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園,是蘇州人的特長。
從前是古典園林,現在是產業園區,尤其是蘇州工業園區。
2023年底,蘇州工業園區傳出一個訊息:
在不久前商務部公佈的國家級經開區2023年度考核成績單中,蘇州工業園區又一次蟬聯了綜合排名第一。
連續八年,笑傲中國開發區江湖,拿下了一個令人驚歎的“八連冠”。
而且,在單項排名中,蘇州工業園區進出口總額還拿下了全國第一,實際使用外資全國前三。
八年時間,風雲變幻,尤其是今年在前十名位次發生重大變化的基礎上,蘇州工業園區達成這個“八連冠”更顯珍貴。
能在變化中突出重圍,實現不變的登頂,這片佔地僅278平方公里的改革開放試驗場,又一次為中國創造了一個怎樣的榜樣?
01.
謀攻:敢創新者勝
八年,歷史長河的一瞬。
比起這一份,蘇州工業園區在歷史長河中留下的,似乎是一份更為珍貴的東西——
一種具備跨越發展意義、得以傳世的“新”。
能突出重圍,持之以恆搞創新、以變應變是它最好的“攻勢”。
這本就是一個從創新路子裡誕生的園區。作為中國和新加坡兩國合作模式下誕生的高起點,是每每說起園區必然會想起的光輝過往。
從首創全國首批出口加工區、全國首家中外合作辦學試點,到首個國家級股權投資基金等,引領開發區多領域的功能創新……如今,“園區經驗”早成為蘇州改革開放的“三大法寶”之一。
怎樣看蘇州工業園區今天的科創能力,“科創板上市企業”是一個不錯的角度。
2019年的夏天,從園區走出的華興源創以84天的超快IPO速度,成為中國“科創板第一股”。這一年,全國首批25只科創板股票在上交所上市交易,4家集中敲鑼的江蘇企業中,園區就佔了一半。
到了現在,園區累計培育境內外上市企業66家,其中科創板上市企業20家,佔了整個蘇州的三分之一。園區科創板企業總市值已近2000億元,平均值超110億元,與深圳科創板上市企業平均市值相當。
蘇州工業園區的科創板上市成績為什麼能這麼秀?
只說園區的金融賦能有多強,就已經能領略一二。
先說一個冷知識:光在2022年,蘇州就有約四分之三的獨角獸企業和瞪羚企業獲得園區股權投資機構的支援。
金融賦能不僅覆蓋面廣,還常常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比如,去年5月,園區一家從事設計、製造高質量的化學環保裝備的高科技企業需要一筆授信。查詢到企業的“創新積分”超過80分,科創能力較強,有關銀行隨即向企業推薦了金融產品“創新積分貸”,迅速解決了企業的融資需求。
而這樣一款政策性量化金融產品“創新積分貸”,正是園區管委會相關局辦和工商銀行支行、相關融資擔保有限公司等聯合設立。
從企業需求端探尋親商服務之道,讓企業的創新硬實力轉化為“融資硬通貨”,這樣一來,也便於更精準、更早期地服務於創新能力突出的中小企業和初創企業,讓“好苗子”脫穎而出。
這樣的做法,的確很“園區”。
金融賦能產業,蘇州工業園區的創新從未停止。
近年來,園區以制度創新為突破口,不斷擴大金融高水平開放。值得一說的,還有入選了江蘇自貿區改革試點經驗,在全省複製推廣的“上市苗圃工程”,這也是園區近年來的一張金融助企王牌。
這個工程,至今動態篩選出近500家發展勢頭強勁、科創屬性突出、上市意願強烈的後備企業,截至2023年12月14日,上市苗圃工程已累計培育31家上市公司。
至此,創新未停。苗圃之後,園區又推出了2.0版本,持續完善從“苗圃工程”到“育林行動”再到“參天計劃”的企業上市全週期服務體系。
新的助企工程之後,又是新的服務體系。園區用一個又一個跨越了時間的案例告訴世人:創新之事,永無止境。
“八連冠”的強勁攻勢不是因為某一次驚為天人的創新,而是因為始終能夠做到以變應變、以新應變。
在這裡,創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園區飛速發展,每一天、每一個月、每一年都將湧出萬千變化的需求。持續不斷的為企服務創新,為的也正是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始終緊密呼應這些需求,在變化中尋求更好突破。
02.
智守:善守者成
攻,是流動向上的迅猛交鋒;
守,則是堅韌不落後的沉穩紮根。
有攻必得有守,守得住主線才能行而致遠。
在蘇州工業園區規劃展示館裡,許多客人都看到過兩張圖:
一張是1994年編制園區總體規劃時設計師手繪的金雞湖遠景圖,一張是現在園區的實景圖。兩者相似度,高達90%以上。
其實提及蘇州工業園區,“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堅守精神早就深入人心。
作為中國和新加坡跨國合作的典範,蘇州工業園區以“產城人一體”造城,由此帶來的“先規劃後建設、先地下後地上”、九通一平的高標準基礎設施……幾乎成為全國開發區學習的範本。
在這一份堅守規劃的大背景之下,園區“八連冠”的八年變得不再特別。它鑲嵌在一幅更大的堅守圖中,更像是一個水到渠成的故事。
但對於切實以這裡為起點開始創業、飛騰的創業者們,這多年的“守”有一番別樣的滋味。
2007年,作為蘇州工業園區第一批引進的科技領軍人才,江必旺來到蘇州工業園區創辦了蘇州納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專注於微球材料製造技術。
十餘年的堅守,讓這家企業從初創奔向了世界領先。2021年,納微科技在科創板上市,作為國內首家奈米微球材料領域的上市公司,成長為目前世界上少數幾家可以同時規模化製備無機和有機高效能奈米微球材料的公司之一。
而在江必旺看來,這十餘年,也是園區對於奈米產業發展的堅守。他曾說:
“奈米產業應用空間巨大,但出成果也更慢,園區願意用十年培育一個‘慢’產業,前瞻性的眼光不僅成就了納微科技從空白走向世界領先的技術攻關夢,也成就了園區奈米產業的集聚發展。”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最初江必旺剛來園區的時候,在他眼前的生物奈米科技園還只有兩幢樓,聳立在一片城鄉接合部的茭白地。
見此情景,他卻選擇了留下,其中一個原因是:
早在引進江必旺的前一年,園區就率先在全國把奈米技術應用產業作為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科院蘇州奈米所也落子園區。
他知道,這還是起步階段,但只要能守得住,這一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成長空間會是巨大的。
如今我們看到,這一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真的變得更有聲有色起來。
作為園區發展奈米技術應用產業的主陣地,納微科技所在的蘇州奈米城已成長為全球最大的奈米技術應用產業綜合社群,入駐企業超500家,聚焦微納製造、第三代半導體、奈米新材料等重點發展方向,實現了全產業鏈佈局,科技創新能力全國領先。
而出成果慢,需要用更堅守的姿態去維護髮展的“慢”產業又何止這一個?
和奈米技術應用同期開始重點規劃、引導和培育的生物醫藥、人工智慧戰略性新興產業有著相通的故事,一份“堅守”貫穿始終。
比如生物醫藥領域,自2006年起,園區就將其作為新興產業來培育。此後的近二十年間,園區全力構建生物醫藥全產業鏈生態系統的主線從未動搖。
到今天,園區已經形成以新藥研發和產業化為主,高階醫療器械、生物技術及新型療法加速發展的生物醫藥產業格局,產業競爭力全國第一、綜合競爭力全國第二,連續多年穩居國內第一梯隊。
蘇州人擅繡,園區把這一份刺繡的功夫也用在了產業培育上,用耐心、韌性、定力把產業推向極致。
時間永遠是那個最後的裁判。
同樣的時間,守得住的人自然也將走得更遠。
03.
博弈:合理留白
有攻、有守,距離掌握戰鬥遊戲的節奏卻還還少了一樣東西,不起眼卻關鍵。
攻守的博弈之間,有一種通常用於走位,期間雙方可以斟酌下一次進攻的緩衝地帶——
彈性留白。
彈性留白,是緊鑼密鼓之中的一種斟酌,一種暫緩,制衡住了節奏中“攻”與“守”,最終,為的是“籌謀下一次”。
其實在園區,這樣的“彈性留白”我們能找到很直觀的參照物:
早在蘇州工業園區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時,就創新出臺了白地、灰地彈性土地制度,為未來發展留下彈性延展空間。
“白地”,是短期內不明確用途的地塊,例如在不同性質用地過渡區的土地,保留一定的發展可能性。
“灰地”,是已經確定土地性質、但尚不具備開發建設條件的地塊,可臨時改做其他用途,從而實施彈性控制。
後來,蘇州工業園區還針對生物醫藥、奈米科技等技術變革快、投入週期長的產業推出“10+N”的土地彈性出讓模式,續期“N”作為一種激勵性政策,既降低創新企業的用地投入成本,也便於政府的後續監管。
其實,自1994年設立以來,經歷近三十年的快速建設,蘇州工業園區已經進入發展成熟期,園區內的土地已基本開發完成。
隨著土地開發強度逼近“資源底線”,存量工業用地更新成為一種新的緩衝剛需。
在這一方面,園區同樣走在了行業的前列,締造了不少更新傳奇。
新虹產業園是其中一個例子。
這個專案,原來是臺資企業虹光精密工業(蘇州)名下的資產,土地利用率40%,容積率僅為0.48,載體大部分閒置。
在確定了“舊廠房改造與閒置地塊新建”改造方案之後,僅僅用了1年時間,總投資約1.8億元,就把原來的閒置低效土地打造成為了一個全新的產業園區,土地利用率提升了200%,後續還吸引來了其他資本跟進投資6億元。
專案還實現了醫療器械及智慧製造的產業集聚,促成南京醫科大學姑蘇創新研究院等的落戶,全面達產後年產值將超10億元,把畝均稅收由原來的15萬元拔高到100萬元以上,成為蘇州工業園區第一個產業用地更新“億元產業園”。
而這樣的案例,在蘇州工業園區還能找到很多。
我們查看了一下官方資料,截至2023年上半年,蘇州工業園區共推動182個專案開展更新,面積1.65萬畝,帶動投資超550億元,積累了產業用地更新的“園區經驗”。
而就在園區實現八連冠的同一天,園區召開黨工委(擴大)會議,重點是研究部署2024年目標任務,再一次動員和強調:
加快建設開放創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奮力推動園區走在高質量發展前列。
“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是什麼模樣?當我展開想象,最先浮現在腦海的卻是一段回憶。
想起當初蘇州作家何建明創作其報告文學《萬鳥歸巢》的時候,探訪了園區一家企業,在書裡記下了一個細節——
那家企業創始人在廠房房頂上做了個花園涼臺,很是生機盎然,還有一個精緻的玻璃房,裡面的設施應有盡有。創始人當時還介紹說,在那裡可以放鬆神經,愉悅心情,處理起復雜問題來,也會變得自然得多。
他將其歸結為這是園區人的一種生活情調:會生活的人才能幹好工作,幹好工作主要還是為了更好地生活。
這家企業,就是今天備受關注的華興源創。
你看,不光是園區,就連園區的企業,也一樣明白在“攻與守”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在砥礪創新、步履不停中找到一個“氣口”,準備下一次的精彩出發。
這,才是一個完整的蘇州工業園區,才是蘇州這塊神奇土地帶給我們最大的啟示。
文中配圖來源:蘇州釋出、蘇州工業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