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汽車、通訊、半導體行業全都開始敲警鐘了,中國產業第一次大規模的向美國晶片宣戰。像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就發了個宣告,說美國汽車晶片不再可靠,不再安全,建議中國車企謹慎採購美國晶片。
還有中國半導體、網際網路和通訊企業協會全都發了宣告,都在勸企業少買美國晶片,多買中國製造。
美國晶片“不安全”可不是隨便喊喊的,晶片這種東西,背後藏著太多看不見的東西,有時候還真有點懸。
比如,晶片可能會偷偷“監聽”你。這年頭,隱私洩露太多見了,搞得我們對任何科技產品都有點疑心。美國晶片被說“不安全”,很大一個理由就是後門問題。
簡單說,晶片是裝置的大腦,如果設計時偷偷藏點“後門程式”,可以輕鬆竊取資料甚至遠端操控裝置。
你手機、汽車甚至工廠裡的裝置,都可能變成“監聽器”。這可不是什麼陰謀論,前幾年“稜鏡門”事件不就把這些事捅出來了嗎?
更可怕的是,美國政策說變就變,你根本不知道什麼時候晶片就被卡脖子了。還記得華為被制裁那會兒嗎?供應鏈直接斷了大半,所有人都在搶庫存。對咱們國家來說,這種“寄人籬下”的日子,真不能再過了。
而我們這次對美國晶片亮紅燈,就是因為美國最近先對中國晶片產業下了死手,搞了個新的出口管制措施,把140家中國企業列入了實體清單,全面升級了對晶片方面的限制,而這些企業大多數都是跟半導體相關,從晶片製造裝置到原材料再到下游晶片廠,堪稱是360度全覆蓋。
和之前兩輪晶片戰不同的是,美國這次還引入了之前很少使用的“長臂管轄”的措施。按照美國的“外國直接產品規則(FDPR)”。只要商品是“美國原產”,或者利用了美國的技術和軟體製造出來,就受到美國《出口管理條例》(EAR)的管制。
簡單來說,按照這項政策,美國政府就能合法限制美國、日本和荷蘭等國的製造商,要求他們拒絕向咱們提供技術和產品。
而只要是高階晶片裡面,其實都或多或少的包含美國的半導體技術和專利,所以現在的局面,就是美國拉著日本韓國歐盟等晶片大國,一起制裁中國半導體行業。
受到打壓之後,這些企業不能再買美國技術含量在25%以上的產品,有的企業甚至含任何美國技術的產品都不讓買了。
這種情況下,哪怕是沒上清單的企業也得做國產替代的準備了,不然遲早會被美國砍上一刀。
所以,各大產業協會才會開始敲警鐘,但我們這次也不算是沒有一點防備,從美國對華為和中芯國際下死手之後,中國一直在減少晶片進口。
中國海關公佈的資料顯示,今年前10個月中國的晶片出口金額達到1309億美元,同比增長近兩成,再創新高紀錄,顯示出中國晶片已不再僅限於滿足國內市場需求,開始大舉走向海外市場,搶佔美國晶片的市場。
在晶片出口保持較快增長的同時,中國進口晶片的金額卻是連續3年下降,2021年到2023年,中國晶片進口金額分別為4400億美元、4200億美元、3500億美元,說明中國晶片在大舉替代進口晶片,降低對海外晶片的依賴。
其中,今年前10個月,中國積體電路進口量是4556億個,比2021年同期少買了700多億個,下滑將近14%。而去年我們半導體裝置的國產晶片化的比例是35%,一直在上升,一些細分裝置的國產化率已經超過80%。
同時,我們也在重金砸裝置,從根上發力國產替代,今年上半年,中國是全球晶片裝置上投入最猛的國家,投入超過了250億美元,比美國、韓國、日本和歐洲加一起都多。
這一支出水平表明瞭中國晶片製造商對未來市場需求和半導體行業整體健康狀況的預期。在人們對西方潛在貿易限制的擔憂日益加劇的情況下,中國正在積極努力實現晶片生產的本地化,減少對外國供應商的依賴。
說到底,國產替代是唯一出路,教員就說過,造船再貴,貨幣沒有外流,只是從左口袋裝進了右口袋,而買船再便宜,也得付外國人錢,貨幣外流了,算總賬就虧了,中國晶片的國產之路再難再貴也得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