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人問,股票究竟能買嗎?最簡單的回答是:如果這筆錢沒了,並不影響生活,還能照樣開心,那這錢就可以買股票;但如果這筆錢沒了,就像要了命一樣難受,那你就別買。因為股票和基金的核心邏輯是“穿越週期”,你的錢如果不能“穿越週期”,你是很難賺到錢的。所以,經濟拮据或把錢看得很重的人,進入股市大機率會成為韭菜。股市不是賭博,好多人入市的心態就不對,抱著賭博的心態,這樣最容易賠錢。在股市中,週期性波動是無法避免的,無論是牛市的歡騰還是熊市的低迷,投資者都時常需要面對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有時,明明企業盈利向好,股價卻依然疲軟,令投資者非常困惑。事實上,這種情形並不罕見,在市場的長週期中,價格的波動往往與經濟基本面並不完全同步,這也正是“穿越週期”投資策略的獨特價值所在。
經濟週期通常分為復甦期、繁榮期、衰退期和蕭條期四個階段。每個階段的股市表現都有其獨特的特點。在復甦階段,股市開始從低谷反彈,投資者往往能捕捉到一些優質資產的投資機會;在繁榮階段,企業盈利增長,股市整體上漲;在衰退階段,企業盈利受到壓力,股市表現萎靡;而在蕭條階段,投資者情緒低迷,市場整體處於低谷。這些週期的波動給股市帶來投資機會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風險。所謂“穿越週期”,即投資者在股市投資過程中要有耐心和戰略眼光,具備跨越多個市場週期的遠見,並在不同階段採取合理的投資策略和佈局。最關鍵的是,能夠在週期的底部加倉,在市場低迷時保持信心,在市場過熱時保持冷靜,在週期的頂部獲利。所以,與其試圖預測短期的市場走勢,不如深耕基本面,透過對企業價值的深刻理解,尋找那些具備長期競爭優勢的企業,持有它們,直至企業自身的價值被市場認可。
巴菲特曾說:“如果你不能接受股市波動帶來的短期損失,那你就不適合做投資。”他的投資歷程就是一個“穿越週期”的典範。1999年網際網路泡沫期間,儘管許多投資者紛紛湧向科技股,他卻堅定地選擇了遠離。當時,科技股的估值已處於極高水平,而他並沒有因為市場的瘋狂而作出盲目跟風的決策,依然堅定持有那些具有穩健盈利能力的傳統企業。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全球股市大幅下跌,許多企業的股價急劇下挫,巴菲特卻在危機中逆勢而行,投資了不少優質的企業。儘管當時股市前景堪憂,但他依然看好這些公司的長期發展潛力,並最終取得了豐厚的回報。他的這些睿智決策不僅僅是因為他具備精準的市場判斷力,更是因為他理解並尊重市場週期的規律。
“穿越週期”對投資者來說是一項長期的考驗和一個心理博弈的過程。它要求投資者具備冷靜的頭腦、清晰的思維和堅定的信念,還需要時刻保持資金流動性。在市場波動較大時,一些投資者會因資金流動性不足,無法及時應對市場的劇烈波動,最終導致不能在低谷加倉或在市場頂部區域賣出。“穿越週期”的功力並非一蹴而就,尤其是在資本市場環境日趨複雜、金融工具不斷創新的當下,投資者需要有足夠的資金儲備和應急預案,確保自己在關鍵的時刻能夠站穩腳跟。雖然股市的波動會受多種因素影響,但企業的基本面往往具有較強的永續性。比如,投資的可口可樂、吉列等公司,儘管在某些週期中可能面臨市場壓力,但其強大的品牌效應和穩定的現金流使得這些公司始終長期具備投資價值。
市場的低谷往往是投資者最容易感到恐慌的時刻,但同時也是“穿越週期”策略中最重要的機會視窗。投資者必須具備較強的心理素質和研究能力,才能在市場低迷時不為情緒所左右,以較低的價格積累優質資產。在實際操作中,很多投資者會忽視行業週期的變化。不同的行業週期對市場的影響往往是不同的,某些行業的週期性波動甚至可以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盈利能力。比如,石油、鋼鐵等傳統行業往往受到全球需求波動的影響較大,而新能源、科技等新興行業則可能受到政策、技術進步等多重因素的驅動。因此,投資者在進行“穿越週期”的佈局時,應當關注國家政策的長期導向、產業的轉型升級,洞察技術革新帶來的影響,綜合考慮行業的特性和週期性,避免單純依賴個股的基本面判斷而忽略整體環境的變化。
山西經濟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