獻0.5%、0.9%(年化)。
不過,市場對一季度降息的預期還在升溫。近期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均表示,一季度MLF(中期借貸便利)大機率下調,幅度預計在10BP,加上前期存款利率調整,有望推動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下調。對於接下來銀行的息差壓力,林英奇認為,年記憶體款利率仍有下調空間,對LPR下行可形成對沖。
此外,近期監管部門最佳化信貸監管,也被業內視為重要利好訊號。2月2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釋出最新修訂的《固定資產貸款管理辦法》《流動資金貸款管理辦法》《個人貸款管理辦法》《專案融資業務指引》,對相關貸款的用途及貸款物件、受託支付靈活性、期限要求、風險管控等作出多維度最佳化,新規自7月1日起施行。
中泰證券研究所所長戴志鋒認為,新規鼓勵金融機構建立差異化授信體系,銀行授信能力的差異化會加大。此外,對貸款用途和資金流向的監控能力要求提升,利於銀行業整體風險控制;銀行風控能力的差異化也會加大。
中信證券研報也指出,最佳化相關貸款品種管理,更好地順應了信貸業務發展新趨勢和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新要求。新規整體信貸業務管理有松有緊,既助力提升企業融資獲得感,還能遏制資金挪用與空轉,提升服務實體經濟效能。在銀行業績底與估值底共同作用下,銀行股走勢可能會隨著信用預期邊際的改善而出現同步變化。
進入2024年以來,大盤持續震盪下挫,滬指跌幅接近10%,銀行因為低估值、高股息成為避險資金重要選項,一路成為“最抗跌”板塊。年初至今,銀行業(申萬一級)漲幅為6.3%,與煤炭板塊成為僅有的兩個飄紅板塊。今年以來,中證銀行指數漲幅6.48%,去年12月以來則最高漲超8%,在所有板塊中排名靠前。
不過,對於銀行股接下來走勢,市場觀點仍有分歧。“歷史上銀行股的超額收益表現大都出現在經濟景氣度上行階段,因此板塊上行彈性仍需關注經濟預期的改善。但需注意的是,銀行股作為能夠提供穩健分紅的高股息品種,在無風險利率持續下行的階段其類固收配置價值同樣值得關注。”平安證券銀行業分析師袁喆奇表示。
截至1月末,銀行板塊股息率為5.56%,較無風險利率相對溢價處於歷史高位。截至2月5日,板塊靜態PB僅0.56倍,對應隱含不良率超15%,安全邊際較高。目前,已有7家上市銀行披露2023年業績快報。從可比資料來看,各銀行不良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撥備覆蓋率整體有所提升,歸母淨利潤實現同比正增長,但營收承壓加劇行業分化,廈門銀行、中信銀行、招商銀行等營收同比增速為負。
有機構人士對記者表示,之後依然要警惕房地產行業和地方債務風險持續暴露帶來的影響。接下來,銀行業息差壓力仍在,營收增速繼續承壓,資產質量穩定的重要性將進一步凸顯。另有多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近期監管部門對經營性物業貸款用途鬆綁、建立房地產融資城市協調機制併火速篩選專案“白名單”等舉措,都對改善相關領域資產質量有重要作用。
從機構持倉來看,據中泰證券統計,去年四季度全部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靈活配置型基金持倉銀行股的比例為1.99%,環比三季度下降了0.56個百分點,整體持倉佔比仍低於歷史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