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何明俊
2024年的夏天,光伏產業墮入寒冬。
7月9日,股價跌至年內最低點12.61元/股,“千億俱樂部”上已無光伏主要產業鏈的上市公司。這一天是光伏產業鏈的黑暗一天,一個被視為能源未來的產業鏈竟無一家市值千億的上市公司。直到次日,光伏板塊反彈,光伏產業鏈“千億市值”失而復得。
這與光伏產業歷史上數輪週期更迭何其相似。比起過往,得到了資本支援的光伏產業,財富蒸發是表象,更多變化潛藏在冰山之下。
從倒閉潮到快速反轉,再到倒閉潮,光伏產業經歷了三輪大洗牌。在這幾輪危機中,施正榮的無錫尚德、彭小峰的賽維LDK、苗連生的英利、楊懷進的海潤光伏等曾經的明星企業和巨頭,最終都倒在了黎明前。這其中除了大手大腳擴張造成的資產巨幅減值虧損外,還有著對技術方向摸索的不足。
而混亂的競爭狀態最終會走向終結,行業集中度迅速提升,掌握新技術的企業脫穎而出,中國光伏產業出海尋找新發展。
如今的光伏產業鏈,早已吸取“前輩們”的經驗教訓。在技術變化的時代快速響應並實施改造專案,但舊產能依然會出現在財報上,以資產減值的形式來提醒企業和投資者,盲目擴張的背後是深淵。
N型時代,技術改造
無論是擴張週期還是下行週期,光伏產業永遠都在追求“降本增效”,但增效永遠排在降本之前。
N型被確立為新的主流技術方向,是因為與P型太陽能電池板相比,N型太陽能電池板的效率更高。更好的技術帶來更高的效率,更高的效率則能更好地提高光伏元件的收益,影響更多的客戶選擇更先進的技術,從而形成“技術引領行業發展”的正迴圈。
德國哈梅林太陽能研究所(ISFH)測算資料顯示,P型單晶矽(PERC)電池理論極限效率為24.5%,而在N型電池中,HJT和TOPCon的理論極限效率則分別達到28.5%和28.7%。此外,正面無柵線遮擋的N型XBC電池理論極限效率為29.1%。
時代週報記者與多位業內人士交流時發現,光伏產業從P型往N型的迭代過程中,企業均面臨三個細分方向:TOPCon、BC以及HJT。其中,從P型直接迭代到N型TOPCon的成本最低。
2023年,N型趨勢被光伏行業快速確定。
InfoLink資料顯示,2023年光伏電池新建產能中,N型電池產能佔比超95%,直到年末,N型電池產能佔行業總產能比重高達58%,確立了主流技術路線的地位,並預計2024年年底TOPCon產能有望達到920GW,同比增長64.3%。
新建產能往N型靠攏,舊產能進行技術改造也同樣往N型發展。
“在建產能方面,公司同步推進存量PERC產能升級和TNC新產能建設,預計將在2024年逐步完成約38GW PERC產能改造,並分別在眉山基地和雙流基地新增16GW、25GW TNC電池產能,預計2024年底公司TNC電池產能規模將超過100GW。”通威股份在一份公告中表示。
2024年3月,通威股份金堂基地二期、眉山基地二期的TOPCon技改專案相繼完成。同樣是3月,愛旭股份公佈了PERC產能改造及TOPCon產能擴建計劃。根據該計劃,愛旭股份將義烏基地25GW PERC電池升級改造成TOPCon,預計下半年陸續投產。同時,在安徽滁州建設15GW的TOPCon產能。
技術改造的方向不只有TOPCon,BC技術也是方向之一。
“目前,隆基綠能已經基於HPBC二代技術建設了1.5GW的生產線,目前每個月穩定達產,月產出在120MW左右,良品率和成本都達到了預期目標。2024下半年,公司加快了BC產能建設,預計明年一季度HPBC2.0產能投放近20GW。到2025年底,BC一代和BC二代合計產能大致將達到70GW左右;到2026年底前,除了海外個別工廠外,國內工廠的所有產品都會遷移到BC技術上。”隆基綠能相關人士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
InfoLink 統計資料顯示,2024年預計有99GW PERC產能改造成TOPCon。截至2024年上半年,TOPCon技術落地產能已經達到約730GW。儘管部分產能遭遇當前低迷的行情影響取消或者延期,預計2024年底TOPCon電池產能仍將有望超過800GW。
據時代週報記者瞭解,P型轉N型在矽料、矽片、元件三個環節上只涉及少量配套設施的更換,裝置上新的速度比對舊產能的技術改造還要更快。這也使得N型技術在光伏產業鏈中的迭代速度遠超預期。
有業內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從PERC產能進行技術改造升級N型產能的週期並不長,基本上在3個月到6個月左右,35%左右的裝置能繼續使用,其餘則需進行更換。也有一線大廠的高管告訴時代週報記者,技改的專案不同,裝置難度不同,所以技改的週期從1個月到3個月的都有。
“目前來說,PERC有效產能大概是170GW左右,TOPCon有效產能大概是812GW,HJT的話是48GW左右,BC則是大概53GW左右。總體產能合計約1090GW。”上海有色網(SMM)高階分析師毛婷婷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說。
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的《2023-2024中國光伏產業發展路線圖》資料,從2024年開始,TOPCon技術市場佔比快速增長,成為市場絕對主流技術路線。
這在TOPCon陣營的光伏上市公司財報中亦有所體現。
晶科能源在公告中指出,2021年以來,公司引領光伏行業逐步加大對N型電池的投入,推動了N型TOPCon電池的成本大幅下降,實現了N型TOPCon電池的量產成本與P型PERC電池基本趨平。
同花順iFind資料顯示,TOPCon電池的生產成本在0.29-0.3元/W之間、非矽成本在0.17-0.18元/W之間;PERC電池的生產成本在0.23-0.25元/W之間、非矽成本在0.12-0.14元/W之間。但由於各家廠商使用的裝置、技術、材料以及所在地區等不同,因此具體成本會存在一定的偏差。
目前,中國出貨量前十的光伏生產商,大多已完成TOPCon產能佈局。時代週報記者注意到,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中國出貨量前十的光伏企業分別是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天合光能、隆基綠能、通威股份、正泰新能、阿特斯、協鑫整合、東方日升和英利能源以及一道新能、橫店東磁則並列在第9至10名。
其中,晶科能源已實現穩定量產的N型電池產能超過75GW;晶澳科技到2024年末N型電池產能為57GW;天合光能N型產能為70GW;隆基綠能預計到2025年底BC產能達到70GW;通威股份到2024年末TNC電池產能規模將超100GW。
P型消退,資產減值
技術改造固然能夠讓企業跟上技術迭代的浪潮,但同時也存在著副作用——資產減值。
多位業內人士對時代週報記者指出,在行業技術迭代的程序中,技術改造難免會帶來鉅額的資產減值,而此前PERC產能越高的企業,資產減值的包袱就越重。
據時代週報記者對一線梯隊的減值情況統計,截至2024年三季報,隆基綠能、晶澳科技、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愛旭股份和通威股份的資產減值損失分別為65.58億元、5.47億元、7.04億元、11.38億元、14.36億元和33.29億元。而在2023年年報中,上述六家企業的資產減值損失分別為70.25億元、23.06億元、13.24億元、32.57億元、14.21億元和62.36億元。
透過圖表可發現,自2024年二季度後,各大光伏廠商的資產減值幾乎都是大幅度減少。而透過單季度資產減值損失圖表來看,六大廠的資產減值損失有了肉眼可見的降速。
但對於規模較小的光伏企業來說,技術改造的價效比不如重新投建新產能。
根據公告,鈞達股份在2023年計提P型PERC電池相關固定資產約8.94億元。鈞達股份董秘辦工作人員表示,公司P型產能2023年全部計提減值並停產。
而今年出貨量前十的廠商——橫店東磁,2023年發生固定資產報廢損失1110.93萬元,同時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損失1.92億元,主要為PERC太陽能電池片生產線等。橫店東磁董秘辦工作人員則表示,PERC產能減值仍要看客戶訂單情況,但沒考慮技改PERC,公司的TOPCon技術是新投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輪光伏企業資產減值浪潮中,除了固定資產減值損失外,還有很大一部分比例是存貨跌價引起的減值計提。通常情況下,存貨減值對當期利潤有著不小的影響。
以通威股份為例。2024年第三季度,通威股份計提資產減值準備10.66億元,其中存貨跌價準備為10.34億元。根據公告,由於資產減值準備,通威股份三季度減少利潤總額10.66億元、減少歸母淨利潤6.76億元。
受光伏產業鏈價格大幅波動影響,光伏產業的6家大廠都計提了存貨減值。儘管計提存貨減值反映了存貨當期的真實價值,但存貨是可以轉銷的。根據規則,跌價的存貨被銷售後,對應的減值準備則會結轉,從而使得毛利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時代週報記者瞭解到,光伏行業從P型向N型迭代並不意味著P型需求完全消失。
“P型的需求仍然是存在的。”一位一線光伏電池片廠商業內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未來2年內,PERC可能還有15GW至20GW的需求,這個需求要看各家的渠道能力,能力強就能拿到。”
“就電池環節而言,PERC產能雖然仍有較大規模,但是很多實際已經處於停產狀態。” InfoLink Consulting 資深分析師趙祥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說。
趙祥表示,鑑於當前PERC需求已經在持續走低,我們預計2025年PERC技術出貨佔比會下降到5%附近,2026年基本就成為了特規產品。“目前低迷的行情下,技術改造潮基本也不會再有了,目前幾乎聽不到企業仍在規劃PERC升級TOPCon了,不過PERC升級xBC 的訊息倒是多起來,不過更多的是原有廠區的再利用。”
股價突圍,重啟新週期?
時代週報記者注意到,無論是技術改造還是資產減值,影響光伏企業盈利核心的依然是價格。即便企業所推出的產品搭載領先的技術,但市場價格的低迷無法讓優質產品賣出正常的價格,行業的負反饋便無法被打破。
作為綠色能源,光伏的“平價”並非惡意的“低價”。雖然光伏過去曾因產業鏈博弈而出現漲價行情,但從發展趨勢來看,光伏走向“平價”是必然趨勢。只有讓更多地人能夠用得起光伏,全球能源結構才有望完全走向綠色可再生。
如今,光伏產業已不能再任由“低價競爭”無序蔓延。
10月14日,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在上海組織召開“防止行業內卷式惡性競爭座談會”。這場閉門會議的主題包括供需失衡、出清過剩產能等。儘管會議不對外開放,但參加座談會的企業幾乎覆蓋了光伏製造產業鏈上中下游的核心企業。
東海證券研報指出,預計隨著政策端託底以及行業自律推進,短期光伏行業有望恢復有序競爭,產業鏈價格有望觸底回升。中長期看,全球能源轉型及光伏降本增效帶來經濟性,需求端增長預計持續。
只不過,當前光伏產品價格尚未完全恢復。
據InfoLink 11月14日披露資料,當前 TOPCon 元件價格僵持0.65-0.7元的區間,前期遺留訂單仍有部分0.7元以上的價位少量執行,低價0.62-0.63元的價格仍有存在市場,但交付量體已經在減少,且招投標價格也開始穩定,種種跡象也為市場增添正向訊號。分散式專案本週落於0.68-0.74元,然而大批次成交仍需時間醞釀。
據時代週報記者瞭解,部分光伏元件廠家雖然上調報價,但落地效果有待觀察。短期元件價格以走穩為主,大幅上調價格可能性較低。
多位業內人士也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行業企業對週期反轉具體時間點的看法不一,但相對一致的是2025年極有可能迎來拐點。而在光伏“內卷”、價格低迷的狀態下,反轉仍然需要多個因素共振。
當下光伏企業對未來需求增速普遍較為悲觀,毛婷婷認為,明年庫存和產能出清後市場會相對健康一些。“業績反轉的話,可能需要明年中下旬以後。”
前述隆基綠能相關人士則表示,“當前供需錯配導致的價格大幅下跌,各個環節都基本到了成本線,矽料和矽片環節較下游情況更嚴重些,行業正在共同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認為低價不可持續,隨著落後產能出清,企業盈利才能好轉。在這輪週期中,對企業的技術、成本、資金、運營都是極致挑戰。這輪過剩是過急、過快的產能擴張、技術擴散導致的,行業也需要從中吸取經驗,注重專利保護,避免盲目投資、重複投資。”
根據CPIA此前預測,2025、2030年全球新增光伏裝機有望分別達到462GW、587GW,2025年全球GW級市場將進一步增長,達到53個。而TrendForce預測資料顯示,2024年全球新增光伏裝機容量從大到小,依次為亞太、歐洲、美洲、中東非,四個地區新增光伏裝機容量分別達到270GW、90GW、87GW、27GW。
全球市場對於光伏的需求依然存在並逐年增加,出海依然是光伏企業的首選項。需求支撐是基礎,在供應不超配、價格脫離惡性競爭範圍的狀態下,光伏行業仍有機會重啟擴張週期。
二級市場上,光伏六大廠商股價已率先走出低谷。
同花順iFind顯示,自9月24日至11月13日的32個交易日內,六大廠商股價區間漲幅均超過40%。其中,晶科能源區間漲幅為44.18%;隆基綠能為57.74%;晶澳科技為80.85%;天合光能為55.92%;愛旭股份為121.34%;通威股份為70.97%。
(實習生劉豔莎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