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資報評論員 劉柯
12月10日,上海市政府辦公廳釋出《上海市支援上市公司併購重組行動方案(2025—2027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 此前,雖然浙江、深圳等地先後有類似的併購重組政策出臺,但市場的反響似乎並不強烈。上海此次釋出《行動方案》後,有實力機構認為,資本市場大重組時代即將到來。
11月27日,深圳市釋出《深圳市推動併購重組高質量發展的行動方案(2025—2027年)》並公開徵求意見 ,提出到2027年底,推動深圳境內外上市公司質量全面提升,總市值突破15萬億元;推動併購重組市場持續活躍,完成併購重組專案總數量突破100單,交易總價值突破300億元,形成一批優秀併購重組案例,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助力深圳打造有重要影響力的創新資本形成中心。明確提出鼓勵聚焦新質生產力的“硬科技”“三創四新”屬性,尤其是積體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以及新賽道和未來產業領域,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透過併購重組持續做大做強。
而上海此次提出的《行動方案》,從具體資料和行業前瞻來看也差不多。上海提出,力爭到2027年落地一批重點行業代表性併購案例,在積體電路、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重點產業領域培育10家左右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上市公司,形成3000億元併購交易規模,啟用總資產超2萬億元,集聚3到5家有較強行業影響力的專業併購基金管理人。
從併購的總體交易規模看,深圳提出的目標是300億元;上海提出的目標是3000億元,是深圳的10倍。
其中的差異,就在於上海集中了很多國有優質資產,特別是製造業。有觀點認為,半個中國的優質國有資產都在上海,都在長三角。因此,最近幾個交易日,上海本地國企概念股表現持續活躍,上海物貿、第一醫藥、市北高新、開開實業、金楓酒業、上海九百、上實發展、上海鳳凰等紛紛大漲。這些公司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基本屬於上海國資體系。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底,上海地方國有企業資產總額達到29.07萬億元,不包含金融企業的資產總額也有11.8萬億元。作為地方國資重鎮,2023年上海地方國有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65萬億元,實現利潤總額2629.87億元,實現歸母淨利潤1685.16億元,有4家企業入選國務院國資委建立世界一流“雙示範”企業名單。
因此,資本市場給予了上海本地國企股更積極的預期。這說明在併購重組大潮中,經濟發達地區國資國企併購重組的吸引力會更大。從這個思路去思考,優質國有資產聚集的地區和科技型國企集團會有比較大的潛力。特別是資源比較集中的科技型央企,由於其旗下資產眾多且相對優質,投資者可選擇優質資產多的大平臺小上市公司,未來“蛇吞象”的機會可能會較多。今年10月,國務院國資委召開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2024年第三次專題推進會,有關負責人再次強調,國有企業要加大戰略性重組、專業化整合和前瞻性佈局力度,要圍繞新技術、新領域、新賽道開展更多高質量併購,做好併購重組後整合融合,積極推動“兩非”“兩資”有序退出,完善退出綠色通道,騰挪更多資源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科技創新。
此前科技型央企透過上市公司平臺整合資產的案例並不鮮見。如中航工業旗下的幾隻大牛股中航西飛、中航沈飛和借殼中航電測的中航成飛,都是烏雞變鳳凰的經典案例。目前科技屬性較高的央企集團主要包括中航工業、中國電子、中國電科、航天科工集團、航天科技集團等。由於歷史原因,這些科技央企下屬的上市公司中,很多主營業務與集團未來的發展方向並不符合,這些上市公司未來很有可能成為集團內部利用資本市場併購重組的載體。因此,與其去“炒地圖”,不如圍繞科技央企旗下的上市公司提早佈局,耐心等待機會。既然併購重組的風口已至,且央國企還將擔當重任,那麼未來的空間可能會非常廣闊。
編輯|陳雨禾
校檢|袁鋼
稽核|苗曦
本文為金融投資報jrtzb028(微訊號)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絡金妹兒。轉載須在正文開頭顯著位置註明稿件來源及作者名,違者必究。
聯絡金妹兒:028-8696849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號:51120180008