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消費之家
近期,聯合資信釋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簡稱深康佳A,以下簡稱康佳)信用評級公告,內容顯示康佳個體信用等級為a,考慮到其控股股東華僑城集團償債能力強,持續為其提供債項擔保,發放委託貸款等方面的支援,康佳主體長期信用等級為AA,評級展望為穩定。
資料來源:上市公司公告
儘管聯合資信對康佳集團的信用評級保持不變,但康佳近期的業績表現卻令人擔憂。2024年三季報的資料顯示,康佳的營收規模縮小,同時虧損額度也在增加。此外,康佳旗下的多款產品,包括智慧門鎖、燃氣灶、電視機和冰箱等,因質量問題而頻繁遭到消費者的廣泛投訴,投訴內容涵蓋了產品效能差、售後服務不足、維修週期長以及客服態度問題等多個方面。
在資本市場,自2024年三季報披露以來,康佳股價也大幅下跌,截至2024年11月25日,期間累計跌幅高達21.09%,這一跌幅遠遠超過了同期大盤指數0.87%的跌幅,與所在行業1.90%的平均漲幅也形成了明顯的反差。實際上,在過去三年的時間裡,康佳股價整體走勢大幅弱於行業均值,康佳股價累計跌幅為18.55%,同期行業則上漲40.86%。
營收縮小、虧損擴大,多項財務指標全面下滑
2024年10月31日,康佳公佈了其2024年三季度的財務報告。報告顯示,2024前三季度營業收入為81.20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了45.42%。在歸母淨利潤方面,前三季度則虧損16.06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124.67%。具體到第三季度,康佳的營業收入為27.07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8.53%;而歸母淨利潤的虧損額為5.18億元。
本期,康佳的營業成本為76.11億元,相較於上半年期末的143.18億元大幅減少,減幅達46.84%。此外,康佳的銷售費用、研發費用和管理費用均有所降低,與上一報告期相比,它們的降幅分別為15.94%、13.70%和12.61%。
在康佳三季報中,多個關鍵財務指標變化也顯示出負面趨勢。具體來說,交易性金融資產、應收款項融資、應交稅費、應付職工薪酬、投資收益、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淨額、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淨額以及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淨額等指標均全面下滑,其下降幅度分別為35.55%、39.55%、58.99%、40.03%、54.23%、93.17%、21.25%、490.59%和932.86%。
除了本報告期表現不佳外,康佳近年來的營收規模一直在縮小。2020-2023年,康佳的營收分別為503.5億元、491.1億元、296.1億元和178.5億元,相應的增速分別為-8.65%、-2.47%、-39.71%和-39.71%,連續四年呈現下降趨勢。相反,在2016-2019年,康佳的營收曾連續四年增長,當時的營收資料分別為203.0億元、312.3億元、461.3億元和551.2億元,對應的年增長率分別為10.35%、53.84%、47.71%和19.49%。相較之下,康佳近期的業績發展態勢顯得較為疲軟。
資料來源:同花順
在營收縮小的同時,康佳歸母淨利潤也呈現出明顯的波動,自2022年起出現了虧損,近三年虧損額度逐年擴大。具體來看,2020-2023年,康佳的歸母淨利潤分別為4.78億元、9.05億元、-14.70億元和-21.64億元,相應的增速分別為125.26%、89.55%、-262.42%和-47.15%。根據其2024三季報-124.67%的增速資料,預計2024年全年康佳的虧損將繼續加劇。
資料來源:同花順
康佳銷售淨利率也呈現連續下降的趨勢。2020-2023年,銷售淨利率分別為1.07%、1.64%、-5.98%和-14.77%,虧損效應愈發明顯。到了2024年,這一資料進一步走低,前三季度降至-22.97%,創近年來新低。
資料來源:同花順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康佳在2021-2023年期間的員工總數也呈現逐年減少的狀態,具體來看,2021年員工總數為16238人,到了2022年減少至14513人,而到了2023年進一步降低到14106人。
劉鳳喜曾力推產品轉型戰略,半導體業績腰斬
2024年8月31日,康佳公佈了其2024年上半年的財務報告。從細分領域業績變動來看,康佳的半導體及儲存晶片業務在2024年上半年的營業收入為0.83億元,上年同期則為20.37億元,同比下降95.93%,其在總營收中的佔比也從上年同期的19.45%下降到了1.53%;其他行業的營業收入為5.75億元,同比下降84.30%,其在總營收中的佔比也從上年同期的34.97%下降至10.63%。
資料來源:上市公司公告
從幾乎腰斬的半導體和其他業務資料走勢來看,康佳近年來所堅持的多主線產品共同發展的戰略似乎遇到了困難。實際上,康佳在2024年仍執行 “一軸兩輪三驅動”的發展戰略,各條產品線共同發展,另外也明確將消費電子和半導體業務作為公司發展的核心。
康佳在2024年8月27日宣佈了重要的管理層變動,其中公司董事局主席劉鳳喜因工作調整原因辭去了所有職務,不再在康佳及其子公司擔任任何職位。與此同時,前總裁周彬被提升為集團董事局副主席,並開始主持董事局的日常工作。另外,前副總裁曹士平接任了周彬的職位,成為新的集團總裁。
劉鳳喜在康佳集團擔任關鍵職位的同時,也兼任其母公司華僑城集團的總經理。與劉鳳喜的雙重身份形成對比的是,周彬和曹士平這兩位資深員工在康佳集團的長期服務超過了二十年,他們更多地被視為康佳集團內部派系的代表。康佳集團與最大股東華僑城集團之間也曾出現矛盾,2015年5月28日,康佳集團董事會的換屆選舉結果出乎意料,中小股東的代表獲得了四個董事會席位,而華僑城集團作為大股東僅獲得了三個席位,這一結果引起了後者內部的不滿。然而,僅僅兩週後,即2015年6月18日,華僑城集團透過提名劉鳳喜擔任康佳集團董事局主席,重新奪回了對康佳集團的控制權,從而開啟了長達九年的劉鳳喜時代。
劉鳳喜任內,嘗試業務擴張多次調整其戰略方向,例如2014年,康佳曾提出打造“中國首個智慧電視網際網路運營平臺”的目標;2016年,又提出了“軟體+硬體”的發展理念;2017年,康佳公司轉向了“投控+金融”的模式;到了2018年,康佳又宣佈了進軍半導體領域的“1234”戰略計劃。然而,收入的減少和虧損的增加似乎表明這種轉型擴張策略在內部遇到了適應性問題。
除了業績表現不佳外,康佳也曾因財報資料問題受證監會處罰。2023年1月4日深圳證監局釋出關於對康佳採取責令改正措施的決定。內容顯示,2020年至2021年康佳相關下屬公司開展的部分購銷交易不具有商業實質,收入成本確認缺乏依據,導致公司相應定期報告披露的財務資料不準確。隨後,康佳又因資產減值測試及資訊披露問題再次受到處罰。彼時,深圳證監局不僅對康佳採取了責令改正的監管措施,還對時任董事長劉鳳喜、時任總經理周彬、時任財務總監李春雷、時任董秘吳勇軍進行了監管談話。
在康佳業績持續低迷的背景下,高層人事變動似乎預示著公司在管理層層面進行了一次關鍵的重組,旨在應對當前的經營挑戰。同時,這次人事調整也被視為康佳派系對大股東華僑城集團經營策略的不滿,外界普遍認為這是康佳派系重新掌握權力的訊號。從目前的情況看,這次變動並沒有涉及到公司股權的變更,華僑城集團仍然是康佳的最大股東。然而,隨著周彬的上任,康佳的經營決策權可能已經完全轉移到了“康佳人”手中。
除了管理層內部的派系變動之外,康佳似乎也在努力剝離由其大股東控制的房產業務資產。2024年11月6日晚,康佳公告稱將持有的崑山康盛29.4%股權與泰州華僑城公司持有的30.6%股權在國有產權交易所聯合公開掛牌轉讓。根據第三方評估機構的評估值,康佳掛牌轉讓的29.4%股權掛牌底價為1.23億元。此外,康佳放棄對泰州華僑城公司掛牌轉讓的崑山康盛30.6%股權的優先購買權,其底價為1.28億元。
崑山康盛成立於2010年7月8日,註冊資本為3.5億元,康佳持股49%,泰州華僑城有限公司持股51%。主要資產包括位於崑山市周莊鎮水月周莊花園的售樓處、辦公樓、鉑爾曼酒店等,主要經營專案為水月周莊鉑爾曼酒店。業績方面,崑山康盛2023年度實現營業收入1.53億元,虧損2323萬元;2024年上半年,實現營收3518萬元,虧損1578萬元。
針對康佳管理層變動後經營戰略是否出現重大轉變及出售資產原因等問題,11月25日,大消費之家向康佳發去採訪函,截至發稿,康佳方面未作回應。
多線產品投訴不斷,涉及質量問題
黑貓投訴平臺內容顯示,近30日內公司所受投訴為27次,累計投訴數量已達1421次。投訴內容涉及空調、冰箱、彩電、廚衛用品等多線產品的質量和售後服務問題。
在12315投訴平臺上,針對康佳產品的投訴數量驚人,累計達到了1317條。這些投訴內容集中反映了消費者對康佳產品品質和履約服務的深度質疑。投訴中涉及的問題包括產品同質化嚴重、創新力不足,以及售後服務差、產品質量差、廣告騷擾、亂扣費以及退貨難等問題。
資料來源:12315消費投訴資訊公訴平臺
在空調產品方面,有消費者投訴稱,2024年9月發現冰箱一直響,售後來換電腦版,幾天後冰箱癱瘓,東西全部腐爛,沒有人來談賠償,10月幾次申請配件到10月25日換壓縮機至今噪音大,售後人自己上報,機器正常,康佳冰箱售後人員不客觀檢測冰箱噪音值,出具假報告單。廚衛產品方面,消費者投訴稱,2024年11月23日,其所買燃氣灶因質量問題不到半年打不著火,上門維修3次維修不好,康佳客服忽悠拖延時間,每次維修需要10天等待期。電視機產品方面,消費者投訴稱,2024年8月17日其於京東網購買康佳電視機,8月底送到,僅僅過了2個月,電視機就有重大質量問題,電視機螢幕有黑屏。
資料來源:黑貓投訴平臺
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影響了消費者的使用體驗,似乎也對康佳集團的品牌形象造成了負面影響。未來,能否深入剖析這些問題、並制定有效的解決方案,以提高產品質量和最佳化服務,可能是康佳是否再次實現業績增長的關鍵一環。
本文源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