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周瀟梟 北京報道11月30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年度論壇(2024-2025)”在京舉行。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參加論壇,並分享了其對當前經濟形勢和政策應對的看法。
王一鳴表示,今年以來,中國經濟雖然有起伏,但是總體呈現回穩向好的態勢。前三季度經濟增長4.8%,全年有望實現5%左右的增長。當前經濟執行,總體上表現為供給強於需求、供需強弱不平衡的態勢。當前經濟面臨最主要的問題是有效需求不足,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內需不足的問題仍然突出,消費需求不足更為明顯。過去疫情這幾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大體維持在4%左右的年均增長率。但是,今年前10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只有3.5%的增速,低於疫情幾年的平均水平,大幅低於疫情前8%的增幅。受房地產投資拖累,投資整體比較低迷,且增速在放緩。前10個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4%,比上半年回落了0.5個百分點。
二是需求不足導致價格持續走低。前三季度我國GDP平減指數下降了0.7%,連續6個季度下降。這意味著,連續六個季度名義GDP增速低於實際GDP增速,使得市場主體與宏觀資料形成體感溫差和預期溫差。同時,當我國名義GDP走低,也使得我國與主要經濟體,特別是跟美國,以名義GDP衡量的比值在走低。
三是需求走弱逐步向供給端傳導。需求不足導致價格持續回落,企業盈利空間受到擠壓。當前,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在年內經歷回升以後,又出現了下降。當企業虧損面擴大,這會帶來企業資產負債表出現逆向調整,會抑制企業擴大投資和新增產能的意願,需要避免這種消費與投資形成聯動帶來的下行。
王一鳴表示,需要把中國經濟放在一個更長的時間跨度來觀察,從2012年中國進入“三期疊加”和“新常態”以後,我國經濟在經歷調整。“新常態”時期我國經濟主要是供給端潛在增長率下降帶來的變化,現在經濟增長約束在由供給端向需求端轉化,總需求不足正在成為經濟增長最主要的約束條件。三年疫情的衝擊,需求側受到更大的影響,需求不足對經濟增長的約束在進一步強化,主要表現在三方面。
一是房地產市場的深度調整,帶來了需求的收縮效應。2021年我國商品房銷售額是18.2萬億元,2023年收縮到11.2萬億。今年前10個月商品房銷售額同比下降20.9%,預計2024年商品房銷售額可能降到9.2萬億元。房地產市場需求的收縮,使得需求對經濟增長的約束進一步強化。
二是資產負債表受損對需求造成影響。房地產價格下降帶來了資產的減損,對居民部門資產負債表形成收縮效應;加之今年9月前資本市場持續低迷,也影響了居民的財產性收入。受經濟執行環境的影響,企業資產負債率也是上升的,導致企業投資能力和意願下降。資產負債表的修復,取決於經濟基本面的改善和資產價格的回暖。當前,我國有經濟基本面和資產價格回暖的跡象,但是沒有形成強大的趨勢性變化,這決定有效需求的恢復需要比較長的過程。
三是地方政府債務抑制了需求,特別是投資需求的擴張。2023年末,地方政府法定債務餘額為40.73萬億元,比2010年末增長6.1倍。隨著地方法定債務的持續擴張,付息的負擔也在不斷加重,部分省份利息支出佔到財政收入比重的20%,甚至更高。與此同時,地方隱性債務壓力也在加大,特別是隨著現金流能夠覆蓋的專案越來越少,投資收益率在下降,債務風險也在加快積累。要化解存量隱性債務,需要堅決遏制新增隱性債務,這也會對投資需求的擴張帶來一定製約。
王一鳴指出,當前這種供需失衡的狀態,是過去較長時期發展方式帶來的結果。過去很長時間裡,當我國面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時,往往透過舉債、上專案、擴投資、擴產能的方式來應對,這種模式在基礎設施和生產能力存在較大缺口時是非常有效的。但是,隨著我國基礎設施投資空間的收窄,有現金流收益覆蓋的專案越來越少,積累的地方債務壓力不斷增大,投資的邊際效益在下降,這個模式擴大內需的效能在逐步降低。另外,當前我國製造業已經佔全球30%,所面臨的外部壓力越來越大,我國需要轉變原來的發展方式。
王一鳴表示,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保持經濟平穩執行意義十分重大。現在一攬子增量政策扭轉了經濟逐級下行的態勢,提振了市場信心,資產市場的回暖也有利於資產負債表的修復,改善了市場預期。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改革舉措,能夠增強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這些都是我國明年經濟的有利條件。同時,我國也會面臨新的挑戰,包括美國特朗普新一輪貿易戰衝擊帶來的不確定性、出口回落疊加內需低迷可能加大經濟下行壓力、房地產市場深度調整的外溢效益可能在明年還會持續,這些新挑戰值得高度關注。
“我非常認同人民大學課題組報告建議明年經濟指標應該定在5%左右,這是預期引導,也是信心表達,非常重要。因為我們已經確立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也就是說人均GDP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我們從2020年到2035年,15年年均增速要達到4.72%。如果明年能夠明確5%左右的增長,這樣有利於我們’十四五’經濟增速維持在5%左右的水平,能夠為以後留下更多的空間”,王一鳴指出。
王一鳴建議,2025年應以大力度宏觀政策擴大國內需求。面對內需不足和經濟面臨的壓力,短期需要採取更大力度的宏觀政策,透過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更具支援性的貨幣政策,來擴內需、穩增長。
一方面,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核心是要對總需求有正向拉動效應,特別是要確保廣義財政支出增速大於名義GDP的增速。明年如果要實現5%左右的增速,就需要適度提高赤字率,考慮到2020年赤字率按3.6%來安排,2023年實際赤字率提高到3.8%,2025年赤字率能否比比3.8%略高一些——這個問題值得研究,以明確的政策來提振信心、改善預期。2025年特別國債的規模也可以再擴大,因為除了支援除了“兩重”“兩新”外,明年還需要給商業銀行補充資本金。另外,明年新增專項債中要安排8000億元置換隱性債務,因此新增專項債的規模也可以適當擴大。
另一方面,支援性貨幣政策也要相應加大力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把促進物價的合理回升作為重要的考量。今年前10個月CPI同比增長0.3%,而物價的預期目標是3%。要更加註重發揮利率等價格調控工具作用,來降低債務成本。具備條件時,可以進一步調降利息和存款準備金率。當前,美聯儲開啟降息,為我國降息拓展了空間。同時,可以配合政府債務置換,來創新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
王一鳴表示,2025年要進一步深化改革來推動經濟轉型,要從過去投資、出口驅動模式轉向政府促進消費、以消費引導投資的模式。擴大國內需求要以提振消費為重點,要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增加公共服務支出,來促進消費的擴大。當前商品消費相對飽和,政策重點應轉向服務消費,服務消費領域面臨一些制度性約束,建議放寬中高階醫療、休閒度假、養老服務領域的准入限制,滿足中高收入群體多樣化的服務消費需求。消費的主體是年輕群體,所以政策也需要鼓勵、釋放年輕群體的消費潛力。要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由常住地登記戶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解決農業轉移人口社會保險、住房保障、隨遷子女教育這些問題,釋放近3億農業轉移人口的消費潛力。
王一鳴表示,2025年要以高水平開放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2025年外部環境最大的不確定性就是特朗普會不會發起新的貿易戰。當然我國有上一輪應對貿易戰的實戰經驗,這一次會更加從容,最重要的是要加強政策儲備,研判貿易戰動向,及時有效應對。同時,應對貿易戰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堅持擴大開放,加強與歐洲、日韓等經貿合作;加大制度性開放力度,在產權保護、產業補貼、環境標準、勞動保護、政府採購、電子商務、金融領域等,實現規則、規制、管理標準與國際規則的相通、相融,打造更加透明、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