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年時間大賺 25 倍,這個投資回報率應該算驚人了。
2019 年 12 月份以 3500 美元的價格入場,一下子拿出存款的四分之一買入 BTC,當時總價接近 13 萬。
昨天,BTC 的價格最高衝到快 9 萬美金一個,當初投入的 13 萬變成了今天的 300 多萬。
如果換算成人民幣,現在一個 BTC 價值 64 萬。
也就是在十來年前,10000 多個 BTC 也只能買一個披薩,現在價值多少錢你們可以算一下。
今天早上,我一個朋友截圖讓我看了下他的賬戶,所以我才寫了這篇文章。
2018 年 5 月初,我寫了一篇文章來介紹區塊鏈和 BTC 的原理和邏輯,那是他第一次接觸和了解。
當時我還在北京,也剛入職京東不久。彼時的他在西二旗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做產品,週末坐了兩個小時地鐵過來找我吃飯。
主題就一個,讓我好好給他介紹一下 BTC。
一個下午的時間我們聊了很多,我也是知無不言,至少幫他掃平了很多資訊差。
大半年後他突然跟我說,自己買了,那是 2019 年的 2 月。
我問他買了多少,他說算下來用掉了自己存款的四分之一。2019 年 2 月初,BTC 的價格也就 3500 不超過 4000。
如果用現在的快 9 萬對標當初的 3500,肯定覺得好值。
但是,那時候的 BTC 其實是大跌的區間,比起我給他介紹的時候已經跌去了一半。
即便如此,他還是入場了,而且一拿就是 5 年,期間從來沒有發生交易。
如果你們去看下走勢圖就知道,這 5 年時間裡 BTC 也是起起伏伏,高到了 6 萬多刀,然後又跌到 1 萬多刀,接著又創下歷史來到 8 萬多刀。
我第一次知道 BTC 的時間是 2011 年,當時在北航的實驗室有幾個同學在談論,想弄一臺電腦來挖礦。
後來因為專案太忙擱置了,成功錯過一次。
下一次再集中研究和接觸就等到了六七年以後,那時候我和幾個同事合夥買了專業礦機挖礦,然後每個人分了點 BTC。
我記得當時買礦機我是投入了六七千塊錢,但從後面的回報來看,肯定是成倍回本。
2018 年到 2019 年算是我對 BTC 最投入的階段,期間跟一些關係比較好的朋友系統性介紹過。
我統計了一下,其中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能聽懂,然後其中的三分之一會相信,再就是其中的三分之一會投入。
最重要的是,只有最後的三分之一能一直拿住。
前面也說了,BTC 的波動性十分考驗人性,很多人都是中途下車了,然後錯過了下一站的風景。
這玩意兒我覺得就是靠信仰,你相信,就會行動,然後關注長期價值。
就我知道的,當初因為我的影響而上船的這些朋友中,現在回報率最高的達到了 7 位數。
還是那句話,我們賺不到認知外的錢。
如果只是聽說,沒用。
如果只是瞭解,沒用。
如果只是跟風,沒用。
聽說是第一步,瞭解和研究是第二步,思考和判斷是第三步,行動是第四步,過程中就是認知的升級。
有些人可能憑運氣賺到了錢,如果持續折騰,也會憑實力虧掉。
我從來不會建議任何人去買 BTC,甚至會建議一些人別買,尤其是投機主義者。
要知道,不管是股市還是 B 圈,虧得最多的往往是這些人。
就算到了現在,我還是不建議你們去購買 BTC,一個是價格確實太高,另外就是很多人並不瞭解其中的邏輯。
如果只是看漲跌,那註定是韭菜。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其實就一個,準確說是我們需要掌握一個認知,也是我反覆說的。
早,就是優勢!
我自己從這個認知中受益,而且這個認知也影響了我很多的思考和決策,以及行動。
2010 年時我開始做 Android 和 iOS 開發,那時候我聽到的聲音是太小眾,甚至有人建議我去做諾基亞塞班系統開發。
2012 年底我註冊公眾號開始寫作,那時候有同學跟我說這寫了有啥用,還浪費時間。
2014 年我決定加入創業團隊時,那時候很多聲音建議我去大廠吧,你應該去新浪和搜狐這樣的大公司。
2019 年我從京東離職時,那時候很多朋友建議我說別衝動,離開大平臺價效比並不高,你自己做事風險太大。
事後覆盤這些決策,我覺得都是享受到了早期紅利。
越是新東西,我越有興趣,越是少有人走的人,我越嚮往。
如果只是把別人走過的路再走一遍,機會肯定不屬於我。如果從頭開始去追趕別人的優勢,我永遠沒有好機會。
2022 年 12 月份我寫了一篇 ChatGPT 保姆級教程,那篇文章幫助一批人打開了 AI 的大門。
再一次證明,早,就是優勢。
如果你是從新聞裡或者媒體那裡看到訊息和機會,其實已經晚了。
真正的早,就得從身邊的人和資訊渠道開始,升級自己的資訊渠道,從升級自己的人脈網路開始。
我也不是先知,我只是想盡辦法確保自己跟這個行業走在前面的人同行。
理由很簡單,他們有最新的資訊、最新的實踐、最新的判斷、最早的感受。
最後,不要問我有多少 BTC,問就是有。
················· 唐韌出品 ·················
安可時刻
認知是個好東西,越豐富,對這個世界的理解越透徹。
做產品也是同理,產品思維和產品認知是一個產品經理的上限,但是絕大多數人更關注技能的學習。
我開辦了一年的產品訓練營,就是為了幫一批 PM 提升產品思維和產品認知,讓他們在產品、業務、商業上有先人一步的優勢。
機會不會太多。
如果你還沒參加過我的訓練營,可以聯絡我報名,最近會舉辦一期線上的。
沒加我的,可以加:tangren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